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湖 漁 歌
芮少麟
1990年深秋,談論亞運聖火的餘興未了,來自新疆博斯騰湖的邀請,又催我整裝待發。為科技支邊並趕在湖水封冰前,考察博湖漁業現狀,西行列車離青島,別中原,穿潼關,過西安,越蘭州,將4350公裏的征程,迤邐展現在我麵前。勞倦被看不盡的山川景色,聽不夠的風情趣聞,談不完的炎黃史話激發出的亢奮壓抑著。
經酒泉、嘉峪關、玉門,村莊漸次稀落,祁連白雪,茫茫戈壁,無邊大漠,已遠映眼際。荒灘上,人跡罕見,紅柳、駱駝刺等叢灌植物,點綴其間,偶見一兩隻黃羊,昂首四望,稍縱即逝。睹此莽蒼蒼行,繼誦唐代王之渙的“恙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句,感概萬千。
別紅柳河,車始進疆,與千裏天山遙相並行。鹽泉、哈密、火焰山於夜幕掩映下,飛掠而去。列車由吐魯番南折,直奔天山南麓。
盤山途中,冗長隧道絡繹不絕,猶如穿行在西南橫斷山脈裏一般。但成昆沿線,奇峰兀立,生機盎然,令人賞心悅目,這裏除從車內間或能鳥瞰到閃現的高原牧場與淙淙溪流構成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金黃色畫卷外,仰望天山,氣象蕭殺,有的隻是雄渾、巍峨,巡視兩側,褐土荒漠,裸石禿壁,卻是目不暇接。抵巴侖台,山勢趨緩,瀚海漸開,達和靜,灌渠交錯,稻田連綿,有些類似江南的南疆風貌,初顯一斑。
於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焉耆下車,我穿越一片不大的胡楊林,逕奔博湖縣招待所,遂訪水產局張局長,再轉才坎諾爾鄉,始得休整。
博斯騰湖,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焉耆盆地,於和碩、博湖兩縣之間,天山支脈屏障西北,沙漠戈壁環繞東南,是典型的高原淡水湖泊。博湖,維族語意“綠洲”,當地俗稱“海子”,麵積1019平方公裏,居我國淡水湖的第五位,湖麵海拔1048米,最大水深15.7米,以盛產鯉、鯽、魴、鯿、鰱魚馳名。次日午後,乘拖拉機沿枯草稀疏的鹽堿荒原,行十餘裏,至西南大河口。按約定,機船應在此接我去宿營地。
從岸邊遠眺海子,天水相連,葦灘蜿蜒,近處,孤舟一葉,泊於百米開外。湖濤撫岸,猶似輕言細語,樂聲不絕。時值夕陽西下,落日餘輝灑向萬頃湖麵,泛起無數道霞光,風移葦動,蘆花飛揚,灘頭沙鷗,翹翅在眠。
我正欣賞著這幅蘆塘晚霞圖,向導遙呼漁舟主人後,肩扛行李,先予蹚水而去,我隻得走下湖岸,懷抱儀器,亦趨跟進,踽行跋涉。塘水及膝,淤泥過踝,水草滑軟,我有幾次險些失足,好不容易才蹚到舟邊。
小舟蕩槳,漸離葦塘,劃行不久,棄舟登上機船。船入湖心,海天無涯,視界頓開,湖麵之遼闊較初始想象更甚。於湖上遙望天山,卻是藍天相襯,雪峰際連,白雲繚繞,山頭互間,真是峰峰有別,情趣各異。湖麵乃碧波粼粼,雪山與雲影倒映,美不勝收。航行中,魚鷹掠水,天鵝嬉戲,大雁展翅,野鴨紛飛的惹人場景,亦時攝入目。見到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觀,我才領略到博湖大河口旅遊區的水上樂園之譽稱,確有些名不虛傳。
