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十 --維也納:美泉宮裏會古人 朝代更迭何處安”
走出美泉宮展廳,正是正午時分,驕陽似火,五月初的維也納,已是80多度的高溫。來之前做功課的時候,就知道維也納地處山穀,夏天氣候濕熱,但沒想到,夏天這麽快就來了。出遊以來,每天都是豔陽高照的晴朗好天氣,真沒啥好抱怨的,熱就熱吧!
從後門出來沿著花園的中軸大道往前走,花園向前方延伸,最終通向遠處小山坡上的宏偉建築 -- 凱旋門(Gloriette)。大道兩側是成排的修剪整齊的綠樹,典型的巴洛克式對稱布局。
一側的林蔭下,透過樹葉往外看,日正酣,午正濃,一片靜悄悄,和身後人群踏在沙土地上的沙沙聲,形成對比。
這是小噴泉池。一名海仙女騎在有翅膀的海馬身上,和棲息在貝殼上的小天使們在嬉戲。
放一張背麵照,正對著美泉宮後門。
小噴泉池後方幾十米遠處,是這組方尖碑噴泉(Obeliskenbrunnen)。噴泉的核心是一座高聳的方尖碑,頂部裝飾著哈布斯堡家族的鷹。方尖碑下方是一個巨大的假山岩洞,叫“羅馬廢墟”,這種裝飾性的廢墟,在18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思潮下很流行。左麵的年長男性是多瑙河(Danube River)河神,留著大長胡子;右邊的年輕女子則是恩斯河(Enns River)的河神。
恩斯河,還真沒聽說過,網上查一下,原來也是多瑙河的一個支流,發源於南部山區。感覺多瑙河真是歐洲許多國家的母親河,源遠流長,貫穿許多國家,它的規模和氣勢在流經匈牙利布達佩斯時達到高峰 ,我們回頭遊到那兒再來細說。
這算是前景,我們繼續沿著上山的坡路往前走,累是累的,汗如雨下,大太陽下,沒遮沒攔,但仿佛是一股慣性推著你向前向前。。。哈哈,我照著手機上照片的順序寫遊記,突然跳出來這麽一張,哪來的?記不清了,但一定是在去凱旋門路上經過的,好一片清爽的綠油油,當時,也一定讓我們精神為之一爽吧!
在爬坡時回過頭來看美泉宮 。
啊,凱旋門快到了,就在大海神噴泉後麵的山丘上(與美泉宮正門的小海神噴泉以示區別)
這是海神噴泉的近景 。這個大而美噴泉雕刻著海神尼普頓的雄偉形象,是由特蕾莎女皇下令建造的,象征著哈布斯堡王朝的海洋霸權和強大統治力量,用藝術隱喻了皇室的威權。
我們越爬越高,也離美泉宮越來越遠,但拍出來的照片卻越來越好看,高度是一個原因,但距離產生美,也是真的 。登高望遠 ,We got a big picture。聯想到我們在工作中也是這樣,大領導之所以為大領導,就是因為他們才不去鑽兔子洞(rabbit hole)呢,他們要的是全局觀(big picture)。婚姻、生活更是這樣,退一步海闊天空。要不我們怎麽說,看過世界的人,心胸一定寬廣。就像城裏有一位熱門博主,名字就叫“世界在我心中”,多麽豪邁,那是得要有多大的心懷才裝得下整個世界呀!他看出去的世界一定是極美極美的啦!
