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美好,41歲的京劇女演員卻這樣永遠的走了

大地之晨 (2025-11-14 18:16:22) 評論 (1)

 2019年12月5日,

年僅41歲的著名京劇演員薑亦珊在北京豐台的家中自縊身亡。薑亦珊生於1978年,1996年畢業於沈陽藝術學校,同年分配到沈陽京劇院,2000年調入天津京劇院,2006年調入北京京劇院,直至離世。

薑亦珊是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金唱片獎、上海戲劇白玉蘭獎,在中國戲劇界很有影響

網上有限的消息透露,薑亦珊的丈夫是個公務員,在她出事之前的前一天晚上,她的丈夫被有關部門帶走。

薑亦珊的決絕棄世,遺下了一個孤苦無依的兒子、一個深夜痛哭的丈夫、一雙傷心欲絕的父母。

當時從網上得到這個信息,的第一個反應是:太可惜了。

2019年,如此悲慘的事件已發生了多起,6月10日,同樣41歲的中央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楊陽在北京的家中跳樓自殺。

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某一年的調查數據,中國每年自殺的有二、三十萬,而每年自殺沒有成功的超過了一百萬。

有什麽過不去的坎讓薑亦珊他們走上這條不歸路?

難道別無選擇了嗎?

生命何等寶貴,世界如此美好,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權利放棄自己的生命。

網上曾流傳這樣的金句:“你的今天是昨天無數人期待的明天”。

當這些人萬念俱灰、一心赴死的時候,他們可能想不到有多少人羨慕他們的人生,又有多少人窮其一生,永遠達不到他們已經達到的高度。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曾說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一切都將改觀。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在嚴酷無比的生存環境中,書中的主人公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

我們都讀過戴爾·卡耐基的名著《人性的優點》,作者在該書中專門有一章講如何處理危機。

他分析道,大多數人在人生的某個時刻碰到的困難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危機,普通人完全有能力去克服。

許多人如此脆弱,以至棄世,撇開體製的社會的原因不談,我認為,究其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本人的心理狀態存在問題。

我感覺,大部分的棄世者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或者沒有很好的心理建設。他們眼光短淺,心胸狹窄,碰到什麽事情容易鑽牛角尖,往往囿於一個問題而無法自拔。

麵對挫折,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並最終超越苦難,笑對人生呢?

我認為,首先要放大你的格局。

一個人心理承受能力與他的格局有關。

一個小學生丟了書包,就感覺是一件大事,晚上都不敢回家,

一個青年,丟了一份工作,感覺是極大的挫折,

而韓國政治家金大中白天被軍事法庭判了死刑,晚上照樣呼呼大睡。

當年,

詫異的看守第二天問金大中:“先生被判了死刑,怎麽還睡得著?

金大中說:“難道我不睡覺,就能改變判決的結果嗎?”

每個人的興趣層次是不同的,有人隻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有人隻關心自己的處境以及所在工廠、公司、單位,有人則關心這個民族的前途與命運。

格局不同,當然心理承受能力就不同。

三十年代,陳獨秀被國民黨關在牢裏,上海紡織女工潘蘭珍以戀人的身份經常去看他,兩人有時在牢裏行房,看守將這個事報告了上峰,上峰覺得這樣不太好,便委婉地提醒了陳獨秀,陳獨秀勃然大怒,說:我也是個人,我也有生理需要,你們管得太寬了。監獄主管竟然好象自己做錯了事,低下頭,一走了之。

陳獨秀不但在監獄敢於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還寫過一篇文章,說:“出了研究室進監獄,出了監獄進研究室,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獄中,他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

陳獨秀這樣的格局,這樣的心理素質,你會擔心他因脆弱而自棄嗎?

其次,增長你的知識,改變你的觀念。

許多人尋短見,是認為他所碰到的問題已無法解決。

真的無法解決了嗎?

學識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結論。

七八年之前,我老家一位鄰居大媽喝農藥自殺。

大媽有兩個寶貝兒子,當時都已結婚,住在她夫婦宅附近。有一個女兒,早就出嫁,生活在縣城。

大媽樸實善良,比較能幹,她的老伴就顯得老實巴交,沒有什麽主見。

她家兩個兒子結婚後,經常與父母產生一些矛盾。

細究原因,也拿不到台麵上,無非是指責父母給小兒子家東西多了,幫大兒子家幹活多了,諸如此類。

父母是文盲,兩個兒子也都初中沒有畢業。

為了蠅頭小利、雞毛蒜皮,經常對父母不依不饒。

有一天,兩個兒子又與母親吵起來了。到了晚上,大媽越想越氣,一氣之下,就喝了農藥。

如果大媽有點知識,有點文化,有點魄力,遠離兩個兒子的糾纏,何止於六十多歲就撒手人寰。

可惜了聞訊趕來的女兒,她的痛哭讓多少村民動容。

再次,磨練你的意誌。

意誌薄弱的人容易放棄,意誌堅強的人從不言棄。

下麵這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ERIK,1968年生於美國丹佛,他從小患有視網膜多層剝離症,13歲時完全失明。

禍不單行的是,他的母親不幸因車禍身亡。

為了安慰這個悲傷的少年,他那個越戰老兵的老爸,帶他去爬山。

兩三年後,他迷上了這項運動。

成年後,他將登山作為終身的事業,開始挑戰美洲、非洲的諸多高山。

1996年,他登上埃爾卡皮坦山,

1997年他登上5860米的乞力馬紮羅山,

同年登上6900米的阿空加瓜山,

2001年5月25日,他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全球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盲人。

2005年,他的自傳《觸摸世界之巔》被翻譯成6種語言,向世界10多個國家發行。

試問,這樣一個英雄,有無以倫比的毅力與勇氣,他會隨便放棄這美好的世界嗎?

最後,建立你的信仰。

歐美人很少有自殺的,究其原因,除了他們有比較好的法治環境、很少受到不公對待外,還與他們信仰有關。

歐美人大多信仰上帝,認同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觀,很有愛心,麵對挫折,他們表現出極高的情商。

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德國集中營中最後得以生還的大多是基督徒。

許多基督徒在集中營中,麵對無比險惡的環境,默誦聖經詩篇,甘之如飴。

《聖經》說:“我難道沒有吩咐過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慌,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聖經·詩篇》23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息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行過死蔭的幽穀,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我。

“在我的敵人麵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願薑亦珊一路走好,願上帝的恩惠慈愛伴隨著你,從此在天堂沒有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