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全球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日前撰文分析指出,目前
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就是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失衡愈甚之,這種風險愈會
增大,最終可能把世界推向全球化再平衡的“危險區”。
羅奇認為,資本和貿易流動的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從理想世界的角度考慮
,全球一體化將帶來雙贏局麵,生產和[
閱讀全文]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中日韓這三個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家,在美元持續波動、匯率波動對經濟發展
影響日益擴大的背景下,麵臨著同樣的問題:如何管理日益龐大的外匯儲備、如何更
好地穩定本國匯率。專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功能已經發生重大改變,其考
量標準也應有新的框架。
昨日(13日),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央行處官員向《第一財經日[
閱讀全文]
來源:新華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3日發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世界經濟今明兩年將
以低於去年的速度繼續增長,並指出世界經濟增長麵臨利率上升、石油價格上漲以及
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主要風險。
風險之一是金融市場形勢可能變得緊張。報告說,美國長期利率的急劇上升將對
國內需求產生嚴重負麵影響。當利率上升是由通貨膨脹預期增加或外[
閱讀全文]
來源:新華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3日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全球經濟2005
年和2006年將分別增長4.3%和4.4%,增幅低於去年的5.1%。
報告說,刺激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改善的公司資產負債形勢、有利的金融市
場條件、就業逐步增加以及中國經濟繼續強勁增長等,仍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支持力
量。
報告預測多[
閱讀全文]
來源:金融時報13日,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董事長高博深博士在主題演
講中指出,倫敦市場現有的資本規模能夠幫助中國企業尋找更多的發展資本來擴展業
務,拓展全球視野,達到發展目標。
高博深博士在會上介紹了國際資本市場上政府與發行公司的最新變化,特別是倫
敦資本市場的變化,以及倫敦證券交易所與中國將如何進行合作[
閱讀全文]
來源:上海證券報日本近來可謂是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而日本證券市場最近的遭遇也頗為引人注
目。由於股票交易長期低迷,且維持上市的成本較高,包括IBM等多家大型跨國企
業宣布從日本股市撤出,股市空洞化正日益困擾著東京證券交易所(TSE)。如何
吸引海外公司,增加新的收入來源?壓力之下,TSE不得不改變思路,觸角伸向經
濟極具活力的[
閱讀全文]
美國巨額貿易赤字的利與弊,是一個長期有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貿易逆差侵蝕著美國的製造業和就業機會,給美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進口大量商品對美國製造業的衝擊有限,卻有助於維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因而貿易入超對美國經濟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2004年,美國貿易赤字達到了創紀錄的6180億美元,再次引燃了這場沒完沒了的爭論。不過[
閱讀全文]
來源:國際金融報上周對歐盟來說是悲哀的一周。歐洲領導人將《穩定與增長公約》變成了一紙空文,否決了服務業指令的自由化主旨,且未能將裏斯本議程置於優先地位。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雖不是惟一的反對者,但卻是帶頭唱反調的人。
在上述情形背後存在更令人擔憂的事:大家迫切希望在沒有不便的情況下實現一體化。幾乎所有歐洲領導人都不願承認這個簡單的事[
閱讀全文]

美國大公司問題人物近況(圖片來源:經濟參考報)美公司醜聞主角曝光(圖片來源:經濟參考報)剛剛過去的3月,是一個多事的3月。美國大公司醜聞的主角們接受了不同的命運,前世通首席執行官埃伯斯被裁定有罪,而“家政女皇”瑪莎·斯圖爾特雖然風光出獄,但仍無法洗脫涉嫌內部交易的罪名。還有近期出現問題的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不光是現年79歲的莫理斯·格林伯[
閱讀全文]
來源:財經時報3月29日至31日,歐洲中央銀行62位專家就維持目前2%的基準利率達成一致意見。自從2003年6月起,歐洲央行就維持著這一歐元區國家自二戰以來的曆史最低利率水平。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歐洲央行將對它做出調整。
“現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似乎正在繼續加大。在某個階段,利率將會得到重新審查,但是我無法告訴你們究竟是在什麽時候。”3月30日,在公[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