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中們在評價人物時,往往容易陷入情緒化的極端,要麽極致讚美,要麽全盤否定,即所謂非黑即白。
其實個人的思想脈搏與行為邏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往往有其社會與曆史的必然性,這種變化通常可以用社會達爾文主義解釋。人是逐利的動物,就像祖父是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他作為孫子在美國到處問自己算不算非洲裔美國人,這樣可以在申請美國名校時獲得優惠。
人的政治傾向本不那麽容易改變,但是我們也不能絕對化。舉個我們眼前的例子,同濟美國牛人以前與劉道玉走得很近,像是他的劉氏兒子。但是同濟美國牛人隻是因為腰纏萬貫,現在不需要依靠賺五毛錢去打工,劉道玉現在應該不認這個幹兒子。

劉道玉校長去世後,網上出現了一些對他的極端攻擊,我認為這些人完全不可理喻,他們多是些對劉道玉早年經曆的情緒化指責。坦率地說,我過去對他的曆史並不了解。但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喜歡看別人的長處,看他們做出的貢獻和成就,而不會因為一點瑕疵就全盤否定一個人。對待James Watson,我就是持的這種態度。
在攻擊劉道玉的人中,有些甚至質疑他是否真正參與了恢複高考的努力,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劉道玉當時是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司長位置直接調回武漢大學擔任副校長和隨後的校長。
那次關於高考的中央高層舉辦的會議,它的組織者和秘書長就是劉道玉。他決定請什麽人就決定了那個會場的氛圍,那時候他就請了武大化學係的查全性。查教授後來成為中國的院士,但是在當時查全性還隻是一個武大的副教授。武大當年強的學科就是病毒、生物、化學和法律與法語。
查全性在深思熟慮後寫下了建議,在那個會議上做了長篇發言。至於其他細節,諸如是否劉道玉要求他說什麽等等,這沒有必要說的那麽清楚。查全性說沒有,劉道玉在文字中暗示有過。我們知道,溫元凱也說自己是高考的倡導者,可見劉道玉塑造會議氛圍的重要性。
查全性的兒子查宏後來也回憶說,如果當年沒有劉道玉的邀請,他父親作為一個武大的副教授,肯定不會到北京去出席這麽重要的座談會,所以這也是一個後來的佐證。

傳說鄧小平在會議上拍板恢複高考有些戲劇性,幾乎可以肯定是鄧小平派係的人弄出來的。政治新聞的特色,雖然也值得肯定。其實中央決策從來不是這樣的,前期的準備與辯論更為重要,而對於那些在幕後通過教育部長的建議,劉道玉的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大的。
這個報告的真實性無法核實,ChatGPT喜歡跟風: “1977年春,劉道玉以高教司名義起草並上報了《關於恢複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製度的建議》。報告主要觀點包括:推薦製嚴重脫離教育規律與社會公正;統一考試是衡量知識與能力的唯一科學標準;應立即停止推薦製,恢複全國統一高考;招生應向全國青年開放,而不僅限於“工農兵”出身。”
有人也攻擊劉道玉成為武大教授,這是中國當時的國情決定的,隻屬於部分的腐敗。劉道玉當年就是優秀的化學係學生,作為留蘇的肄業生,當校長後評個武大教授在當時的環境裏應該不算太出格。

我以前對劉道玉的背景都不知道,但是直到看到我的室友、哈佛老爸和武大校友寫了這些,我才跟進去讀了些:
“道玉先生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 大學本科時代,積極參與四清運動,研究生時是反修鬥士,文革期間是紅衛兵司令。 更奇妙的是改革開放,也是倡導者,對恢複高考起到推動作用。 這樣一個在曆次運動中,既是積極分子,又未損士途的機會主義者,為何在政策相對寬鬆、鬥爭大不如以前多次運動激烈,怎麽會倒下呢?
借用AI, 作如下賦文以表悼念。
**劉道玉先生誄賦**
維公元二〇二五年十一月八日,武漢大學原校長劉公道玉先生仙逝,餘聞之愴然。公字子玉,棗陽人也,少懷經緯,長誌經綸。弱冠負笈京華,繼而留蘇問道;觀天下之變局,秉赤誠以歸國。雖履風波之世,未失士人之節;雖處紛紜之潮,猶守仁義之本。
及至文革,世道昏霾,公亦隨流而奮袂,然未陷於苛酷;雖執紅衛之令,未加害於師儒。時移勢易,撥亂反正,公乃奮起於學府,銳意於新章。主政珞珈,首倡學分之製,開雙學位之先河;容學子轉專業之自由,納奇才於未第之野。凡有誌於遠洋深造者,無不竭力以助之。其於教育,如春雨潤物,不求聞達,但求薪火相傳。
罷職之後,寧守清貧,不趨權位;退而不休,著書講學,倡民辦之學,振教育之魂。雖屢躓而不悔,誌愈老而彌堅。嗟乎!公之一生,非聖非愚,非激非懦,乃時代之鏡,士林之範。順流而不忘本,逆境而不失道,斯可謂真儒者矣!
今公騎鶴西歸,珞珈山寂,東湖水寒。吾輩門生,淚灑櫻頂,心銘教澤。願公魂歸碧落,德被千秋;精神永駐,光照後來。
嗚呼哀哉!尚饗!
---
**七律·悼劉道玉先生**
珞珈雲黯失人師,
東水無聲咽舊枝。
少負丹忱歸國早,
晚持素誌著書遲。
學分首立開風氣,
雙軌兼行樹幟旗。
寧臥丘園辭祿位,
一生肝膽幾人知?”

