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統計數據對“資產 vs 負債 / 流動 vs 非流動”結構也較為清晰。
家庭資產負債與淨值結構
-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DOS),在最近的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Household Sector Balance Sheet)報告裏,資產分為“金融資產”(Financial Assets)和“居住性房地產資產”(Residential Property Assets)兩大項。
-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報告中,家庭淨值繼續上升,資產整體年同比增長 7.8%,而負債也在增加。
- 從 DOS 的長期趨勢來看,金融資產約占總資產的 56%,居住性房地產約占 44%。
- 換句話說,房地產(包括自用房屋與投資房屋)仍然是家庭資產的重要組成,但金融資產比重並不低。
- 在一個早期數據樣本(2018 年),新加坡家庭的金融資產 (FA) 是 SGD 1,170,104.4 million,而總資產是 SGD 2,087,753.3 million,金融資產占比也約 56%。
- 在金融資產內部,組成還包括:貨幣 & 存款 (Currency & Deposits)、股票/證券 (Shares & Securities)、單位信托/基金、保險/養老金、中央公積金 (CPF) 等。
負債趨勢
- 同期家庭的負債也在持續擴張。2025 年第二季度,新加坡家庭負債同比增長 6.1%,主要增長項包括住房貸款 (mortgage) 與個人貸款 (personal loans)。
- 房貸占據家庭負債的重要位置,意味著即使資產規模大,償債壓力與流動性壓力也不可忽視。
- 雖然 DOS 報表會把銀行存款、現金、CPF 等計入金融資產內,但不同部分的可動性區別很大。例如,CPF 可提取性與用途限製大;某些養老金或保險賬戶不能隨意動用。
- 在新加坡,中央公積金 (CPF) 是一種強製儲蓄計劃,許多人退休儲蓄會鎖定在 CPF 中,短期內不易轉化為現金流。
台灣的資產結構在公開統計中也有一定揭示。
資產結構 / 房地產比重
- 台灣官方過去就曾指出:在家庭淨資產中,“不動產”(主要是房地產)大約占全部淨資產的 60%。
- 在台灣近年的平均家庭淨資產報告裏,2023 年數據指出,一戶家庭淨資產中:房地產約 NT$5.76 百萬、證券約 NT$3.41 百萬、定存及外匯存款約 NT$2.38 百萬、保險/養老金準備金約 NT$4.11 百萬,現金 / 活期存款約 NT$2.56 百萬。
- 換句話說,一戶家庭即便資產規模高,其中房地產 + 製度金融 / 保險 / 養老金占很大比例,而現金 + 可動用存款的比重相對較低。
- 台灣的財富差距極大。2021 年數據:最富 20% 的家庭平均淨資產約新台幣五千一百萬多,占總財富約 62.68%;最貧 20% 的家庭平均隻有約 新台幣七十七萬,占比不到 1%。
- 台灣當局也提到,房地產是財富差距的主要因素。
- 社會上普遍的認識正是:很多家庭名義資產不低,但真正“可動用現金 / 流動儲蓄”遠遠不夠應對支出或退休。
- 台灣家庭還持有保險、養老金準備金等製度性資產,這些資金雖被算入淨資產,但在短期內未必可以自由動用。上述數據裏保險/養老金準備金已有約新台幣四百一十多萬。
- 再者,“證券 + 存款 + 外匯”部分雖較為流動,但在總資產中比重並不主導。
| 經濟體 | 主要資產類型 / 比重傾向 | 金融資產 vs 房地產比重 | 流動性 / 現金占比狀況 | 特別製度性賬戶占比作用 | 資產集中情況 |
|---|---|---|---|---|---|
| 加拿大 | 房地產 + 養老金/退休賬戶 + 金融資產 | 房地產(住所)在很多家庭中占主導;金融資產存量較小 | 中位家庭的流動金融資產中位數偏低 | 養老金 / RRSP / 注冊賬戶是主要組成 | 非常集中,最富 20% 持有多數財富 |
| 新加坡 | 房地產 + 金融資產(含製度性儲蓄) | 金融資產約占 56%,房地產約 44% | 金融資產中許多部分受限,非全為現金 | CPF、養老金、保險等製度賬戶占有重要位置 | 負債與資產同步增長,負債壓力不小 |
| 台灣 | 房地產 + 證券 / 存款 / 製度性資產 | 房地產約占淨資產的較高比重(約 60%) | 現金 / 活期存款比重偏低 | 保險 / 養老金準備金 + 證券 / 存款是重要補充 | 財富差距大,房地產是差距源頭之一 |
換句話講,如果隻有自住房而沒有其他的投資性房地產,在計算淨資產時,必須以淨金融資產為基準,因為自住房沒有能力產生現金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