從《蝸居》的真實與虛假窺探人性
(2010-02-03 12:26:50)
下一個
《蝸居》看完了才發現自己看的是“潔版”——原來的35集被和諧成了33集。也罷,一個大陸的電視劇又能黃到哪裏去?我相信,《蝸居》的震撼不在什麽黃段子,而是它的真實,這真實也不在於某個具體的人物,而是作品將人性的各種側麵和色彩合理自然的揉合到一個個藝術人物身上,同時,又通過人物的一言一行反應出社會現實。
這種真實,更是讓每一個觀眾思考:如果我處在那樣的條件和環境中下,我會成為劇中的哪位人物?就目前的大環境而言,我們每個人,不,應該說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可能成為宋思明,海萍或海藻。
為什麽呢?人類社會幾千年來,人的智商越來越發達,可人的情商好像不但沒發展,反而越來越退步。人聰明得創造出那麽多物質財富,卻不知道怎樣合理的對待這些財富,更沒有相應多的精神財富來填補膨脹的欲望。另一方麵,人的情感機製也應該有一個質的改良,否則在現代社會裏尤其在中國,要駕馭身體裏欲望的野獸是很困難的,這點上,不管是海萍對房子的欲望還是宋的“洛麗塔”情節都如出一轍。社會層麵上,我們的社會製度和婚姻觀念也值得反思,西方的基督教對西方社會有積極的意義,而我們的儒教文化在現代社會裏麵臨很多尷尬。比如傳統的納妾製度和現代的一夫一妻對目前中國社會的穩定哪個更有積極意義?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人對財富的欲望沒有精神層麵的補償,那麽對‘納妾’做個反思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況且,我們對人的精神層麵和情感領域裏很多深層的東西是缺少思考也沒有勇氣積極麵對,不少人隻會按腦子裏固有的“道德觀”義正詞嚴,不敢也不願麵對現實。
所謂的“現實”就是,現在已經有女大學生喊出:寧做二奶,不嫁80後!不奇怪,一種社會現象的出現,都有其根源所在。不管是用專製手段還是道德戒律都不會有積極的效果,反而會產生種種副作用。比如賣淫吧,道德不管用,打壓也無濟於事。現在全世界沒有妓女的國家大概隻有北朝鮮吧?可你願意去嗎?相反,在一些賣淫合法化的國家和地區,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生活水準並不比整天“掃黃”的國家差吧?因此我讚成對賣淫實行非罪化。(聯想到近來國內的網絡掃黃,覺得十分搞笑。虛擬世界的“黃”並不可怕,反而會有某些積極的意義。隻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和管理,就可以防止未成年人接觸,而對廣大遠離家鄉的處於性饑渴的農民工則是一杯解渴的涼開水。既然掃黃,政府對現實世界裏某些娛樂場所的黃為何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使其依舊肆虐橫行呢?其中的奧妙不難領悟。)
我想說的是,人類麵對智力的挑戰,一次次取得勝利,上天入地,千裏眼順風耳都從幻想成為現實,麵對情感和欲望的困惑,卻束手無策。不過在這方麵,古人要幸運得多,他們可以逛青樓納小妾,或吟詩作畫來排解;現代人的壓抑如果得不到釋放,就隻會不擇手段想方設法借助於物質的滿足來彌補這方麵的困惑,而極度物質的滿足之後,又反過來毫無節製變本加厲的釋放壓抑的情欲。
這種現狀是人類的無奈,人性的無奈。所以你很難說《蝸居》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人性有高尚的一麵,也有貪婪灰暗的一麵。如何理性麵對人性的灰暗,是現代社會中人類麵臨的挑戰。
《蝸居》的虛假在於它的結尾,這是個敗筆——正義戰勝的邪惡,“報應”兌現了,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深度。現實裏這樣的結果並不是主流,否則怎麽解釋“宋思明”越來越多,“海藻”們更是前赴後繼。有報道采訪海藻的扮演者,她說她周圍的海藻就很多,她自己在生活中也會選擇宋思明。
劇中宋思明死了,死的多少有些不真實。不過,更假的是讓終於出了頭的蘇淳放棄了前途無量的官位,辭職做起了小生意。這個情節在目前中國這樣的大環境下簡直匪夷所思。現實中,蘇淳很可能就著梯子一步步往上爬,幾年後,又是一個“宋思明”!
這才是現實,一部很好的現實主義作品讓結尾弄成了理想主義。也許我們沒有完全理解導演,因為這個結果是唯一能通過審查,也是中國觀眾能夠接受的。
注意到一個細節,宋在停屍房裏白被單裹著,露著雙掛著ID的腳,我原以為鏡頭會給一個近景,顯示ID上“宋思明”三個字,但沒有。還有那個美國人馬克,簡直是個活雷鋒外加柳下惠,太不可思議了。是不是可以這麽想象:宋和馬克早有預謀,宋“在美國和中國都給了我很多幫助”(馬克的原話),而馬克投桃報李,所做的一切也是為了宋,他的漢語水平其實根本不需要海萍來輔導了。實際上,馬克是為宋在海外洗錢的代理,最後,宋自己製造車禍,應該沒有死,到了那個院長能聽他調遣的醫院,讓院長來個偷梁換柱,暗渡陳倉,自己就逃脫了,然後逃離國境。最後在讓馬克把海藻弄出國,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這樣想像是不是太卑鄙了?但現實中這種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至少可能性不比讓海藻摘除子宮小。
或者,還有一個更文學化的結尾:在市委宣布對宋審查時,宋得到消息:海藻臨盆,當宋被送進監獄,隨著鐵門哐當一聲,另一個畫麵是嬰兒的一聲啼哭,特寫:宋麵部複雜的表情。……最後海藻還是出國,在飛機上,邂逅同時出國留學的小貝,四目相望,無語。
其實,憑宋的智商和能力,他會設法讓海藻在分娩前就去了美國,然後自己迅速脫身,這才是現實。要更具有代表性的話,“宋思明”就不是一個政府高官,而是一個房產大亨或者是大律師,又會怎樣?他不會因違法亂紀而受到懲罰。也就是說,讓我們看看法律之外的人性、家庭、婚姻、道德和情欲。
總之,如果這個作品能讓人看到,“宋思明”和“海藻”不會這麽輕易得到“報應”,這個故事這也不是什麽善與惡的鬥爭,而是人性的掙紮和呐喊;這樣的故事還會繼續翻版,所描繪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嚴重。《蝸居》如果留下空間讓人們思考:為什麽道德遏製不了欲望?道德規範是不是一塵不變?現代社會除了追求高速發展的經濟之外,如何建立完整的法律體係並同時允許鼓勵民眾追求信仰?“我”在這個故事裏會是誰?為什麽?這樣,《蝸居》才會成為經典,像傷痕文學那樣,成為現代“腐敗文學”或“倫理文學”的開拓者。
同意,結尾應該給觀眾聯想的空間。至少留個拍續集的可能。
不管是什麽樣的貓,不能抓到老鼠就不是好貓,所以,抓老鼠是國內唯一重要的事情了。父母一代的中國人是如何的純樸?!再看看之後的?道德什麽的全給金錢讓路了
這個人物說話行為,都是扭扭捏捏;不男不女,令人作嘔。最終,洗好的錢和玩慘的女人,由他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