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博文
(2006-06-12 21:56:11)
這是一套似乎很普通的家譜,它的生長之地是旌德縣的江村,1917年,清未翰林江誌伊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始編修,直到1926年才得以完成。這套《濟陽江氏金鼇派宗譜》清晰翔實,從地理、人物、世係、誌傳、墓誌表等多方麵記載了江姓的延脈。上個世紀20年代,巴拿馬萬國譜牒大會上,《江氏宗譜》曾經作為中國曆史文化的一種現象,和愛新覺羅家譜、曲阜孔姓家譜一道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6-06-12 21:40:33)
在徽州,牌坊是與民居、祠堂並列的聞名遐邇的建築。據考證,明清時代,徽州一共有數千座牌坊,直到現在,仍存有104座,牌坊的意義有點類似西方的紀念碑,它用來旌表那些用傳統價值觀所判定的優秀人物。透過一座座貌似凱旋門的牌坊,能夠透視徽州人的內心世界,洞徹他們的精神目標,從又一個側麵,清楚地認識徽州文化。
  在東距歙縣縣城12華裏的堂樾村的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肖家橋油酥餅】
安慶肖家橋烤燒餅手藝人李道隆於清朝末年創製出一種香酥可口的油酥餅,因其經營地點在肖家橋故名。李道隆製作的這種燒餅,仿製了外省的黃橋火燒,但改進了原有配料。它選用精白麵粉、老醋麵、綿白糖、黑白芝麻、糖漬桂花、麻油等原料,經多道拌和烘烤製成。這種油酥餅形如蟹殼,顏色金黃,質地脆酥,久藏不綿。1921年,現代著名作家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天柱山石耳】
潛山縣天柱山不僅風光秀麗,而且物產豐富,尤其是出產於山中的石耳,更被視為山珍,是潛山縣著名的特產。石耳是依附在花崗岩山體上的一種藻類多年生隱花植物,屬地衣門耳科。天柱山境內奇峰林立,秀峙雲天,且均為花岩山體。這裏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終年雲霧繚繞,非常適宜石耳生長。但由於石耳大多生長於高山絕壁與人跡罕至處,采摘極其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6-12 21:28:08)
【采石茶幹】
“采石磯”牌茶幹,已有兩百多年曆史,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是清造廷貢品之一。解放後,也為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所讚許,深受廣大消費者鍾愛。產品曾遠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獲省、部優和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及92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優質保健品三項銀獎。並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稱號。茶幹選用優質大豆、甘草等十幾種天然材料精製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6-12 21:24:07)


陳獨秀(1879~1942)又名乾生、譜名慶同,字仲甫,號獨秀山人。懷寧廣圩(今屬安慶市)人。

  兩歲時其父陳衍中客死辦州,過繼給叔父陳衍庶為嗣子。17歲中秀才,次南鄉試落第。1898年考入杭州求是書院,學習法文和造船學。因發表反清言論被校方驅逐,隨叔父去東北。1901年10月赴日本,先後就讀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東京正則英語學校、早稻田大學,參與創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6-12 21:22:18)


馮玉祥(1882~1948)巢湖人。張勳複辟時率部入京討伐,民國13年(1924)10月發動北京政變,通電主和,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並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次年任西北邊防督辦,多次赴蘇考察,曾請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幫助整頓隊伍。民國17年聯合閻錫山和李宗仁發動反蔣中原大戰。民國22年成立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多次擊敗日軍。民國35年出國考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6-12 21:20:23)


黃賓虹(1865~1955)歙縣人,著名山水畫家,與齊白石南北輝映,稱“北齊南黃”。也作花鳥草蟲,奇倔有致。能詩文、書法,兼治金石文字、篆刻之學,精鑒賞,畫論畫史尤見解精辟。著有《古畫微》、《黃山畫家源流考》、《畫學通論》、《虹廬畫談》、《中國畫學史大綱》、《賓虹草堂藏印》、《賓虹蜀遊草》、《賓虹詩草》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6-12 21:17:51)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啟瑞,字芝泉,合肥(今屬肥西縣)人。

  清淮軍統領段佩孫。弱冠至山東威海投軍。1889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赴德國續學炮兵。1896年隨袁世凱創辦北洋新軍,任炮兵和經一營管帶和隨營學堂監督。後參與鎮壓義和團,編練北洋常備軍,曾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1905年起曆任北洋第四鎮、第三鎮、第六鎮統製,保定軍官學堂總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6-12 21:15:35)


劉銘傳(1836~1895)字省三,合肥人。鹹豐九年率團練助湘軍攻陷六安。同治元年(1862)編為李鴻章淮軍開赴上海,長期在蘇南、浙江等地與太平軍作戰,由千總、都司升至總兵。所部號“銘軍”,為淮軍主力之一。同治四年,率部赴山東鎮壓撚軍,後擢為直隸提督。同治六年,在湖北安陸尹隆河為賴文光東撚軍所敗,經鮑超馳救得脫。次年,領軍赴陝西鎮壓回民起義。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36]
[37]
[38]
[39]
[4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