這就是凱旋門了,得來不易,我們都累得快趴下了。它在花園中軸線盡頭的山丘頂上,俯瞰整個美泉宮和維也納市區。這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是特蕾莎女皇在1775年下令建造的,旨在紀念奧地利在七年戰爭中取得的軍事勝利,因此得名“榮耀之門”(Gloriette)。凱旋門是意譯了,榮耀門才是最正確的稱呼。
查了一下,七年戰爭(1756-1763)是一場由奧地利、法國、俄國、西班牙對普魯士和英國的旨在奪回被普魯士占領的西裏西亞省的一場“世界大戰”。奧地利最終也沒能收複西裏西亞,但保住了帝國的總體實力,也算“雖敗猶榮”,為了展現特蕾莎女皇和她丈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治下的盛世和帝國的歐洲霸權地位,所以建了凱旋門。
再來最後一張最美的美泉宮。整個維也納市區也盡收眼底。
觀景台上,有賣冰淇淩的小鋪,但是太陽當頭,沒遮沒攔,恐怕這冰淇淋吃起來也是狼狽。權衡之下,我們決定從邊上兩邊有樹木遮蔭的小道撤退,去找吃的。
我們的運氣極好,拿出手機Google Search,原來我們就在出口邊上,門口就是熱狗攤,正是我們愛吃的起司肉腸+麵包(roll)。這個小鋪子就設在一個居民區邊上,生意不錯,都是當地人。我們叫了啤酒和熱狗,找了個背陰的座位,真是非常享受的一頓午快餐。食不在貴,大快朵頤就是滿足!
吃完飯,我們去逛居民區。 艾瑪,看看這街道,這房子,這布局,住得也太舒服了吧!從來熱狗鋪喝酒吃午飯的顧客來看,這裏應該隻是個普通中產住宅區,看來,維也納宜居,是名不虛傳。話說我同事的一個朋友,退休後決定定居維也納,大老遠從美國搬過來,過了一年,無可奈何地回了美國,原因是德語實在太難學了,哈哈!
這是當地的幼兒園。
我們還找了一家藥店給閨蜜買眼藥水,大凡富貴國都有花粉,閨蜜那兩天被花粉整得鼻涕眼淚一起來。藥店的配藥師小姑娘態度溫婉,幫我們推薦了好幾種不同的眼藥水,最後選定和閨蜜原來用的那種配方差不多的,十幾歐一小瓶,好像比美國的還便宜。
接下來發生的,就有點悲壯了。就在我們走得筋疲力盡,準備打道回府時,才發現後門不通地鐵。要去坐地鐵,還得穿過美泉宮,從正門出去。無奈,隻好原路返回。好在那頓熱狗+啤酒,讓我們精神滿滿,好像充滿了電,開拔 ,邁開大步!
回路並不單調,有美神的雕塑和路邊盛開的紫薇樹一路作伴,還有爬滿藤的紫藤花園給汗涔涔的我們小憩,一切都剛剛好的圓滿,補足了早晨我們匆忙進宮漏掉了的景色。。。
晚上,我們如約去聽金色大廳的莫紮特音樂會。票子,我們是在官網訂的。買票時,我們要的日子,已經沒剩幾張票了,69歐一張,應該是最差的位子。
但陰差陽錯,這最差的位子,我們卻是全場坐得最舒服的。因為那天的氣溫高達80多度,諾大的金色大廳居然沒有空調 。前麵的座位,椅子挨著椅子,擠得滿滿當當,我看聽客們或拿包,或拿節目單當扇子扇風,個個有如坐針氈,有些人中場休息後,再也沒有回來。唯有我們,雖坐在後麵,但 麵前是一條長長的過道,可以伸長了腿,痛快地呼吸,透氣性夠好!