須臾,天邊雲飄如帶,西北風盛,機船劈濤斬浪,其顛簸狀竟有點似同大海。尤當成群海鷗臨空翱翔,那熟悉的“嘔哇”叫聲,餘音繞耳,使慣於風浪度春時的我,仿佛又重溫到碧海藍天的鄉情。詩料在手,安能無興?觸情生情,得《博湖即景》絕句有三:
戈壁茫茫路漫漫,天山海子轉瞬間,
登舟不勞人指點,濤聲引我到湖邊。
山壓名湖水拍天,機船軋軋行浪顛,
鷗鷺不管人間事, 蘆荻洲前翹翅眠。
雲影波光去悠悠,碧海藍天爽在秋,
博湖樂園無限好,神州鄉情處處濃。
博湖西側的阿基維尖,是我們的宿營地。細沙綿綿的廣漠岬灘上,眼簾所見的是散落搭建著的十餘座由竹竿和氈搭草掩成的窩棚,成為來疆捕魚者的季節性聚集點。走近彎腰掃視棚內,隻見油燈一盞,白菜數棵,再無它物,地上葦草鋪墊,雜亂不堪,七八人側臥而眠。這用以遮風擋沙的窩棚,瀕臨湖畔,背依荒原。由棚外放眼望去,沙丘起伏刺棘叢生,不遠處,馬群與六七隻沙漠之舟,在緩緩散牧。
好奇心誘我向瀚海大漠裏,信步走去,豈料足移沙陷,步履維艱,陣風襲來,沙塵像微粉般地撲麵,未及裏許,沒穿長筒靴的老漢我,知難而返。野炊以幹牛糞為燃料,稍離窩棚,俯拾即是。毋庸諱言,阿基維尖的一切,較之研究所大樓的清雅環境,可謂判若隔世。若非我個性尚屬開朗,對南疆內陸淡水漁業資源有著探奇心態,和早年經受過的種種風雨磨練,這次行前又思索再三,如此生活關前敗陣,我恐難幸免。在渴飲湖水,蘆莖代筷,風餐露宿的日子裏,大家視談笑漁樂,嘯嗷江湖,品嚐魚鮮,為每天的苦中之甘。
博湖有玄奘取經,路過焉耆,驅蛇入湖變形為魚的奇妙傳說。這裏原無專業漁民,環湖周遭盡是蒙、維、回、漢的多族居民混居,漁牧農耕兼作。博湖漁業開發,尚屬近年之舉。市場經濟開放後,“民族團結,共同繁榮”方針,深入人心,國營漁業初具規模,群眾漁業方興未艾。許多曆年浪跡新疆的時代拓荒逃難人,應運變為水上淘金者。山南海北的捕撈專業戶,也紛至遝來,其中以江蘇洪澤湖,四川長壽湖,安徽巢湖、山東微山湖,河北白洋澱的來者居多。他們五方雜處,親友相攀,或與僱主簽約,或獨立承包,各顯其能,各施己長。博湖的偷漁之風,屢禁不止,作業祑序,尚欠井然。
白晝出漁時,機船攜帶小舟二三為一組,每舟兩人帶網三千米,憑直覺和經驗下網,在機船大油門轟鳴驅魚時,還敲打甲板,叩擊船舷,組成“鏘鏘鏘”、“梆梆梆”、“嘭嘭嘭”的音響奏鳴曲,驅魚上網。古老的傳統漁法,再現了《漁光曲》中“輕撒網,緊拉繩,煙霧裏辛苦等魚蹤”的幕幕場景。
在這裏,科技興漁是新課題,科研人員來此備受歡迎。不論是金風微吹,水波漣漪的深秋,還是彤雲密布,朔風漸起的初冬,我帶著日式探魚儀,乘船沿大河口,至黑水灣,轉大沙包,經一片樹,抵小鹽池,到海心山,終日環湖探查,遊弋不止。儀器記錄紙上顯示的魚群映象,顯現了現代科技的助漁功效,成為博湖漁業開發的科學依據,博湖兒女耳目一新,讚歎激動不已。
博湖夜漁,也別具特色。當仙後獵戶,高懸穹頂,北鬥七星,熠熠生輝之際,湖心的海子中央,舟船星羅棋布,燈火通明,雖不及舟山群島冬汛海市那般,有著五彩繽紛,繁花似錦的漁火規模,然百舸競漁,金木齊鳴的場麵,卻也熱鬧非凡,蔚為壯觀。夜半湖心漁舟掛網後,為避風寒,舟船紛移至海子周邊的淺水區,與鷗鷺共棲於葦塘深處。這時,湖風霍霍,月上葦稍,我在艙裏目睹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情景,遙憶親人,輾轉反側,再難入睡。詩神姍姍尋來,逼我披衣起身,於燈下交出《博湖夜泊》三首:
霜落蘆塘星滿天,水動舟搖欲成眠,
博湖岸畔漁家客,獨對蒼穹望月圓。
