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紮克的兩部代表作品《高老頭》和《歐也妮·葛朗台》都以極端的方式展現了他那個時代社會貧富差距大、拜金主義盛行的現實。小時候粗略地翻過這兩部巨作。說實在的,讀不下去。如今因為閱曆,也到了歲數,再看它們(改編的電影),不僅能理解,也有了感悟。
《高老頭》和《歐也妮·葛朗台》的主角都是守財奴,愛財如命,一毛不拔,他們都對自己很吝嗇,但家庭悲劇以及結局卻有所不同。
- 在《高老頭》中,一個在社會底層掙紮的麵條商的父親,一生節衣縮食,將全部的愛和財富都奉獻給了兩個女兒,為女兒的虛榮和麵子傾盡所有。然而,當他年老體弱、一貧如洗時,女兒們卻對他冷漠無情,落得一個淒涼的孤獨離世。高老頭為全天下的父母敲響了警鍾,愛與溺愛之間隻有一字之差。你可以愛孩子,但請不要溺愛孩子。高老頭的悲劇是金錢腐蝕人性的生動寫照,這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金錢雖然可以帶來物質上的滿足,卻無法買到真正的愛和親情。
- 在《歐也妮·葛朗台》中,父親對金錢的極度吝嗇導致女兒失去了初戀的愛情,並最終吞噬了家庭的親情。但必須看到,繼承了巨額財產的歐也妮底氣十足,遠比平常女性更有尊嚴,有能力去蔑視一個愚弄她一片真情的花花公子。神甫告訴歐也妮,“巨大的財富是一種債務,需要償還”。歐也妮沒有像個敗家女一樣揮霍父親吝嗇到變態而積攢下的財產,她替負心的情人還了債,也在替自己的老父親還這人間的“債務”。但仍舊像她父親生前一樣,舍不得多燒一天的柴火。對自己吝嗇的人也可以不是守財奴,歐也妮就跟她老爸不同,她把錢投諸於慈善事業,開辦養老院、教會學校,並為當地的教堂捐資。
沒能力幫助小孩的父母請無需自責,能將兒女養育成人,讓他門接受良好教育,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獨立自主已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那麽有能力的應該留多少錢財給子女合適呢?每個人的財務狀況不同,安排和想法當然當也有所不同。原則是至少要讓自己有能力承擔餘生的生活及醫療費用,不造成子女的負擔。但是該留多少才合適呢?給多了,怕小孩不努力,給少了,怕小孩吃苦,真是兩難,見仁見智。
我現在延遲退休、繼續工作不是為了給孩子們留更多錢。我確信將來我會給孩子們留些錢,具體有多少,順其自然吧。首先為自己留夠再去考慮子女,不是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嗎?他們的生活必須依靠自己,我們留給他們的隻是錦上添花。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