看,我們就坐在這兩根大柱子下的過道後麵,是不是比前麵挨得緊緊的座位要舒服多了?這好像已經是中場過後,人走了許多了。
滿場的時候是這樣的。
天花板很漂亮
哦對了,寫一段小插曲,聽音樂會前,我們去吃了一頓美式快餐--麥當勞,就在市中心。因為離開場隻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了,我們也正好在異鄉體會一下歐洲的哈美風。這裏的麥當勞生意可好了,擠滿了人,大多是年輕人。在自動點餐機上點完餐,拿號,等叫號取貨。座位都是滿的,我們是一人等坐,一人等餐。這樣的場麵 ,和美國的冷冷清清相比,真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
說來也好玩,來金色大廳聽音樂會的大都是老中,感覺比大街上見到的中國人還多。前兩天,逛霍夫堡時,就有在街上兜售音樂會票的小販問我們,為什們中國人那麽迷信金色大廳,我也不知道呀。反正我們訂票時,有好幾個選項,其中有莫紮特故居的音樂會,還有在教堂裏的(像卡爾教堂維瓦爾第的《四季》音樂會,我是很中意的),但問閨蜜,她毫不猶豫地說:“金色大廳!”,哈哈,我覺得可能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牌子夠大,號召力夠強吧!我相信,金色大廳的音質一定是一流的,但那簡陋的座椅和擁擠的場地,真的讓我們有點跌眼鏡。
音樂會還是很棒,娛樂性和專業性兼顧,每首莫紮特的樂曲後麵都穿插著歌劇選曲,歌唱演員服裝鮮豔,邊唱還邊夾雜著一些誇張的詼諧動作,引起會場一片笑聲。終於明白為什們小販說金色大廳的音樂會是騙人的。但於我們遊客來說,又不是專業人士,娛樂與享受才是最重要的,熱熱鬧鬧的,看得高興。
樂團的陣容,還是蠻強大的哦!
就這樣,我們的維也納之行在纏綿的莫紮特樂曲中近尾聲了,我的心裏麵也像起了繭子似的,積攢了厚厚的回憶,留待日後(比方說今天寫遊記之時)重遊。我對維也納的熱愛,超出了布拉格。我找原因,可能是它大城市的豪邁氣派和格局,和我的思鄉情結有關。我在上海出生長大,上大學。但工作就去了北京,一個美麗古老但完全不同於上海的城市,之後,又一路漂洋過海,在異國紮根,離故鄉越來越遠。盡管現在每年回去,但小時候的那個上海是再也找不回來了。維也納內城的大街小巷,是牽動了我心裏那根柔弱敏感的鄉愁神經吧 !
維也納之行,也有許多遺憾,那麽多的博物館還來不及去,內城以外真正的維也納,也沒有時間去逛,教堂裏的彌撒,也沒有看到。所有這些,隻有留待下次了。
明天的布達佩斯,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呢?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十一 -- 維也納: 熱狗驕陽助遊興 樂聲纏綿別維城
娜佳85 (2025-10-13 08:05:41) 評論 (17)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十 --維也納:美泉宮裏會古人 朝代更迭何處安”
走出美泉宮展廳,正是正午時分,驕陽似火,五月初的維也納,已是80多度的高溫。來之前做功課的時候,就知道維也納地處山穀,夏天氣候濕熱,但沒想到,夏天這麽快就來了。出遊以來,每天都是豔陽高照的晴朗好天氣,真沒啥好抱怨的,熱就熱吧!
從後門出來沿著花園的中軸大道往前走,花園向前方延伸,最終通向遠處小山坡上的宏偉建築 -- 凱旋門(Gloriette)。大道兩側是成排的修剪整齊的綠樹,典型的巴洛克式對稱布局。
一側的林蔭下,透過樹葉往外看,日正酣,午正濃,一片靜悄悄,和身後人群踏在沙土地上的沙沙聲,形成對比。
這是小噴泉池。一名海仙女騎在有翅膀的海馬身上,和棲息在貝殼上的小天使們在嬉戲。
放一張背麵照,正對著美泉宮後門。
小噴泉池後方幾十米遠處,是這組方尖碑噴泉(Obeliskenbrunnen)。噴泉的核心是一座高聳的方尖碑,頂部裝飾著哈布斯堡家族的鷹。方尖碑下方是一個巨大的假山岩洞,叫“羅馬廢墟”,這種裝飾性的廢墟,在18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思潮下很流行。左麵的年長男性是多瑙河(Danube River)河神,留著大長胡子;右邊的年輕女子則是恩斯河(Enns River)的河神。
恩斯河,還真沒聽說過,網上查一下,原來也是多瑙河的一個支流,發源於南部山區。感覺多瑙河真是歐洲許多國家的母親河,源遠流長,貫穿許多國家,它的規模和氣勢在流經匈牙利布達佩斯時達到高峰 ,我們回頭遊到那兒再來細說。
這算是前景,我們繼續沿著上山的坡路往前走,累是累的,汗如雨下,大太陽下,沒遮沒攔,但仿佛是一股慣性推著你向前向前。。。哈哈,我照著手機上照片的順序寫遊記,突然跳出來這麽一張,哪來的?記不清了,但一定是在去凱旋門路上經過的,好一片清爽的綠油油,當時,也一定讓我們精神為之一爽吧!
