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吞並加拿大:一段差點發生的曆史秘聞

Pilgrim1900 (2025-11-23 09:11:14) 評論 (1)
前一段時間川普提到“如果加拿大繼續不聽話,或許美國應該吞並它”,引發輿論轟動。川普的話聽上去像是玩笑,其實所有的笑話都有認真的成分。這事目前不會發生,但美國曆史上,軍方確實認真推演過如何拿下加拿大——而且,是在英國仍是全球霸主的年代。

1814 年,華盛頓的夜空被燒得通紅。英國遠征軍從加拿大方向急行軍南下,闖入還年輕的美利堅共和國的首都。麥迪遜總統逃命如驚弓之鳥,合眾國軍隊四散,國會議員倉皇。英軍抓不到總統,就決定燒掉象征年輕共和國尊嚴的總統府。白色石灰在火焰裏炸裂、剝落,空氣充滿焦黑的灰塵。那一夜的陰影,像烙印一樣紮進了美國心裏,燒毀的總統府後來重建並再次塗成白色,人們漸漸叫它 White House。可軍方記住的可不光是白宮被燒,而是敵人曾經從加拿大來過。

到了上個時間三十年代,美國工業蒸蒸日上,英國卻步入衰落。就在這樣微妙的背景下,美國陸軍部的一間小辦公室裏,出現了一份“絕密文件”:War Plan Red ——“緋紅作戰計劃”,文件第一頁隻寫了四個冷冰冰的字:OBJECTIVE: CONQUEST OF CANADA 目標:征服加拿大。它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編造的故事,而是一份完整的美軍軍事行動藍圖。

這份計劃規定:

第一階段:占領蒙特利爾與魁北克,切開加拿大東西兩大人口帶。

第二階段:以五大湖艦隊封鎖安大略,奪取多倫多。

第三階段:太平洋艦隊北上,控製溫哥華──加拿大的海上門戶。

第四階段:等待英國艦隊跨大西洋來救,再一舉殲滅。

計劃的目的是要打加拿大,順便把英國霸權解決掉。當時美國的工業電力產量已是英國的 2 倍、德國的 3 倍。如果美國真的動手,勝負似乎毫無懸念。但為什麽最後沒有動手呢?

1932 年冬天,羅斯福當選總統。在紐約的一間辦公室裏,他拿到那份“緋紅計劃”,讀到一半,他沉默了。參謀總長問 “總統先生,如果我們現在動手,英國根本撐不住。” 羅斯福輕輕敲了敲桌子:“贏得了加拿大,那我們會失去什麽?”他不是擔心英國,而是擔心的是當時歐洲局勢詭異,希特勒的眼睛像一樣盯著歐洲大陸。如果美國先與英國開戰,德國可能趁機掌控整個歐洲。美國將麵對的將不是一隻老牌帝國英國,而是一個正在日益強大的德國強權。鑒於德國的侵略野心使得美國政府不得不把這份計劃封存。

可有意思的是,曆史學者後來在德國檔案裏找到一份希特勒的評估報告:“美國若先取代英國,加拿大淪陷,則我們將再無機會占領歐洲大陸。”

換句話說,連希特勒都知道,如果美國在 1930 年吞並了加拿大,他將永遠沒有發動世界大戰的機會。這就是那段曆史的神秘轉折點──一張美國軍方的作戰圖,把英國、加拿大、德國三國的命運同時牽在一條線上。1940 年,德國橫掃歐洲,加拿大的軍政高層突然發現原來英國竟然如此不經打。後來在渥太華的國防會議上,有軍官沉默良久後說:“感謝上帝,美國從未對我們實施‘紅色計劃’。否則我們連一周都頂不住。” 這句話後來被紀錄在戰後的密談筆記裏,被解密後才浮出水麵。而當 1974 年華盛頓公開“緋紅作戰計劃”檔案時,加拿大學界一片嘩然,原來他們幾十年來自豪的帝國北翼,在美國參謀部的地圖上,從未有過真正的安全。

曆史學家們最喜歡問的不是“發生了什麽”,而是如果當初怎麽怎麽樣”, 如果羅斯福點頭,如果英國再虛弱一點,如果大蕭條引發了美英爭奪海權的衝突……那本來可能發生的局麵是這樣的,加拿大被美軍三個月內拿下,英國失去北美補給線,全球艦隊失去意義,美國提前十年成為世界霸主,希特勒麵對的是一個統一北美、強大百倍的對手,二戰可能根本不會以我們熟悉的方式爆發,曆史,真的可能被一支寫在那份作戰計劃而改變。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是無數次差一點的結果。曾經差一點美國吞並加拿大,差一點英國霸權被提前終結,差一點德國不敢發動戰爭,差一點我們今天講的世界史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曆史一位總統的猶豫,一份文件的延遲執行,一場會議上的妥協或者沉默,都可能讓文明往另一個方向滑去。就像蘇秦張儀的一念之差曾改變戰國天下。

美國一份“紅色計劃”的擱置,也改變了 20 世紀。曆史學家說:“世界不是必然,而是偶然。”而美國吞並加拿大,就是那段差點真實發生、卻被曆史輕輕合上的“偶然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