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在退休後,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安穩”。
幾十年的辛勤工作,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儲蓄,自然希望能夠穩穩守住。然而,現實世界並不會因為我們退休而停止變化。
物價在上漲,利率在波動,經濟在震蕩,全球局勢也愈發難以預測。
在這樣的環境下,單純追求“保本”反而可能成為一種無聲的風險。
換句話說,在當今時代——不投資,才是真正的冒險。
1. 政府養老金的可持續性問題
退休金製度看似穩固,其實存在結構性隱憂。
世界多國已進入”少子高齡化”時代,勞動人口減少,領取退休金的人口卻持續增加,養老金支出年年攀升。
結果是——“繳的人越來越少,領的人越來越多”。
日本便是一個明顯的警訊。
由於老齡化速度世界第一,政府財政壓力巨大,國家養老金(國民年金)已多次麵臨調整,未來甚至可能減少給付或延後領取年齡。
同樣的趨勢,也正在台灣與加拿大浮現。
台灣的勞保年金長期麵臨“入不敷出”,官方報告顯示若不改革,基金將在二十年內用盡。
加拿大的OAS和CPP雖被視為全球較穩健的公共養老金,但隨著人口老化與醫療支出增長,未來也難以完全排除“減額或延遲”的風險。
換言之,政府養老金雖是退休的“底線保障”,卻不是“長期依靠”。
真正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仍是個人的儲蓄與投資能力。
2. 實際收入的不足
即使以目前標準計算,政府養老金本身也隻能滿足基本生活。
以加拿大為例,即使同時領取CPP與OAS,一對夫妻每年合計的退休金約為三萬左右加元。
在房產稅、保險、食物與交通等支出不斷上升的現實中,這樣的收入僅能維持“溫飽型”生活。更不用想有意外財務支出和長照需求。
若想享受有品質、有彈性的退休歲月,就必須依靠額外的投資收益來彌補收入缺口。
退休後的理財重點,不再是資產的“增長速度”,而是現金流的“持續性”。
有些人習慣將所有資金鎖在定存或GIC中,雖然表麵安全,卻難以產生足夠的現金流。
一旦遇到突發醫療或家庭支出,隻能被迫動用本金,反而讓資產結構越來越脆弱。
理想的退休投資,應當兼顧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
例如:
- 穩健的分紅型股票或股息ETF,可提供持續現金流;
- 投資級債券或平衡型基金,可平抑波動;
- REITs(房地產信托)能兼顧資產保值與租金收益。
通貨膨脹,是退休理財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隱形殺手”。
假設每年通脹率為3%,十年後貨幣購買力將縮水近30%。
也就是說,今天C$1,000的生活支出,十年後將需要C$1,340才能維持同樣的生活水平。
若所有資產都停留在2%利率的定存中,財富的實際價值正在被“無聲掠奪”。
為了抵禦通脹,退休者必須讓一部分資產留在能“成長”的領域,例如分紅基金或股息股票,使財富增長速度不被物價追上。
加拿大正麵臨日益嚴重的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全國性的長期照護(Long-Term Care, LTC)缺口急速擴大。與此同時,醫療體係長期人手不足,護士與護理人員緊缺的問題已持續多年,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愈加嚴峻。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不僅設有嚴格的收入與疾病條件,候補時間更是漫長到令人難以想象——排隊數年已是常態。對許多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而言,這種延誤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健康與尊嚴。
至於私人長照機構,情況同樣令人擔憂。由於缺乏完善的政府監管與政策支持,私人長照市場長期處於供給不足、價格高昂的狀態。床位有限、專業人員短缺,再加上不斷攀升的運營成本,使得收費節節上升。如今,入住私人護理院每月費用動輒七八千加幣,有些甚至達到一,二萬加幣。對一般的中產階級退休人士而言幾乎難以負擔。
五、世界的不確定性:“安全”已不再安全
過去,人們相信政府債券與銀行存款最安全,但近年來的全球經濟變局正在顛覆這一觀念。
從疫情衝擊到地緣政治衝突,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讓“固定收益”資產不再絕對穩固。
各國政府債務攀升、貨幣持續寬鬆,使得低利率甚至負利率長期存在。
這種環境下,退休資金若僅依靠債券與儲蓄,難以維持購買力。
分散投資因此成為新的“安全”。
在不同資產類別和不同地域類別(股票、債券、REITs、國際基金)中取得平衡,反而能降低整體風險。
“投資有風險”固然正確,但“完全不投資”的風險更大。
當通脹高於利息,你的財富其實每天都在縮水。
若不參與市場成長,就等於主動放棄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複利效應。
退休投資不應追求高風險高報酬,而應追求穩中求進、以投保值。
這意味著:
- 以保守比例參與市場;
- 以分散策略降低波動;
- 以現金流為核心目標。
下麵我們來對各國貨幣十年後的購買力變化做一個分析。
各國貨幣10年後購買力比較表
假設每年通貨膨脹率為2%、3%、4%、5%,比較加拿大加元(CAD)、新加坡幣(SGD)、新台幣(TWD)在10年後的購買力變化。|
年平均通脹率 |
購買力剩餘比例 |
100萬加元 |
100萬新幣 |
2000萬台幣 |
|
2% |
82.0% |
C$820,000 |
S$820,000 |
NT$16,400,000 |
|
3% |
74.4% |
C$744,000 |
S$744,000 |
NT$14,880,000 |
|
4% |
67.6% |
C$676,000 |
S$676,000 |
NT$13,520,000 |
|
5% |
61.4% |
C$614,000 |
S$614,000 |
NT$12,280,000 |
即每年通脹複利侵蝕的實際購買力。
- 溫和通脹(2%)
即使看似溫和的通脹,也會在10年內讓貨幣購買力下降近20%。
這意味著,如果今天C$1,000,000能維持10年的生活支出,十年後相同支出需C$1,220,000。 - 中度通脹(3%–4%)
十年後貨幣價值僅剩約七成。
也就是說,現在的100萬元,十年後隻能買到今天70萬元的東西。 - 高通脹(5%)
十年後購買力僅剩六成。
相當於每年的“無聲貶值”超過4萬元加幣或新幣。
• 不投資,就會被通脹“慢慢吃掉”。
• 想要維持購買力,投資報酬率至少需抵消通脹率。
• 對退休族而言,適度配置能產生現金流與抗通脹能力的資產(如分紅ETF、平衡基金、REITs)至關重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