在爬坡時回過頭來看美泉宮 。
啊,凱旋門快到了,就在大海神噴泉後麵的山丘上(與美泉宮正門的小海神噴泉以示區別)
這是海神噴泉的近景 。這個大而美噴泉雕刻著海神尼普頓的雄偉形象,是由特蕾莎女皇下令建造的,象征著哈布斯堡王朝的海洋霸權和強大統治力量,用藝術隱喻了皇室的威權。
我們越爬越高,也離美泉宮越來越遠,但拍出來的照片卻越來越好看,高度是一個原因,但距離產生美,也是真的 。登高望遠 ,We got a big picture。聯想到我們在工作中也是這樣,大領導之所以為大領導,就是因為他們才不去鑽兔子洞(rabbit hole)呢,他們要的是全局觀(big picture)。婚姻、生活更是這樣,退一步海闊天空。要不我們怎麽說,看過世界的人,心胸一定寬廣。就像城裏有一位熱門博主,名字就叫“世界在我心中”,多麽豪邁,那是得要有多大的心懷才裝得下整個世界呀!他看出去的世界一定是極美極美的啦!
這就是凱旋門了,得來不易,我們都累得快趴下了。它在花園中軸線盡頭的山丘頂上,俯瞰整個美泉宮和維也納市區。這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是特蕾莎女皇在1775年下令建造的,旨在紀念奧地利在七年戰爭中取得的軍事勝利,因此得名“榮耀之門”(Gloriette)。凱旋門是意譯了,榮耀門才是最正確的稱呼。
查了一下,七年戰爭(1756-1763)是一場由奧地利、法國、俄國、西班牙對普魯士和英國的旨在奪回被普魯士占領的西裏西亞省的一場“世界大戰”。奧地利最終也沒能收複西裏西亞,但保住了帝國的總體實力,也算“雖敗猶榮”,為了展現特蕾莎女皇和她丈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治下的盛世和帝國的歐洲霸權地位,所以建了凱旋門。
再來最後一張最美的美泉宮。整個維也納市區也盡收眼底。
觀景台上,有賣冰淇淩的小鋪,但是太陽當頭,沒遮沒攔,恐怕這冰淇淋吃起來也是狼狽。權衡之下,我們決定從邊上兩邊有樹木遮蔭的小道撤退,去找吃的。
我們的運氣極好,拿出手機Google Search,原來我們就在出口邊上,門口就是熱狗攤,正是我們愛吃的起司肉腸+麵包(roll)。這個小鋪子就設在一個居民區邊上,生意不錯,都是當地人。我們叫了啤酒和熱狗,找了個背陰的座位,真是非常享受的一頓午快餐。食不在貴,大快朵頤就是滿足!
吃完飯,我們去逛居民區。 艾瑪,看看這街道,這房子,這布局,住得也太舒服了吧!從來熱狗鋪喝酒吃午飯的顧客來看,這裏應該隻是個普通中產住宅區,看來,維也納宜居,是名不虛傳。話說我同事的一個朋友,退休後決定定居維也納,大老遠從美國搬過來,過了一年,無可奈何地回了美國,原因是德語實在太難學了,哈哈!
這是當地的幼兒園。
我們還找了一家藥店給閨蜜買眼藥水,大凡富貴國都有花粉,閨蜜那兩天被花粉整得鼻涕眼淚一起來。藥店的配藥師小姑娘態度溫婉,幫我們推薦了好幾種不同的眼藥水,最後選定和閨蜜原來用的那種配方差不多的,十幾歐一小瓶,好像比美國的還便宜。
接下來發生的,就有點悲壯了。就在我們走得筋疲力盡,準備打道回府時,才發現後門不通地鐵。要去坐地鐵,還得穿過美泉宮,從正門出去。無奈,隻好原路返回。好在那頓熱狗+啤酒,讓我們精神滿滿,好像充滿了電,開拔 ,邁開大步!
