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室風雲錄(三):動蕩歲月之血腥瑪麗(3)

南澗采萍 (2025-11-05 09:30:45) 評論 (0)

1554年年初華耶特叛亂的失敗和與西班牙太子菲利普的聯姻,大大增添了瑪麗女王的信心,英格蘭的宗教也開始全麵掉頭。從棕櫚主日到複活節主日這一周內,所有傳統的天主教禮拜儀式,從棕櫚主日扛棕櫚葉遊行,到耶穌受難日向十字架匍匐,再到複活節主日耶穌複活儀式,全套恢複。教堂裏之前取代聖者畫像的聖經經文重新被畫像取代,聖保羅大教堂的祭壇恢複,唱詩班按照古老傳統複活節主日登上鍾樓樓頂唱詩。

新任倫敦主教埃德蒙·邦納下令,倫敦所有教堂都必須具備教堂內遊行時高舉的十字架、向聖者供奉的燭台、禮拜用的香爐,放乳香的容器、為逝者亡靈祈禱的祭台。

愛德華六世時代任命的22名英格蘭主教中,隻有7人保住了主教坐席,其他全部被替換。迫於形勢,一些牧師開始向信眾反悔自己之前的“錯誤”,特別是那些已婚牧師。

喜歡參觀英格蘭教堂的遊人,如果留意還可以在教堂的主教或牧師名冊上看到這段曆史的痕跡。筆者上周路過赫裏福德大教堂(Hereford Cathedral)時就在主教名錄石碑上看到這段曆史。

1553年的主教約翰·哈利(John Harley)在1554年被羅伯特·華頓(Robert Whaton)取代。維基百科上查了一下,哈利主教是愛德華六世在位時最後一批任命的主教,1553年5月授主教坐席。哈利已婚,是堅定的新教改革者,1553年8月瑪麗上位後這些已婚主教自然是第一批要收拾的。哈利在1554年3月被褫奪主教坐席,1558年逝世。根據《福克塞殉道者名錄》(Foxe's Book of Martyrs)中描述,哈利在被褫奪主教坐席後,“在樹林裏漫步,繼續牧養他的羊群(信眾),並按照《公禱書》的英語程式為林中聚集的教徒主持聖餐禮。”

A plaque with names on it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圖1:赫裏福德大教堂主教名錄石碑第二塊,第一塊記錄放在本文最後。

而新教改革的三位主要領導人,即大主教克蘭默、前倫敦/西敏主教尼古拉斯·瑞德裏(Nicholas Ridley)和前溫徹斯特主教修·拉提默(Hugh Latimer),更是新任倫敦主教邦納要置於死地而後快的。

瑪麗女王對大主教克蘭默可謂恨之入骨,隻因克蘭默不僅是英格蘭宗教改革的掌舵人,一手撰寫了新教教義和英語禮拜程式尤其是《公禱書》,他還是瑪麗的母後阿拉貢的凱瑟琳和父王亨利八世離婚案工作小組的骨幹,是她父母離婚的促成人。就是因為克蘭默,瑪麗才被從公主降格到“國王之女”地位。[1]

1553年8月瑪麗即位後,這三位都在第一時間被關進倫敦塔。1554年3月他們被從倫敦塔轉移到牛津市北的鮑卡多(Bocardo)監獄,接受新成立的教會法庭審判。

A drawing of a street with buildings and a bridge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圖2:鮑卡多監獄素描(1770年)

教會法庭設在牛津市中心的聖瑪麗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走過場式的審判後三人全部被定罪為異端。1555年10月6日,瑞德裏和拉提莫在牛津貝裏歐學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外麵廣場上被綁上火刑柱,兩人在同一天被燒死,拉提莫此時已是古稀之年。

A drawing of a person firing an object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圖3:瑞德裏和拉提莫兩位主教被燒死

克蘭默繼續被關押,教會想用他的影響推進回歸舊教速度。審判他的人讓他誤以為隻要他反悔自己的行為,承認錯誤,瑪麗女王就可能赦免他。克蘭默之後一共寫了六份悔過書,承認自己犯了欺君罪,但不承認自己的宗教立場有錯。瑪麗當然不會放過他,1556年3月21日克蘭默也在同一地點赴死。被綁在火燒柱傷後,克蘭默先將自己的右手伸進火焰中,對圍觀者說這隻寫下悔過書的手應該先死。

這就是英國主教改革曆史上著名的“牛津三烈士”(Oxford Martyrs)。貝裏歐學院正門外寬街(Broad Street)地麵上一個簡單的黑白十字標誌他們赴死的地點,雖然標記很不起眼,不容易被看到,但如果你看到它,相信你一定會感受到它對你情緒的強烈影響。

