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佛羅倫薩的百花大教堂,維也納的聖斯蒂芬大教堂,更不要說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了。相信每個教堂都會以它們共同的神性,卻不同的風格,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當你走進巴塞羅那的聖家堂,你會驚覺,它以一種全新而強大的神秘力量,覆蓋了你曾見過的所有。
這並非是某個人的誇張讚歎,即便在天主教體係內,聖家堂也被稱為是“信仰與藝術融合的典範”。它不僅是西班牙的建築奇跡,更是現代世界中對神性的再發現。
2010年,教宗本篤十六世親臨此地,為聖家堂主持祝聖典禮,宣布它正式升格為“宗座聖殿”(Basilica),這代表了梵蒂岡對它的最高認可。
走出聖家堂的那一刻,我腦子裏隻有一個念頭。
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高迪,他究竟是如何擁有先知般的洞見?又是何等的勇氣,讓他敢用如此另類的手法去解讀,去呈現聖經?如何能讓全世界的人,不管你的信仰是什麽,不管你是無神論者,還是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隻要踏進這裏,便會被觸動,而這觸動人心的力量,到底是什麽,來自哪裏?
首先,必須要肯定的是,高迪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同時又是一位天賦卓絕的建築師。他把自己對上帝的熱愛與敬畏,一點一滴化入建築語言。他說,他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設計,修建的聖家堂,是獻給上帝的作品。
高迪設計的聖家堂與其他任何教堂都不同。
他以教堂的三個立麵講述耶穌一生的故事:誕生立麵,受難立麵,以及複活榮耀立麵;同時還用十八個塔樓象征他的十二個使徒,四個聖經的書寫者,聖母瑪利亞與耶穌。
其中象征耶穌的塔樓最高,設計高度是172.5米,達到了地球上最高的教堂高度。但是高迪讓它低於巴塞羅那座蒙特惠奇山(Montjuïc),他說,人造的高度不應超越上帝創造的自然高度。建築之高,是為了仰望,而非挑戰。
由此可見,高迪的內心深處,對上帝創造的大自然懷著深刻的謙卑。
高迪認為大自然是上帝的第二部啟示錄,他創作的靈感都來自那裏。
在聖家堂內部殿堂的的設計中,高迪打破了傳統教堂縱向延展的規則,他大膽地運用森林的意象,把聖家堂建成了一座上帝的森林。
當你走進殿堂,隻見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石柱,層層挺立,像一棵棵正在生長的樹,它們的頂端如樹冠般向四周伸展,直至穹頂。天穹上無數的燈盞像星星般閃爍,光線從葉隙間灑落,交織在一起,相映成輝,溫柔地凝望大地,凝望著你。
此刻,天堂,人間在此相遇,天人合一。
此外,高迪還巧妙地運用光線,讓彩色玻璃把自然光引進殿堂,並且與殿堂外牆的立麵主題相互呼應。東麵藍色的晨光象征著耶穌誕生,西麵黃昏殘陽如血的悲壯折射著耶穌受難,而明黃色的穹頂之光,燦爛,溫暖,象征著耶穌複活的榮耀。
光線的流轉,生命的循環,人類在上帝的庇護下生生不息。
毫無疑問,高迪虔誠於天主教,但是他心中設想的聖家堂,卻是為全人類所敞開。他用優美的大自然的語匯,來自太陽的柔光,大地樹木的形態,宇宙的秩序,代替了傳統教堂中的威嚴和肅穆。
因此,無論你來自何方,無論你信仰什麽,隻要一腳踏入此地,就會被打動,仿佛看到神性的溫暖與寧靜向你伸出手,與你擁抱。
這,就是高迪的偉大。
高迪相信,藝術源自人心深處的宗教情感。
我緊咬住這句話,久久地不肯放開。突然想起竇文濤說的一句話:“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深洞需要填充。”是的,或許你今天還不知道拿什麽來填,但總有一天你會找到。
人人都知道自己從哪裏來,但是未必知道要到哪裏去。
在聖家堂的那一片光裏,我看到了答案。
雖然高迪沒能看到聖家堂的完工,但是他對上帝,自然與人類的三重禮讚早就是一盞明燈,從一百年前一直閃亮到現在,並且繼續照亮未來。
下麵請欣賞照片:




























加泰羅尼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