天風濤聲猶可聞,灘頭悄泊舟船群,
湖上敲詩久不得,葦蕩月照一燈明。
琴島博湖萬裏遙,天山餘脈望中消,
漁人驚得沙鷗起,月華如銀泛思潮。
翌晨,曉星尚在,起網伊始,旭日東升,歸舟傍岸,魚滿艙口,鱗光閃現。這一金波泛湖,眾人開顏,辛勞煙消雲散的情景,讓我記憶尤甚,久難忘懷。
博湖,風光旖旎,景色宜人,係新疆的旅遊勝地,是祖國大西北的一顆晶瑩明珠。南疆特有的高日照量,加之開都河攜著天山雪水,源源注入,生態環境優越,葦草繁茂,水質良好,餌料基礎尤其得天獨厚,這是博湖魚蝦豐產的基礎保證。捕大留小的選擇性捕撈,和高齡魚組成優勢群體的主客觀因素,使博湖裏近尺長的鯽魚,十餘斤重的鯉魚,條重四斤多的武昌魚,旺汛期間,幾乎每網必得,毫不足奇。不言而喻,它與目前海洋及國內諸多著名湖泊中,大體型優質魚的數量銳減、隻剩下魚子魚孫的景象,對比鮮明,這是此行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
當然,從科學角度來講,博湖的資源豐富程度,遠容不得盲目樂觀,象黃、渤、東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而普遍衰退的前車之鑒,足應為戒。
在寒風刺骨,滔浪翻滾的休漁閑暇,人們借窩棚內開懷暢飲,並津津樂道著湖上的“淘金之術”,席間杯盤狼藉,旁門左道塵上。看來,為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調控捕撈強度,禁捕產卵群體,改革漁具漁法,整頓漁業秩序,確應刻不容緩,當反思如何振興博湖漁業的方方麵麵時,我常作如是想。
寒露霜降,飄忽而過,湖上鴻雁,南飛良久。大雪將至,已是浮冰滿湖,兩三寸的厚重冰淩巨塊,小如桌麵,大若球場,在湖裏隨北風蕩漾不止,若隱若現,相互撞擊,著實森人。在攝氏零下十八度的湖麵環境下,小機船晃搖破冰,蠕進之艱,冰原顫動凹陷的龜裂之狀,鋼龍骨切冰,冰碴飛濺,船首破冰,水溢冰麵,最終冰原上被耕顯出的條條曲徑,又在視野中,漸行迅即地凍結平複之奇觀,乃至夜闌成冰時,環湖冰麵向湖心日進裏許之遙,冰層迅即增厚至二、三十公分的氣勢磅礴,和冰塊聚凝、擠壓時,冰下汽水振蕩交混,不時發出大小不一的奇異嗡鳴與回響,在遠近大氣裏,回蕩不已,這些高原淡水湖泊的獨特自然景觀,皆為我這黃海來客,未曾經見,而留下一生裏的極深印象。
嚴冬已至,窩棚三遷,五更寒夜杜工部那“布衾多年冷似鐵”的感受,體會尤深。拂曉前的敲冰移舟,和漁畢回歸時的冰湖夜航,落水驚險的種種可能,使得高原湖泊的捕撈難度,與日俱增。顯然,全湖封冰、拖拉機與汽車足可駛上冰原的時刻,已經在即,一年的漁家號子,也臨近曲終。
二個多月來,於調研收獲外,宿戈壁窩棚,蹚冰水登舟,觀星海漁火,放博湖漁歌,探冰原奧秘等親曆的各種奇趣,亦成為我的如數家珍,成為難得忘卻的筆下奇特場景。在西伯利亞冷空氣的頻襲下,新疆大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至此,新疆博斯騰湖的冰原之畔,也消逝了我的足跡。
上述憶錄的是三十年前,我在博斯騰湖漁業考察時的片段人生情景。時如流矢,博湖大河口區域,早已成為新疆著名旅遊勝地,景象萬千,這彈指一揮間,雖成過往,但天山開都河融化雪水的持續注入,依然如故,願西北大地的這顆明珠,愈加晶瑩剔透,環照南疆。
筆者於2020年11月整理
博 湖 漁 歌
