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王文忠公震,早歲從太祖征伐,少文任氣,唯折節下士、賓友儒者。開天中,弘文館學士艾青、丁玲得罪,眾人均避嫌,獨文忠以身當之,曰:眾謂可殺,我則獨憐,所與善厚。 而丁玲輩亦由文忠之故終得免。故文忠去後,士人辭章交頌者不知凡幾。 文忠嚐聞太祖欲收兵柄,乃自請解任,以司農卿奉朝請,太祖曰:雖湯和、馮異亦無逾卿也。 初,太宗長子嚐以病廢,無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中山成王葉諱劍英,本名宜偉,廣南東路嘉應州人(今梅縣)。 清光緒十三年丁酉三月二十七日生,字滄白。家貧無以供學,英乃入私塾。後及長考入雲南講武堂,乃改名劍英。 昔英以勝國宣帝孫文首創大義,深加從之。以英為侍衛步軍護班候補。後以軍功保為中路參軍,由是,英之名起於此。 勝國十二年(1923年)英以第八協參軍佐統製張民達破匪於言嶺關,是為言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朱元璋的所謂洪武功臣的下場無外乎三種,第一是獲罪被殺;第二是無罪賜死;第三是僥幸逃脫。而第三種在洪武一朝為數極少 ,僅僅限於湯和、鄧愈、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幾人而已。其中 ,鄧愈早死,兒子還是沒有逃過,沐英遠鎮雲南,郭英則因寧妃 的緣故,耿炳文雖則逃過暫時,可是,永樂時終難免橫死。所以 ,包裏歸堆,也隻有湯和一個人罷了。 朱元璋若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朱元璋、朱棣父子被明朝後代的皇帝稱作“二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廟號,而且,還因為他們之於明朝的近三百年的統治基礎起了奠基人的作用。父子二人不但行事作風幾乎雷同 ,連殘暴、陰暗都是如出一轍,可謂虎父無犬子了。 明朝初年,部分百姓因為逃避過重的賦稅,隱匿為僧,朱元璋得知以後,便命令有司把這些人抓來,活埋在土中,隻露出腦袋,劊子手使用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孫承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是遼東四帥中唯一具備統帥風格和品格的卓越人物, 明朝如果假以事權與承宗,斷不至於江山淪為人手!此文本準備列在明史雜談中,唯覺因而 對不住承宗先生的愛國保民的一腔熱血和滿腹忠誠,特單獨開列。亦作為紀念承宗先生殉國 三百六十五年的一份微薄的祭品! 孫承宗,河北高陽人。字稚繩,相貌奇偉、聲若洪鍾。明萬曆三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張居正,生於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卒於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今湖北沙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入閣,六年(1572年)明神宗即位後,出任內閣首輔(相當於丞相)。萬曆十年病逝。 明朝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八月,他在《陳六事疏》中,就係統地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張: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這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朱元璋時期。 最有名的是夏煜、楊憲、高見賢等四人,其中楊憲還做了宰執一類的高官。小校張煥很受朱元璋的親信,晚上出巡也要帶著他,後來,把他派到徐達的軍中監視徐達。朱元璋一次聽幾個南京的老太太說話,她們說:“很多人以為老頭子(朱元璋)比張王好,其實,張王比老頭子強的多(張王就是張士誠)。”朱元璋氣得不得了。以後,錦衣衛的活動就更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景泰八年,明英宗複辟成功,改元天順元年,君臣合謀殺害了於謙以後,開始論功行賞,石亨得封公爵,受封1500石,其次,太平侯張軏受封1300石,徐有貞、曹吉祥等也皆大歡喜, 徐有貞終於如願以償,進入內閣,成為實際的首輔。 然而,好景不長,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從合作的密友不久就變成互相亂咬的瘋狗。 (1)徐有貞下台。 徐有貞原來和石亨的關係不錯,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明朝中期發生的“奪門之變”是明朝曆史上非常有影響的一件大事,它直接牽扯到明朝中葉 的三個皇帝,至於藩王、大臣更是不計其數,今天,我在這裏做一個敘述。 說到奪門之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主人公--明英宗和明代宗這一對難兄難弟。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後孫氏抱養的宮人生育的兒子,他的來頭朱瞻基是很清楚的,隻是他 很是寵愛孫皇後,才不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天下的事情就怕由糊塗人來辦理,如果,僅僅是不懂的,倒也無憂,可以告訴他知道;偏偏 是糊塗蟲,就很難辦,他不懂裝懂,剛愎自用,最後,隻能壞事。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就是這種貨色,值得玩味的是,就是這麽個一手斷送了自家江山的糊塗蟲多年來居然一直被其他的各種各樣的糊塗蟲捧得幾乎成了天地之間少有的悲劇英雄,連《明史》的編著者都說: 明亡是從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