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1879~1942) 又名乾生、譜名慶同,字仲甫,號獨秀山人。懷寧廣圩(今屬安慶市) 人。
兩歲時其父陳衍中客死辦州,過繼給叔父陳衍庶為嗣子。17 歲中秀才,次 南鄉試落第 。1898年考入杭州求是書院,學習法文和造船學。因發表反清言論被校方驅逐,隨叔父去東北。1901年10月赴日本,先後就讀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東京正則英語學校、早稻田大學,參與創辦《甲寅》雜誌,組織中國青年會。1902年回國,在安慶組織青年勵誌學社,發表演說,鼓吹反清革命,被清政府密令緝捕,遂潛往上海,與章士釗、張繼等創辦《國民日日報》。1904年去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次年夏和柏文蔚、常藩侯等創立"嶽王會",任總會會長。1907年回國,在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2年安徽光複後,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 "二次革命"失敗,被通緝,再次避居上海。次年東渡日本。1915年夏回國創辦《青年雜誌》(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批判以孔孟學說為核心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鼓吹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是"五四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17年初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次年科與李大釗、胡適創辦《每周評論》。1919年5月4日發表《兩個和會都無用》,揭露巴黎和會本質,號召人民鬥爭。6月9日起草《北京市民宣言》。6月11日,因在街頭散發傳單而被捕,3個月後獲釋,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8 月,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幫助下,道德在上海組織中國共產黨發 起組織,進行建黨活動,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2月應邀去廣東任教育委員會委員長。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第二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屆、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在主持黨中央工作的6年裏,促進了國人兩黨的第一次合作,發動領導了第一次大革命,並參與領導了五 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在大革命後期,放棄對於農民、城市小資產階段和中等資產階段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采取妥協投降政策,致使革命在敵人突然襲擊下遭到慘重失敗。1927年8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經過改選不再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其他領導職務。此後,以普通共產黨員的身份不斷給中共中央寫信,就黨的路線和政策問題提出意見,這些看法同中共中央發生嚴重分歧。中共中央遂於1929年11月作出決議,開除了他和彭述之等人的黨籍。此後,他在聯共黨內托洛茨基派的影響下,正式建立了公開擁護托派主張的組織"無產者社",並發表了《我們的政治意見書》。1931年5月,"無產者社"和幾個托派小組在上海舉行統一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左翼反對派",他被選為中央總書記。領導托派組織一方麵繼續從事反對中共中央的路線和政策的活動,一方麵繼續同國民黨反政府作鬥爭,並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2年10月,在托派組織中央機關被國民黨政府破獲時被捕。次年春,國民黨當局以"危害民國罪"起訴,對其公開審訊,他自撰《辯訴狀》駁拆當局指控,被國民黨政策判處13年街刑,後又將刑期減為8年、3年。1937年5月27 日病逝於江津。一生著述頗多。現存各種文章、詩詞書信等共1600餘篇。自編有《獨秀文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