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一篇文章的續篇,進一步討論真正的風險
(上一篇文章鏈接: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458/202511/10770.html)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寫了自己為什麽在巴菲特增持後重新買入 Google。在股價大約 180 美元時,我買入了約一百萬美元的 Google。隨著股價快速上漲,我在 280 美元附近全部賣出,獲得了一次非常理想的收益。其實,我還有一些多年前以 30 美元左右買入的老倉,多年時間讓這部分倉位已經漲了十倍,更讓我體會到長期持有優質公司的真正回報。巴菲特披露伯克希爾增持 Google 的消息一出,我看到消息後幾乎沒多想,直接在 Robinhood 平台的盤後以 281 美元又買入了一些 Google。幾周前我還買過 GGLL 這種 Google 的杠杆產品,到現在已經有大約 40% 的收益。雖然隻是一筆輔助性的倉位,但表現相當亮眼,也算是從另一個角度受益於 Google 的上漲行情。
但那篇文章更多談我的操作與長期觀點。這篇文章,我想把重點放在風險上。
最近股票市場處於明顯的恐慌狀態,資金從高估值和高波動板塊撤離,湧入 Google 這樣的巨頭公司,把它當成避風港。很多人將這當成 Google 的新一輪機會,但我認為必須保持清醒。現在的上漲,不全是因為基本麵好,而是因為市場缺乏更安全的去處。
下麵,我分享我對 Google 目前真實風險的理解。
當前上漲是資金避險,而不是長期成長
這波上漲的核心並不是廣告業務爆發,也不是利潤大幅提升,而是資金恐慌後對安全資產的需求。大佬增持增強了情緒,但推動股價上升的主要是資金從英偉達和其他科技板塊的回流。這是資金的臨時停靠,而不是長期布局。因此我對這波上漲的持續性保持懷疑。市值越大,增長越難,四萬億就是天花板附近
從數學角度講,Google 目前的市值已經非常龐大。如果它真的漲到四萬億美元,那麽以目前的股本計算,每股大約三百三十美元左右。
換句話說,Google 從現在到三百三十美元,大概隻有百分之十的成長空間。
而要突破四萬億,Google 必須在盈利、AI 商業化、雲利潤率、搜索優化等方麵都取得明顯突破。以現在的環境來說,我認為達到三百三十美元已經算合理上限,短期超越這個區間並不容易。我不期待它在近期突破三百三十。
Google 最大的挑戰來自它自己
Google 的核心利潤來源是搜索,但現在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來自競爭對手,而是來自它自己的 AI。Gemini 3 的表現非常強,代表 Google 在 AI 模型上的技術能力依然領先。但是越強的 AI,越可能減少用戶在搜索中的點擊,減少廣告曝光,也削弱 Google 傳統商業模式的盈利能力。
AI 的進步是一把雙刃劍。Google 必須創新,但創新一定會蠶食舊業務。這是結構性風險。
自動駕駛仍在虧損,商業化持續落後
Waymo 技術先進,但多年來仍在大幅虧損。Tesla 依靠端到端模型與車隊數據形成巨大的優勢,更便宜、更高效、更快迭代。Waymo 在商業化上落後,而且看不到短期追趕的路徑。自動駕駛很難成為 Google 下一步市值躍升的核心引擎。TPU 依然是最值得期待的長期價值
盡管風險很多,但 Google 還是有它獨特的長期籌碼。TPU 在能效和成本上極具優勢,是未來 AI 雲算力競爭中的潛在關鍵武器。Gemini 3 的優秀表現,實際上也證明了 Google 在 AI 底層能力的深度。但是 TPU 的商業化仍然在早期階段,還不足以推動四萬億甚至更高的估值。它更多是中長期利好,而不是短期催化。那我為什麽還買
對我來說,買入 Google 是一個穩健決定,而不是追逐爆發的賭注。在當前恐慌的市場環境中,Google 是最穩健的選擇之一,現金流強,體量大,資產負債表健康。但我不會期待它短期大漲,更不會期待它從三萬多億市值一路衝到五萬億。我對它的合理預期就是百分之十左右的空間。三百三十美元附近是我能看到的合理上限。在這個區間之上,我不會抱有幻想。
買入 Google,是為了穩,是為了長期安全,而不是為了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