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耶穌是神權主義者還是人文主義者?
      
 
      
      耶穌是神權主義者還是人文主義者?
      
      
        
      
      
      
      
              
                              
耶穌是神權主義者還是人文主義者?
玄野
基督教給我們最深的印象是什麽?充滿了對神的崇拜,時時處處必須表現出對神的臣服。然而耶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卻主要體現在人文主義層麵的突破。耶穌思想當歸屬於人文主義還是神權主義,也許是當代宗教信仰界最令世人糾結的問題。聽一些基督徒說,他們用以判斷是否信仰耶穌基督的標準是這樣:承認耶穌基督是主,相信耶穌從死裏複活。在表象上看,基督教有著深刻的神權主義色彩。然而基督教與其他神權主義宗教並不相同。首先,當代西方社會的人文主義大潮就是起源於基督教文明。在其他神權主義文化依然裹足不前的幾百年裏,為什麽基督教世界卻獨自開拓創新,衝破層層天花板,展示了一個推陳出新的璀璨世界?問題的根本在於耶穌思想的內核是人文主義,隻在其表象上有眾多神權主義色彩。這個表裏不一的根源就在耶穌那裏。耶穌在猶太教教義中提煉出人文主義的核心理念,剝離了這些理念外部包裹著的那層濃重的神權主義外套。這顯然是過於超前了,他的所有門徒都無法跟上這個節奏,耶穌一走,他們就把神權主義的外套披回到耶穌的人文主義思想上麵。不同的是這個外套與原生神權主義的外套完全不同。神權主義之下人文主義內核與外套是互相生長在一起的,很難剝離開來。而基督教下的神權主義外套與人文主義內核因為來源不同,剝離過程也變得容易得多。當然,神權思想在基督教的成熟與演進過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在羅馬帝國對基督教長期又殘酷的迫害過程中,神權思想的支撐是基督教最後征服統治階級而成為國教的重要因素。
在基督教中,耶穌所傳播的諸多理念是確鑿的,因為我們以此來審視自己的生活,都是可以驗證的。同時來自於神權主義思想的那些神跡就超出我們的驗證能力了,也可以說沒有驗證的可行性。那麽問題來了,你到底是相信耶穌的理念呢?還是相信流傳下來的諸多神跡呢?就像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刻那些旁觀者所說的:“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其實時至今日,人們更多的是相信實力而非真理。如果你真有展示神跡的能力,那麽你就完全有機會聚集億萬徒眾。至於你的人文主義理念如基督還是如撒旦,並非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所以在基督教世界裏,人們對神跡那等地確信不疑就屬完全正常,也沒必要爭論了。
神跡來自於哪裏?出自耶穌嗎?與其說出自耶穌之行,不如說出自使徒之筆。那個時代天下萬民的思維邏輯如斯,那麽為傳播這門宗教所需要的手段必然也如斯。耶穌的思想是難以仿造的,但圍繞耶穌發生的那些神跡卻可以在人的筆下出神入化。或者說,人文主義思想來自於神,而各種超越邏輯的神跡來自於人。神賜予的是無形的精神,人構造的是可見的具象。耶穌對門徒的教誨中是否包括他是處女所生?而他死後複活的事情也是信者恒信的情況。至於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宗教理念更是遲至君士坦丁大帝時才得以確立。核心的問題在於,耶穌的人文主義思想與這些神跡是否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西方文明自文藝複興以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與耶穌人文主義思想是密切相關的。諸如愛人如己,天賦人權,政教分離,社會慈善,靈魂的價值與自由精神,等等,每一個理念對世界的影響都是翻天覆地級別的。但是所有這些理念都是精神層麵的,都是耶穌人文主義思想的一部分。我們能找出這些人類曆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與聖經中所描述的各種神跡有何關係嗎?人文主義的有效性並不依賴於神跡而發生。
所以,當下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中出現諸多令人費解的現象。以科學民主等人文主義理念立國的許多歐美發達國家,尤以美國為典型,以基督教為國教,總統就職必須手按那本聖經才被視為權力合法。因此,聖經中的各種超出自然邏輯的神跡就成為大家不可辯駁的真理。但是,以科學原則來分析,這些神跡不是我們尚未接觸到的未知世界,而是與科學規律相抵觸的自然界不可能發生的事件。這就構成了奇妙的現狀,遵循邏輯的科學理念與相信神跡的基督信仰在邏輯上是矛盾的,但在現實中卻是和諧共存,甚至於統一在億萬人的內心中。其實更令人費解的是曆史發展進程,就是為什麽尊崇實證的科學會在神權嚴密統治下的基督教世界發生發展以至於洋洋大觀?當然,科學的根基在於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但是基督教世界的生長土壤也是至關重要的。為什麽崇拜神跡的基督教世界孕育了崇尚實證的科學?根本原因就在於耶穌的人文主義思想與後世添加的神權主義描述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於是,古希臘的哲學思想結合基督教所秉承的耶穌人文主義思想環境,就構成了科學的蔚為大觀。
                  