青島蒼龍嶺 (2025-10-31 12:49:15) 評論 (0) 博 湖 漁 歌
芮少麟
1990年深秋,談論亞運聖火的餘興未了,來自新疆博斯騰湖的邀請,又催我整裝待發。為科技支邊並趕在湖水封冰前,考察博湖漁業現狀,西行列車離青島,別中原,穿潼關,過西安,越蘭州,將4350公裏的征程,迤邐展現在我麵前。勞倦被看不盡的山川景色,聽不夠的風情趣聞,談不完的炎黃史話激發出的亢奮壓抑著。
經酒泉、嘉峪關、玉門,村莊漸次稀落,祁連白雪,茫茫戈壁,無邊大漠,已遠映眼際。荒灘上,人跡罕見,紅柳、駱駝刺等叢灌植物,點綴其間,偶見一兩隻黃羊,昂首四望,稍縱即逝。睹此莽蒼蒼行,繼誦唐代王之渙的“恙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句,感概萬千。
別紅柳河,車始進疆,與千裏天山遙相並行。鹽泉、哈密、火焰山於夜幕掩映下,飛掠而去。列車由吐魯番南折,直奔天山南麓。
盤山途中,冗長隧道絡繹不絕,猶如穿行在西南橫斷山脈裏一般。但成昆沿線,奇峰兀立,生機盎然,令人賞心悅目,這裏除從車內間或能鳥瞰到閃現的高原牧場與淙淙溪流構成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金黃色畫卷外,仰望天山,氣象蕭殺,有的隻是雄渾、巍峨,巡視兩側,褐土荒漠,裸石禿壁,卻是目不暇接。抵巴侖台,山勢趨緩,瀚海漸開,達和靜,灌渠交錯,稻田連綿,有些類似江南的南疆風貌,初顯一斑。
於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焉耆下車,我穿越一片不大的胡楊林,逕奔博湖縣招待所,遂訪水產局張局長,再轉才坎諾爾鄉,始得休整。
博斯騰湖,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焉耆盆地,於和碩、博湖兩縣之間,天山支脈屏障西北,沙漠戈壁環繞東南,是典型的高原淡水湖泊。博湖,維族語意“綠洲”,當地俗稱“海子”,麵積1019平方公裏,居我國淡水湖的第五位,湖麵海拔1048米,最大水深15.7米,以盛產鯉、鯽、魴、鯿、鰱魚馳名。次日午後,乘拖拉機沿枯草稀疏的鹽堿荒原,行十餘裏,至西南大河口。按約定,機船應在此接我去宿營地。
從岸邊遠眺海子,天水相連,葦灘蜿蜒,近處,孤舟一葉,泊於百米開外。湖濤撫岸,猶似輕言細語,樂聲不絕。時值夕陽西下,落日餘輝灑向萬頃湖麵,泛起無數道霞光,風移葦動,蘆花飛揚,灘頭沙鷗,翹翅在眠。
我正欣賞著這幅蘆塘晚霞圖,向導遙呼漁舟主人後,肩扛行李,先予蹚水而去,我隻得走下湖岸,懷抱儀器,亦趨跟進,踽行跋涉。塘水及膝,淤泥過踝,水草滑軟,我有幾次險些失足,好不容易才蹚到舟邊。
小舟蕩槳,漸離葦塘,劃行不久,棄舟登上機船。船入湖心,海天無涯,視界頓開,湖麵之遼闊較初始想象更甚。於湖上遙望天山,卻是藍天相襯,雪峰際連,白雲繚繞,山頭互間,真是峰峰有別,情趣各異。湖麵乃碧波粼粼,雪山與雲影倒映,美不勝收。航行中,魚鷹掠水,天鵝嬉戲,大雁展翅,野鴨紛飛的惹人場景,亦時攝入目。見到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觀,我才領略到博湖大河口旅遊區的水上樂園之譽稱,確有些名不虛傳。
須臾,天邊雲飄如帶,西北風盛,機船劈濤斬浪,其顛簸狀竟有點似同大海。尤當成群海鷗臨空翱翔,那熟悉的“嘔哇”叫聲,餘音繞耳,使慣於風浪度春時的我,仿佛又重溫到碧海藍天的鄉情。詩料在手,安能無興?觸情生情,得《博湖即景》絕句有三:
戈壁茫茫路漫漫,天山海子轉瞬間,
登舟不勞人指點,濤聲引我到湖邊。
山壓名湖水拍天,機船軋軋行浪顛,
鷗鷺不管人間事, 蘆荻洲前翹翅眠。
雲影波光去悠悠,碧海藍天爽在秋,
博湖樂園無限好,神州鄉情處處濃。
博湖西側的阿基維尖,是我們的宿營地。細沙綿綿的廣漠岬灘上,眼簾所見的是散落搭建著的十餘座由竹竿和氈搭草掩成的窩棚,成為來疆捕魚者的季節性聚集點。走近彎腰掃視棚內,隻見油燈一盞,白菜數棵,再無它物,地上葦草鋪墊,雜亂不堪,七八人側臥而眠。這用以遮風擋沙的窩棚,瀕臨湖畔,背依荒原。由棚外放眼望去,沙丘起伏刺棘叢生,不遠處,馬群與六七隻沙漠之舟,在緩緩散牧。
好奇心誘我向瀚海大漠裏,信步走去,豈料足移沙陷,步履維艱,陣風襲來,沙塵像微粉般地撲麵,未及裏許,沒穿長筒靴的老漢我,知難而返。野炊以幹牛糞為燃料,稍離窩棚,俯拾即是。毋庸諱言,阿基維尖的一切,較之研究所大樓的清雅環境,可謂判若隔世。若非我個性尚屬開朗,對南疆內陸淡水漁業資源有著探奇心態,和早年經受過的種種風雨磨練,這次行前又思索再三,如此生活關前敗陣,我恐難幸免。在渴飲湖水,蘆莖代筷,風餐露宿的日子裏,大家視談笑漁樂,嘯嗷江湖,品嚐魚鮮,為每天的苦中之甘。
博湖有玄奘取經,路過焉耆,驅蛇入湖變形為魚的奇妙傳說。這裏原無專業漁民,環湖周遭盡是蒙、維、回、漢的多族居民混居,漁牧農耕兼作。博湖漁業開發,尚屬近年之舉。市場經濟開放後,“民族團結,共同繁榮”方針,深入人心,國營漁業初具規模,群眾漁業方興未艾。許多曆年浪跡新疆的時代拓荒逃難人,應運變為水上淘金者。山南海北的捕撈專業戶,也紛至遝來,其中以江蘇洪澤湖,四川長壽湖,安徽巢湖、山東微山湖,河北白洋澱的來者居多。他們五方雜處,親友相攀,或與僱主簽約,或獨立承包,各顯其能,各施己長。博湖的偷漁之風,屢禁不止,作業祑序,尚欠井然。
白晝出漁時,機船攜帶小舟二三為一組,每舟兩人帶網三千米,憑直覺和經驗下網,在機船大油門轟鳴驅魚時,還敲打甲板,叩擊船舷,組成“鏘鏘鏘”、“梆梆梆”、“嘭嘭嘭”的音響奏鳴曲,驅魚上網。古老的傳統漁法,再現了《漁光曲》中“輕撒網,緊拉繩,煙霧裏辛苦等魚蹤”的幕幕場景。
在這裏,科技興漁是新課題,科研人員來此備受歡迎。不論是金風微吹,水波漣漪的深秋,還是彤雲密布,朔風漸起的初冬,我帶著日式探魚儀,乘船沿大河口,至黑水灣,轉大沙包,經一片樹,抵小鹽池,到海心山,終日環湖探查,遊弋不止。儀器記錄紙上顯示的魚群映象,顯現了現代科技的助漁功效,成為博湖漁業開發的科學依據,博湖兒女耳目一新,讚歎激動不已。
博湖夜漁,也別具特色。當仙後獵戶,高懸穹頂,北鬥七星,熠熠生輝之際,湖心的海子中央,舟船星羅棋布,燈火通明,雖不及舟山群島冬汛海市那般,有著五彩繽紛,繁花似錦的漁火規模,然百舸競漁,金木齊鳴的場麵,卻也熱鬧非凡,蔚為壯觀。夜半湖心漁舟掛網後,為避風寒,舟船紛移至海子周邊的淺水區,與鷗鷺共棲於葦塘深處。這時,湖風霍霍,月上葦稍,我在艙裏目睹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情景,遙憶親人,輾轉反側,再難入睡。詩神姍姍尋來,逼我披衣起身,於燈下交出《博湖夜泊》三首:
霜落蘆塘星滿天,水動舟搖欲成眠,
博湖岸畔漁家客,獨對蒼穹望月圓。
天風濤聲猶可聞,灘頭悄泊舟船群,
湖上敲詩久不得,葦蕩月照一燈明。