回路並不單調,有美神的雕塑和路邊盛開的紫薇樹一路作伴,還有爬滿藤的紫藤花園給汗涔涔的我們小憩,一切都剛剛好的圓滿,補足了早晨我們匆忙進宮漏掉了的景色。。。
晚上,我們如約去聽金色大廳的莫紮特音樂會。票子,我們是在官網訂的。買票時,我們要的日子,已經沒剩幾張票了,69歐一張,應該是最差的位子。
但陰差陽錯,這最差的位子,我們卻是全場坐得最舒服的。因為那天的氣溫高達80多度,諾大的金色大廳居然沒有空調 。前麵的座位,椅子挨著椅子,擠得滿滿當當,我看聽客們或拿包,或拿節目單當扇子扇風,個個有如坐針氈,有些人中場休息後,再也沒有回來。唯有我們,雖坐在後麵,但 麵前是一條長長的過道,可以伸長了腿,痛快地呼吸,透氣性夠好!
看,我們就坐在這兩根大柱子下的過道後麵,是不是比前麵挨得緊緊的座位要舒服多了?這好像已經是中場過後,人走了許多了。
滿場的時候是這樣的。
天花板很漂亮
哦對了,寫一段小插曲,聽音樂會前,我們去吃了一頓美式快餐--麥當勞,就在市中心。因為離開場隻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了,我們也正好在異鄉體會一下歐洲的哈美風。這裏的麥當勞生意可好了,擠滿了人,大多是年輕人。在自動點餐機上點完餐,拿號,等叫號取貨。座位都是滿的,我們是一人等坐,一人等餐。這樣的場麵 ,和美國的冷冷清清相比,真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
說來也好玩,來金色大廳聽音樂會的大都是老中,感覺比大街上見到的中國人還多。前兩天,逛霍夫堡時,就有在街上兜售音樂會票的小販問我們,為什們中國人那麽迷信金色大廳,我也不知道呀。反正我們訂票時,有好幾個選項,其中有莫紮特故居的音樂會,還有在教堂裏的(像卡爾教堂維瓦爾第的《四季》音樂會,我是很中意的),但問閨蜜,她毫不猶豫地說:“金色大廳!”,哈哈,我覺得可能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牌子夠大,號召力夠強吧!我相信,金色大廳的音質一定是一流的,但那簡陋的座椅和擁擠的場地,真的讓我們有點跌眼鏡。
音樂會還是很棒,娛樂性和專業性兼顧,每首莫紮特的樂曲後麵都穿插著歌劇選曲,歌唱演員服裝鮮豔,邊唱還邊夾雜著一些誇張的詼諧動作,引起會場一片笑聲。終於明白為什們小販說金色大廳的音樂會是騙人的。但於我們遊客來說,又不是專業人士,娛樂與享受才是最重要的,熱熱鬧鬧的,看得高興。
樂團的陣容,還是蠻強大的哦!
就這樣,我們的維也納之行在纏綿的莫紮特樂曲中近尾聲了,我的心裏麵也像起了繭子似的,積攢了厚厚的回憶,留待日後(比方說今天寫遊記之時)重遊。我對維也納的熱愛,超出了布拉格。我找原因,可能是它大城市的豪邁氣派和格局,和我的思鄉情結有關。我在上海出生長大,上大學。但工作就去了北京,一個美麗古老但完全不同於上海的城市,之後,又一路漂洋過海,在異國紮根,離故鄉越來越遠。盡管現在每年回去,但小時候的那個上海是再也找不回來了。維也納內城的大街小巷,是牽動了我心裏那根柔弱敏感的鄉愁神經吧 !
維也納之行,也有許多遺憾,那麽多的博物館還來不及去,內城以外真正的維也納,也沒有時間去逛,教堂裏的彌撒,也沒有看到。所有這些,隻有留待下次了。
明天的布達佩斯,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