這些曆史沒有什麽意外的,劉道玉能夠爬到武大校長的位置,他當然在人生的前期階段擁有政府認可的背景。這是很正常的,美國人競選總統或參眾議員也是這樣的,必須獲得黨內重要人物的支持。
很多老中即使在海外幾十年,他們都在美國強烈表達著國內的基因,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文革的行為。我當然不是說的我的美國室友,而且那些遺傳國內將人往死裏整的做法的人,他們非常殘酷,毫無人性可言,確實應該改正。這裏的原因恐怕是因為他們跟美國社會是完全脫節的,幾乎都生活在中文圈裏麵。他們無法學習或近距離接觸美國的先進文明,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劉道玉這麽重要的一位改革開放時代的標誌性人物,他的去世牽動了很多人的心,特別是那些武大郎校友。對他的追思應該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也可以成為觀察中國動向的事件。
至今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官方的通知和聲明,現在正值辦他後事的時候,我們也看不到任何的照片,包括會場的情況。山寨大國就是一個手機世界裏的封閉社會,這是他們向世界所展現的完美形象。
同濟美國牛人:“因為沒有(如今)官方給出了“級別”,我那在武大校園顯眼處樹立劉道玉塑像的10萬美金捐贈估計兌不了現。[流淚]”。但是我不同意他這樣說法,我覺得為劉道玉樹立銅像的事情應該問題不大。
牆內的很多極端言論都可以理解,擁有同濟美國牛人這樣相當親共的境外人士則相當令人難解,這家夥的百萬美元都是在美國掙的。

同濟美國牛人:“2011/6/27 劉道玉劉實博士:早上好!我有清早工作的習慣,不到7點九作在電腦旁邊,第一時間看到您的來信,十分高興。我們既是同鄉、同姓,更是憂國憂民的誌同道合者,你的很多高論都是非常有見地的,我是完全讚成的。我覺得中國教育的現實猶如屈原在《離騷》中所說:“舉世混濁而我獨請(清),眾人皆醉而我讀(獨)醒”。當然這個“我“絕絕非我一個人,而是還有為數不多的正人君子,劉實就是其中之一。難道不是嗎?現在全國都得了病,全國上下都瘋狂,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我們沒有別的的辦法,隻有像杜鵑鳥一樣,晝夜不停的呼喚,直到把春天喚回來!今天簡複,以後多交流!祝你工作順利!劉道玉”。
設計武漢大學主體校園的Henry H. Murphy確實是來自美國康州的耶魯本科校友,這樣中國最美大學武大和其他五所著名大學都是耶魯人設計的。與現在的紐約客不同,當時的美國的傑出建築師是在謙卑中展現才華,他們的傑作都十分講究融中國元素於西方古典建築中。
ChatGPT: “以下是墨菲建築事務所(Henry K. Murphy & Associates),及其核心成員(包括耶魯校友 F. H. Kales 齊錫生)在中國設計的五大代表性大學校園,它們共同構成了20世紀上半葉“耶魯—中國建築文化橋梁”的經典篇章:
武漢大學:設計時間:1928–1936;主要設計師:F. H. Kales(齊錫生,耶魯大學建築碩士);總設計師:Henry K. Murphy(耶魯大學教授);建築風格:中式屋頂 + 西方結構與規劃布局;特色:依珞珈山勢而建,山環水抱,形成“山在城中、校在山中”的格局。評價:被譽為“中國最美大學校園”,2001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體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屋頂為典型的中國青瓦攢尖頂,建築結構與比例遵循西方學院派布局。校園布局利用珞珈山地形——前有湖光、後依青山——形成了“山環水抱”的格局,被譽為中國最美大學校園之一。主體建築(如文理學部、工學院大樓、圖書館)以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方式布置,體現了儒家禮製與西方功能主義的融合。

清華大學。設計時間:1919–1931;主要設計師:Henry K. Murphy;合作方:清華學堂建築處;特色:清華園最早的現代校園總體規劃出自墨菲之手。建築理念:“中國的形,西方的用”——屋頂仿古宮殿,功能則現代化。影響:奠定了清華日後理工與人文並重的校園格局。
複旦大學。設計時間:1930年代初;設計團隊:Henry K. Murphy & Associates;風格:延續武漢大學的中西合璧形式,建築多為青瓦飛簷與紅磚結構。曆史意義:複旦老校區(國權路)建築群被視為“中式學院建築”的典範之一。

廈門大學:設計時間:1920–1926;主要設計師:Henry K. Murphy;資助人:陳嘉庚。特色:背靠五老峰,麵向大海,建築采用閩南紅磚與西式拱廊結合。評價:中國最早實現“中式屋頂+西式骨架”的大學校園之一。
華西協合大學。設計時間:1914–1924;主導設計:Henry K. Murphy
;合作方:美英教會聯合董事會;風格:中西混合醫院與教學建築群,融合哥特風格與川西民居。意義:中國西南地區首個係統規劃的現代大學校園。
耶魯係傳承小結:墨菲(Henry K. Murphy):耶魯大學建築學教授,倡導“中式現代主義”理念。齊錫生(F. H. Kales):耶魯建築學院畢業生,武漢大學主設計師。他們的理念影響了後來中國建築師梁思成、楊廷寶等人,推動了“中國傳統形式+現代結構”的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