琴島博湖萬裏遙,天山餘脈望中消,
漁人驚得沙鷗起,月華如銀泛思潮。
翌晨,曉星尚在,起網伊始,旭日東升,歸舟傍岸,魚滿艙口,鱗光閃現。這一金波泛湖,眾人開顏,辛勞煙消雲散的情景,讓我記憶尤甚,久難忘懷。
博湖,風光旖旎,景色宜人,係新疆的旅遊勝地,是祖國大西北的一顆晶瑩明珠。南疆特有的高日照量,加之開都河攜著天山雪水,源源注入,生態環境優越,葦草繁茂,水質良好,餌料基礎尤其得天獨厚,這是博湖魚蝦豐產的基礎保證。捕大留小的選擇性捕撈,和高齡魚組成優勢群體的主客觀因素,使博湖裏近尺長的鯽魚,十餘斤重的鯉魚,條重四斤多的武昌魚,旺汛期間,幾乎每網必得,毫不足奇。不言而喻,它與目前海洋及國內諸多著名湖泊中,大體型優質魚的數量銳減、隻剩下魚子魚孫的景象,對比鮮明,這是此行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
當然,從科學角度來講,博湖的資源豐富程度,遠容不得盲目樂觀,象黃、渤、東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而普遍衰退的前車之鑒,足應為戒。
在寒風刺骨,滔浪翻滾的休漁閑暇,人們借窩棚內開懷暢飲,並津津樂道著湖上的“淘金之術”,席間杯盤狼藉,旁門左道塵上。看來,為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調控捕撈強度,禁捕產卵群體,改革漁具漁法,整頓漁業秩序,確應刻不容緩,當反思如何振興博湖漁業的方方麵麵時,我常作如是想。
寒露霜降,飄忽而過,湖上鴻雁,南飛良久。大雪將至,已是浮冰滿湖,兩三寸的厚重冰淩巨塊,小如桌麵,大若球場,在湖裏隨北風蕩漾不止,若隱若現,相互撞擊,著實森人。在攝氏零下十八度的湖麵環境下,小機船晃搖破冰,蠕進之艱,冰原顫動凹陷的龜裂之狀,鋼龍骨切冰,冰碴飛濺,船首破冰,水溢冰麵,最終冰原上被耕顯出的條條曲徑,又在視野中,漸行迅即地凍結平複之奇觀,乃至夜闌成冰時,環湖冰麵向湖心日進裏許之遙,冰層迅即增厚至二、三十公分的氣勢磅礴,和冰塊聚凝、擠壓時,冰下汽水振蕩交混,不時發出大小不一的奇異嗡鳴與回響,在遠近大氣裏,回蕩不已,這些高原淡水湖泊的獨特自然景觀,皆為我這黃海來客,未曾經見,而留下一生裏的極深印象。
嚴冬已至,窩棚三遷,五更寒夜杜工部那“布衾多年冷似鐵”的感受,體會尤深。拂曉前的敲冰移舟,和漁畢回歸時的冰湖夜航,落水驚險的種種可能,使得高原湖泊的捕撈難度,與日俱增。顯然,全湖封冰、拖拉機與汽車足可駛上冰原的時刻,已經在即,一年的漁家號子,也臨近曲終。
二個多月來,於調研收獲外,宿戈壁窩棚,蹚冰水登舟,觀星海漁火,放博湖漁歌,探冰原奧秘等親曆的各種奇趣,亦成為我的如數家珍,成為難得忘卻的筆下奇特場景。在西伯利亞冷空氣的頻襲下,新疆大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至此,新疆博斯騰湖的冰原之畔,也消逝了我的足跡。
上述憶錄的是三十年前,我在博斯騰湖漁業考察時的片段人生情景。時如流矢,博湖大河口區域,早已成為新疆著名旅遊勝地,景象萬千,這彈指一揮間,雖成過往,但天山開都河融化雪水的持續注入,依然如故,願西北大地的這顆明珠,愈加晶瑩剔透,環照南疆。
筆者於2020年11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