Morris Oxford | Martyrs' CrossMartyrs' cross
圖4:牛津寬街地麵上的犧牲者十字
Martyrs’ Cross - Morris Oxford
Martyrs' Cross, Broad Street, Oxford

大約800名新教改革者離開英格蘭去歐洲的新教城市避難,大多數是神職人員和學者,我們在愛德華六世篇中提到的去倫敦艦隊街監獄嘲笑嘉丁納的那位薩福克公爵夫人凱瑟琳·布蘭登[2](Katherine Brandon, Duchess of Suffolk)也在其中。

【凱瑟琳·布蘭登是九日女王簡·格雷外公查爾斯·布蘭登的繼室,在簡的外祖母去世後嫁給她外公,和簡沒有血緣關係。簡·格雷自己的母親弗蘭西絲·布蘭登(另一位薩福克公爵夫人),是查爾斯·布蘭登的女兒,瑪麗女王的表妹。弗蘭西絲·布蘭登在簡的丈夫和父親斬首後,被瑪麗嚴密看守在自己身邊,後被瑪麗嫁給一名出身不高的宮廷侍從。】

這些流亡到歐洲特別是蘇黎世和法蘭克福的英國新教改革者,對歐洲加爾文教宗的影響也很大。這些人在英格蘭的教皇派眼裏是極端,但在加爾文清教徒眼裏,這些英格蘭人不僅是不徹底的改革者,還是過著過分奢侈生活的貪欲者。加爾文派清教徒們認為,正因為他們的這種不夠虔誠和過分奢侈才導致了教皇主義在英格蘭的回歸。

加爾文清教徒對英格蘭避難者的看法也並非全無根據,就拿凱瑟琳·布蘭登公爵夫人來說吧,離開英格蘭出去避難還帶著一大幫男女侍從,趕車的洗衣的做飯的梳頭的,一個不缺,甚至還帶上了自己的小醜。

逃避瑪麗一世的英國新教徒,在低地國家停留後,因為與清教徒之間的矛盾,很多輾轉到更溫和的新教路德宗德意誌普魯士公國(Duchy of Prussia)。

瑪麗女王時代出逃歐洲的英格蘭新教徒給英格蘭留下一份經久不滅的遺產,那就是《日內瓦聖經》(Geneva Bible)。這版英語聖經,在廷代爾聖經基礎上重新翻譯,1557年刊印新約,1560年刊印全本。《日內瓦聖經》是英語聖經史上的重要標誌之一,比1611年刊印的詹姆士國王版聖經早51年。《日內瓦聖經》成為伊麗莎白時代的標準版聖經,大文豪莎翁幾乎在他每部劇中都會引用到這般聖經中的經文或典故。

這些出逃的新教徒,大多在伊麗莎白時代回到英格蘭,但他們中很多人對這段流亡生活甚為懷念。一位伊麗莎白時代的主教曾說:啊,蘇黎世,蘇黎世,我在英格蘭想念蘇黎世,更甚於我在蘇黎世享年英格蘭。

回到瑪麗。

1554年除了華耶特叛亂和瑪麗與菲利普的聯姻外,年底還發生了另一件重大的事情:英格蘭再次來了一位教皇特使。他就是雷金納德·波爾(Reginald Pole),金雀花王室愛德華四世二弟克萊倫斯公爵的外孫。而英格蘭在1529年開始教改開始之後就不再接受教皇特使。

雷金納德·波爾的舅舅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那位被亨利七世在1485年柏斯沃戰役獲勝後立即扣留的10歲小童,第17代沃裏克伯爵[3],倫敦塔關押14年後於1499年被亨利七世處死[4]。波爾的母親索斯伯利女伯爵瑪格麗特·波爾(Margaret Pole, Countess of Salisbury)是瑪麗女王的教母和教養默默。

和瑪麗本人以及瑪麗的母後阿拉貢的凱瑟琳一樣,這對母子都是教皇派,在亨利八世與阿拉貢的凱瑟琳打離婚官司時,女伯爵與西班牙大使夏普義聯手,計劃將瑪麗許配給兒子雷金納德,甚至在亨利八世堅持要娶安·波琳時與西班牙密謀試圖推翻亨利八世。瑪格麗特因此被捕,1541年被亨利八世斬首。雷金納德1532年主動流亡意大利,後加入羅馬教廷,一路做到紅衣主教和教皇特使。