        
        
        
        
        
                
        
        
        
        
        
                                
                
                        
          玄野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誠信' 的評論 :多謝探討。這個話題比較大,個人以為,任何偉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主體都是繼承而來,自己的獨創會有,但繼承是第一位的。這就像遺傳和變異之間的關係。
        
                
          誠信 發表評論於
          
        
        
          人文主義 i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old testament and new testament. 
Jews don't advocate 人文主義, unlike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誠信 發表評論於
          
        
        
          "耶穌在猶太教教義中提煉出人文主義的核心理念"
Very wrong.
It is 耶穌 embedded 人文主義的核心理念 into 猶太教, which hence became Christianity.
        
                
          玄野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愛城小魚' 的評論 : 多謝交流與不吝賜教。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應該與其他地區完全不同,原因在於從中國文化的奠基時代-春秋時期開始,神權思想已經沒有特別廣泛的市場,尤其是在精英階層難以獲得影響力,而且越到後來神權思維越發式微。當然任何時代的人麵對自然與無常時都有巨大的無力感,而中國人的應對方式一是向無人格化的天道祈禱,另一個是向雜亂無章的巫術獲得安慰,完全沒有西方那種係統地對人格化神的匍匐。
最近一直在做一篇大篇幅文章,探討中國相對於西方的特異性,就是缺乏西方那種神權主義影響。首先我覺得這裏麵沒有孰優孰劣的區別,神權主義的長期影響對西方有利有弊,很多人文主義突破是披著神權外衣的理性造就的。比如蘇格拉底伸腿瞪眼的時候忽然醒來加了最後一句:給聖山上的公雞送個啥禮物之類的。極其震撼。而人文主義的過早統治中國導致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物質主義的異化存在。
        
                
          曌 發表評論於
          
        
        
          美國可沒國教,聖經宣誓也非法律要求。
        
                
          dong140 發表評論於
          
        
        
          讚好文
        
                
          愛城小魚 發表評論於
          
        
        
          不好意思玄野兄,正好最近也想弄清楚這些問題,碰到你的貼子就囉囉嗦嗦跟了一串
        
                
          愛城小魚 發表評論於
          
        
        
          至於超越人類理性思想的基神跡,則不是經院哲學的關注點。
        
                
          愛城小魚 發表評論於
          
        
        
          基督教完整思想體係的建立者是奧古斯丁。他認為應該采用哲學為基督教教義作證明。而經院哲學的思想根源則是受到奧古斯丁主義和亞裏士多德哲學的深刻啟發。
        
                
          愛城小魚 發表評論於
          
        
        
          天主教經院哲學運用理性形式,通過抽象、繁瑣的辯證方法,論證基督教教義,為宗教神學服務。尤其是中世紀後期產生的唯名論思想,他強調神的全能與不可預測性,導致了人被拋入一個變幻莫測、缺乏明確秩序的世界,從而引發人們廣泛的精神危機。為應對這一危機,天主教內部分兩派來尋求解決;一派以伊拉斯謨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試圖將人自身確立為自足的個體;而另一派以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派則強調個人與神的直接溝通。而笛卡爾正是通過這個轉向完成了作為近代科學發展最終根基的,由“我思故我在”確立的哲學思維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