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第7集:家族背影

(2006-06-12 21:56:11) 下一個
        這是一套似乎很普通的家譜,它的生長之地是旌德縣的江村,1917年,清未翰林江誌伊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始編修,直到1926年才得以完成。這套《濟陽江氏金鼇派宗譜》清晰翔實,從地理、人物、世係、誌傳、墓誌表等多方麵記載了江姓的延脈。上個世紀20年代,巴拿馬萬國譜牒大會上,《江氏宗譜》曾經作為中國曆史文化的一種現象,和愛新覺羅家譜、曲阜孔姓家譜一道被會議代表研究,江村人江亢虎博士作為中國代表參加了會議。有譜在手,江氏家族的支脈分葉可謂一目了然:吾江氏係出顓帝玄孫伯益子玄仲,受封於江,今信陽東南有安陽故城,即其地也。”公元前623年,江國為楚國所滅,族人以江為姓,舉族遷居濟陽,又自濟陽而臨淄,自臨淄而河南考城,自考城而汝寧江家宅自江家宅而處州,而山陰,而宣城,而金鼇裏,而歙州,而婺源,而浮梁,而貴溪等處,其居族遷移不一也。

  曾經有人認為,中國人的家族製度,在某種精神意義上相當於宗教,的確是這樣。一個家族的形成和發展,就象是一棵蓬勃生長的樹,先是發芽,然後是分杈,再分杈。樹枝與樹枝之間,葉子與葉子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在徽州,幾乎每一個姓氏都擁有清楚的脈絡。徽州當地,曆來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說法。所謂八大姓,是指的“程、汪、吳、黃、胡、王、李、方”諸大姓,再加上洪、餘、鮑、戴、曹、江和孫諸姓,則稱為新安十五姓。這些聚族而居的家族組織都有一部甚至數部家譜。每個徽州人,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下,幾乎都能對自己的來曆如數家珍。

  這個村莊叫呈坎,位於歙縣的西南部,這是徽州羅姓的棲集地,它同樣也擁有著羅姓的家譜。當年,全體羅姓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把自己的家族分為好幾支,即一甲、二甲、三甲......,每一甲設置一個祠堂,即一甲祠、二甲祠......,每個祠堂設立一個族長,由各甲人員推選而成。族長對全甲人員的教育、倫理、生產、生活之事負責。在此之上又設立一個部族長,對各祠堂之間的所有事情進行協調和總管。

  祠堂,可以說是徽州宗法製度的集中體現。祠堂是祭祀的聖壇,又是維係宗族團聚的紐帶,是正俗教化,宣傳農業社會道德觀人生觀的地方,也是規矩行為、激勵後進的場所。

  祠堂有五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是祭祖,不忘記祖先,到現在我們還要祭黃帝陵;

         第二,譽祖,自己過上幸福生活了,不能忘記祖宗作出的貢獻;

         第三,勵學,比如族長把各家的子弟叫到祠堂來考試,考得不好,打你父親的板子,子不教,父之過。使得這個家族都有一種好學上進的氣氛,這也是好事;

         第四,議事,它也是一個議事廳;

         第五,執法,過去老百姓自我執法,你這個子孫不孝,賭博,拉到祠堂打他屁股:為什麽賭博?這是群眾自我管理的方法。

  這座龐大的胡氏宗祠相當有名,它座落在位於績溪縣瀛州鄉的一片開闊地上。環山抱水,座北朝南,前後三進,由影壁、平台、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它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大修,主持修繕的,就是當時的兵部尚書胡宗憲。宗祠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築手法,氣勢磅礴,蔚為壯觀!這樣的宗祠足以顯出家族的輝煌,也足以讓子孫們產生一種榮耀感。跟所有家族祠堂一樣,胡氏宗祠也有著天井,喻意還是“四水歸堂”。但天井在祠堂裏,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意思,那是象征著人丁興旺,家族源遠流長,如天水一樣長流不息。

  曾有人認為,漢民族經曆了很多次外族的入侵之後,不僅沒有分裂崩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從文化上化解了這種入侵,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擁有一種嚴謹而周密的宗法製度。不管這種理論是否正確,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種宗法製度所具有的強大的凝聚力,那是外部暴力和打擊很難割裂的!

  在徽州,可以說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祠堂,有祠堂的地方就有族譜。有人說,徽州,是中國近古農業社會最有秩序的一個地方。這秩序,一方麵是因為徽商積累的財富基礎;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徽州所擁有的嚴謹的家族製度。正是因為這種秩序的力量,使得徽州人有著格外濃烈的“鄉土之戀”,它將浪跡天涯的遊子與自己的故土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