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雨雨七十年

澳洲大蔥 (2025-11-26 17:26:21) 評論 (0)

1955年的豫西山區,峰巒疊嶂裹著貧瘠,我就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貧困小縣。記事起,三年自然災害的陰影便籠罩著童年,地裏的玉米、穀子成片枯黃絕收,光禿禿的田壟上隻剩下被曬得幹裂的泥土,饑餓像隻頑固的野獸,日夜啃噬著腸胃。村裏辦起集體大食堂,一口大鐵鍋架在土台上火光熊熊,可煮出來的稀粥清得能照見人影,每人每天分到的口糧隻有一小碗,咽下去沒多久肚子就又咕咕叫。我總跟著母親去山坡挖野菜,蒲公英、灰灰菜、馬齒莧,凡是能入口的綠色植物都被采光了,後來連樹皮都被剝下來磨成粉摻進粥裏,澀得難以下咽。

更讓人膽寒的是禁止私廚的規定,公社的民兵帶著紅袖章四處巡查,誰家煙囪敢冒青煙,就會闖進門砸碎鐵鍋,那些鐵鍋被拉去村頭的土高爐煉鋼鐵,火星四濺中,隻留下滿屋狼藉和家人的歎息。鄰居王大爺偷偷在灶台後藏了口小砂鍋,夜裏煮了點紅薯粥,被民兵發現後,砂鍋當場被砸得粉碎,王大爺還被拉去公社批鬥了三天。浮誇風也席卷了整個鄉裏,村支書站在土台上扯著嗓子喊“畝產千斤糧”,可我們這些跟著收割的孩子看得明白,一畝地收上來的麥子連兩百斤都湊不齊,曬幹揚淨後,大部分都要上交,留給村民的寥寥無幾。虛假的口號喊得震天響,牆上刷滿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標語,轉過身來,人人都在暗夜裏忍受饑腸轆轆的煎熬,不少人因為營養不良患上了浮腫病,腿腫得像灌了鉛,一按一個坑。

懵懂間踏入初中,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又洶湧而至。朗朗書聲被“停課鬧革命”的口號取代,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胸前戴著紅袖章,懵懵懂懂地跟著高年級學生喊口號、貼標語,拿著墨汁在牆上塗寫“打倒走資派”。那時的我們不懂什麽是修正主義,隻知道跟著人群衝進老師辦公室,把書本扔在地上踩踏,把黑板砸得粉碎。記得教數學的李老師,因為曾經說過“學習要沉下心”,就被打成了“走資派”,我們圍著他批鬥,逼著他低頭認錯,現在想來,那位總是耐心講題的老師,當時該有多寒心。十年光陰,本該是寒窗苦讀的年紀,我們卻在批鬥會、遊行隊伍中消磨時光,書包裏裝的不是課本,而是傳單和紅袖章。國家日漸清貧,商店裏的商品寥寥無幾,買布要布票,買糧要糧本,連塊水果糖都稀罕得很,可牆上的標語卻愈發響亮,“生活越來越好”的口號與碗裏的粗糠野菜形成刺眼的對比。可我們這一代人,仿佛天生帶著“又紅又專”的烙印,上麵號召什麽就追隨什麽,從不問緣由,隻知聽話照做,把最珍貴的青春耗在了無意義的喧囂裏。

成年後,我們這群沒文憑、沒學識的年輕人,卻扛起了建設祖國的重擔。我被分配到縣裏的農機廠,每天在車間裏揮汗如雨,跟著老師傅學車床技術,機器的轟鳴聲從早到晚不絕於耳,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衣服上永遠沾著油汙。那時的工廠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雖然工資不高,每月隻有幾十塊錢,但日子過得踏實。深知學識不足的短板,上世紀八十年代,夜大、電大的課堂裏擠滿了我們的身影。我報了電大的機械製造專業,白天在車間裏幹八個小時活,晚上騎著自行車趕十幾裏路去上課,教室裏燈火通明,20多個班級同時開課,場麵十分壯觀。老師特地提前到校答疑,還自己刻寫鋼板、油印補充資料,我們這些學員帶著工作的疲憊,趴在課桌上認真記筆記,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圍著老師請教,常常學到深夜才回家。就這樣堅持了三年,好不容易熬到拿到文憑,以為能安穩度日,卻遇上了九十年代初的國企改革,工廠大麵積倒閉,我們這一代人又成了下崗大軍中的一員。看著朝夕相處的工友們含淚告別廠房,我手裏攥著下崗證明,心裏一片迷茫,上有年邁的父母要贍養,母親常年咳嗽需要吃藥,父親的腿因為早年逃荒落下病根,下有年幼的子女要撫育,孩子上學要學費,一家人的生計壓得人喘不過氣。

就在迷茫之際,鄧小平同誌“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的論斷,像一束光劃破迷霧。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我們這些下崗工人放下體麵,湧上街頭擺攤創業。我和妻子湊了幾百塊錢,買了輛二手三輪車,支起一個小吃攤,賣油條、豆漿和餛飩。每天淩晨三點就起床和麵、生火,天不亮就推著車去縣城的十字路口,寒風中守到深夜才回家。夜市上到處都是和我們一樣的下崗工人,服裝攤前掛滿廉價衣物,小吃攤冒著熱氣,大家起早貪黑,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成了市場經濟的急先鋒。我們廠的王班長,以前是技術骨幹,下崗後帶著十幾個工友組建了裝修隊,把自家新房當成“練兵場”,從蹲“馬路市場”找零活兒開始,憑著過硬的手藝慢慢站穩了腳跟,後來還成立了公司,帶動了百餘名下崗職工再就業。當然,也有人沒那麽幸運,隔壁車間的老李,擺攤賣水果被城管沒收了攤子,急得跳腳,後來鋌而走險參與盜竊,被判了刑,再見麵時,早已沒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那些年,汗水與淚水交織,希望與失望並存,我們在商海浮沉中摸爬滾打,硬生生撐起了一個個家。

如今,歲月已在眼角刻滿皺紋,滿頭青絲也染成了霜雪,我們這代1955年出生的人,已然走過了七十個春秋。上個月同學聚會,當年一起在車間幹活、一起上夜校的老夥計們聚在一起,大家都已兩鬢斑白,聊著年輕時的苦日子,笑著笑著就紅了眼眶。七十年風風雨雨,我們見證了國家從貧弱到富強,從買東西要票證到網購送貨上門,從自行車是奢侈品到家家戶戶有汽車,從土坯房到高樓大廈。那些曾經的失敗與後悔,都已沉澱為生命裏的印記;那些吃過的苦、受過的難,都成了滋養我們從容前行的養分。現在的我們,不再追逐功名利祿,每天晨起和老伴去公園散步,打打太極,午後泡上一壺茶,和老夥計們坐在樹蔭下聊聊過往,說說兒女的近況。孩子們孝順,總想接我們去城裏住,可我們舍不得老家的院子,舍不得鄰裏鄉親。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保重身體,不給子女添麻煩,在平淡安穩中,安享這來之不易的晚年。

這七十年,我們跟著時代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這一輩子,雖坎坷叢生,卻也活得踏實坦蕩。我們吃過饑荒的苦,經受過運動的亂,扛過下崗的難,也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見證了祖國的日益強大。五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們,看了我寫的這篇文字,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經曆?那些藏在記憶深處的故事,那些苦中作樂的日子,都是我們這代人獨有的財富。要不要也把你的七十年經曆寫出來分享?讓我們一起回望歲月,珍惜當下。

我可以幫你把文章整理成帶老照片插圖的圖文版,或者按時間線梳理成更清晰的回憶錄框架,需要我試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