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園

野草的樂趣就是瘋長。而且,雜草叢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質、最能觸摸到心跳的地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0-04-27 12:52:14)

BenFraqnklin'srulestoliveby:
1.Temperance-Eatnottodullness;drinknottoelevation.
2.Silence-Speaknotbutwhatmaybenefitothersoryourself;avoidtriflingconversation.
3.Order-Letallyourthingshavetheirplaces;leteachpartofyourbusinesshaveitstime.
4.Resolution-Resolvetoperformwhatyouought;performwithoutfailwhatyouresolve.
5.Frugality-Makenoexpensebuttodogoodtoothersortoyourself;i.e.wasten...[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4-18 15:30:32)
以後的日子,我常常給他打電話,他也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一些檢查情況,說肺癌細胞不是原發的,醫生說要看看有沒有轉移。從那時起,我就以為隻要肺癌不轉移,就是好消息。也許,在我的內心,一直頑固地認為,隻要不轉移就一定會出現奇跡。
再後來,就聽見他的咳嗽變得越來越厲害,我怕影響他休息,就不敢再打電話了。可心裏總覺得,咳嗽應該是次要問題,是肺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0-04-18 15:24:35)
(3)
有一陣子,尤勤有點心灰意冷,關了博克。我懇請他把博克打開。所幸的是,他聽了我的。
一開始尤勤在文學城落戶開博就是我在電話裏一步一步教他的,這樣可以快點。他也早知道我有博克,但我從來沒在文學城跟他打過招呼。雖然私下常常拜訪他的精美博克,卻從來沒有留過隻言片語。因為自己不懂攝影,說不到點子上。不過,他也好奇地問過我的博克,我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4-18 14:44:30)
(1)
“尤勤啊,我來看你啦。”我把車往停車場一扔,就徑直去登機。飛機不一會就爬上了高空。透過舷窗往下看,隻見螞蟻一般大小的汽車在緩緩的移動,城市的高樓大廈,轉瞬之間就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像火柴盒一般大小的小玩意。我竟然有了種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也許偉大就是這麼一種感覺吧——站在自己的視點上,把其它的東西看得很渺小,以此凸現自己的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4-18 05:40:49)
夢江南
攝影魅,
早起不曾睡。
西部風光無限好,
流連忘返已陶醉。
忽灑男兒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4-15 18:12:35)


尤勤,生日快樂!又把去年為你貼的曲子找了出來,聽了一遍又一遍。這是我這輩子為你貼的唯一一首曲子,也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所曾經聽到過的我送給你的最後的生日祝福。我本來打算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每年都給你送上一個生日祝福,可我萬萬沒有想到,這首曲子竟然成了我送給你的“唯一”,就像你去年送給我的那本日曆成為了我的唯一一樣。此時此刻,腦海中總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4-10 05:14:06)

Q園
冬去春來滿苑香,
為何老友竟神傷?
抽身但眷人語響,
卻步仍戀雋句芳。
博主小別尋故舊,
親朋聚首訴衷腸。
誰愛月梢桂花樹?
我覓園中勝景忙。
(一直沒有時間嚐試律詩,眼看尤勤的生日就要到了,不勝唏噓,匆草幾筆,不成敬意。可是,他還聽得見大家對他的祝福嗎?)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3-26 06:45:04)

其實,人的一生當中,最美的心情莫過於滿懷希望的等待,就像癡心的情侶在約會前的翹首以盼。哪怕她是遲到或是失約呢。
這種期盼,焦灼不安,同時又充滿了迎接未知挑戰的堅定,不是淋漓盡致地表達在如下的心情中嗎?——“等待,是我今晚的心情。猶如凋零的秋林飄落了一地的心事,滿懷的心緒像落葉一樣拾起又散落。我等待著,傾聽著,不放過每一個路過的足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3-26 06:39:56)
隻有行將飄零的落葉,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什麽叫依依不舍,什麽叫秋愁,什麽叫冬季的來臨。可是對於落葉來說,即便是隨風飄落,它也將在蕭瑟的秋風中起舞,在凜冽的寒風中放歌。任憑風吹雨打,入土成泥,隨遇而安。
這就是天道。仿佛魚翔潛底,仿佛鷹擊長空。順勢而為,無拘無束。在水中就暢遊,在天空就翱翔,吐故納新,盡享生命。隻有魚兒,才更能體會水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複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右)接受本網記者訪問  記者李潔思報道,2009年被稱為“中國學界大師之殤”的一年。在送走了和、任繼愈老人後,人們才發覺,中國在科學和文學領域的表現很空洞。“錢學森之問”——我們的大學為什麽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更顯得振聾發聵。今年“兩會”召開前,期待已久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