流亡22年後,紅衣主教雷金納德·波爾迫不及待地要回到故土英格蘭,連帶他那堅定的信心和使命感,發誓要把英格蘭帶回羅馬教廷母親教會的懷抱。

11月的一個夜晚,教皇特使波爾的駁船沿泰晤士緩緩逆流而上,駛過倫敦橋下,到達懷特宮,駁船的船頭豎著一個巨大的銀色十字架。進入王宮後,女王夫婿菲利普上前擁抱他,女王本人站在在巨大的樓梯上等候。特使走上樓梯後,瑪麗將自己投入紅衣主教的懷抱。

“您的到來”,女王說到,“給我帶來的快樂就如同我奪回王國時那樣”。

紅衣主教用拉丁語聖母經的第一句回答女王:萬福瑪麗亞,充滿聖寵,主與你同在,你在婦女中備受讚頌。(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這一刻,瑪麗感覺到胎兒在她腹中跳動,真正感受到神在祝福她和她腹中的胎兒。我們現在知道,她腹中的壓根兒就不是什麽胎兒。

四天後,紅衣主教在懷特宮正廳裏接見了上下兩院議員,瑪麗坐在他左側,要借此機會向整個王國公布她懷孕的消息。

紅衣主教告訴議員們,他此番是來給英格蘭送回到天堂的鑰匙的,前提條件是廢除所有反對教皇的立法。“我是來和解,不是來譴責;我是來召喚,不是來強迫。”

第二天在議會大廈,除了兩名議員之外的所有議員都表示歸順,至此正式結束宗教分裂,至少官麵上暫時如此。

11月30日,紅衣主教在議會大廈裏搭起的平台上正襟危坐,當他站起來時,瑪麗、菲利普和全體議員齊刷刷跪下,紅衣主教以聖父聖子聖靈之名宣布英格蘭與羅馬的宗教分裂結束,英格蘭正式回到羅馬教廷懷抱。瑪麗女王喜極而泣,她的願望終於成真,英格蘭子民的靈魂終於得救。

消息傳到梵蒂岡後,羅馬市中心的聖天使城堡響起炮聲以表慶賀。

作為教皇特使,波爾的首要任務是將英格蘭傷痕累累的信仰恢複到教改之前的秩序和狀態,但這個任務做起來卻幾乎不可能。

首先,教會的土地財產不可能歸還,誰會歸還已經擁這麽多年有的土地房產?其次,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廢除羅馬教廷在英格蘭的執法權,英格蘭的法律體係已經從教會法轉變到普通法,律師法官和議員都是非神職人士,英格蘭也再無可能重回教會法體係。

議會據理力爭,指出英格蘭的土地所有權從來就是由本國的法律決定,任何其他機構無權幹涉英格蘭的土地分配,所以應該允許之前售出的教會土地繼續留在購買者手中。

然而,議會可以贏得土地所有權立法問題,卻無法阻止宗教新立法的出台。

1554年11月,在與議會的激烈鬥爭後,宰輔嘉丁納成功在議會通過對已廢除的三項懲戒異端法案的恢複,新法案全稱《恢複三項懲戒異端法案之法案》(An Act for the reviving of Three Statutes, made for the Punishment of Heresy),簡稱《異端法案》(Heresy Act)。

被恢複的三項法案分別是1382 年理查二世批準的《異端法案》(Heresy Act)和在1400年由亨利四世批準以及1414年由亨利五世批準的兩項《抑製異端法案》(Suppression of Heresy Act)。

新法案的前言如下:“鑒於近來在王國境內興起、滋生並日益猖獗的謬誤和異端邪說,以及主教們缺乏權力對付那些受其影響之人,特此由本屆議會頒布法令,自明年1月20日起,恢複並永久有效,對上述三部法令中的??每一條、每一項條款和每一項規定均具有完全的效力,並適用於所有意圖、解釋和目的。”

新法案於1555年1月16日由瑪麗女王禦批,1月20日生效。接下來就是全國範圍內對新教異端的大搜捕和大懲戒了。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stone plaque with a list of names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赫裏福德大教堂主教名錄石碑第一塊,顯示大教堂第一任主教Putta的任期從公元676年開始。這是昂格魯撒克遜時代,還沒有英格蘭這個國名,英格蘭領土由七個小王國瓜分,即:諾森布裏亞、默西亞、東安格利亞、埃塞克斯、薩塞克斯、肯特和威塞克斯(Northumbria, Mercia, East Anglia, Essex, Sussex, Kent, and Wessex)


Anglo-Saxon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