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詩經,遷往荒野——公劉

ww911 (2025-10-31 08:52:05) 評論 (0)

《詩經》裏有很多祭祀詩,有說給祖先聽的,有講述祖先事跡的,可能還有讓祖先評理的。古人相信,首領們逝去後會到天上辦公,位次大概按照生前的等級來排,所以《大雅》裏最喜歡誇文王。至於他的祖先,隻有三人能獨享一首祭祀詩,按次序分別是古公亶父、後稷和公劉。後稷是周人始祖,封在邰國,為子孫留下祖業;古公亶父帶周人遷到岐山,日漸興盛,他的曾孫是滅商的周武王;唯有公劉,帶大家出走荒野,世人卻大為讚揚。看看詩裏是怎麽講的吧。

公劉(大雅)

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篤公劉,於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歎。陟則在巘,複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篤公劉,於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乃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大致意思:

厚公劉,非積儲不安樂。開始小田界、開始大田界,開始積聚禾穀、開始收藏穀物;開始包纏幹食、旅行用的米粟,在小袋、在大袋。管理車廂用榮耀。弓箭全都張開,進攻用的盾牌、戈、斧高舉,援引並頭的兩船開啟行走。

厚公劉,往察看此原野。已經眾多、已經繁多,已經依地勢整理、開始遍地起土,而沒有長歎。登高則在上大下小、山形如甗的山,返回下在廣、平的原。什麽用船過渡往?係著玉和似玉的美石,鞘和上麵的裝飾容納刀。

厚公劉,去那百泉。向遠處看那廣大的原野,開始登南麵的低平山脊。開始遇往高丘。高丘一個師的軍隊往野外去。在此停留居住,在此寄住一個旅的軍隊,在此一人直言,在此兩人對論。

厚公劉,在高丘劈砍用來靠(的家具)。行走有節奏、眾多的樣子,增加竹席、增加讓人靠坐的用具。完畢登上他的靠,於是去他的(牧)群。捉豬在養牲畜的欄圈,斟酒他使用瓢葫蘆。給他(客人)飯食、給他喝酒,讓他(公劉)發號施令、尊崇他。

厚公劉,完畢廣、完畢長。完畢用日影觀察此山脊,察看它的北麵、南麵,觀察它泉水的流動。他的三軍沒有羨卒,測量他的低濕之地、高平處,十分之一田地收獲作為軍糧,測量他西邊的向陽處,豳居住誠然荒蕪。

厚公劉,在豳這館舍。趟水渭河為了橫渡,獲取磨石、獲取砧石。駐守牆基開始修整,於是眾多、於是又,處在此大溪澗的兩邊。逆著水流的方向走渡過溪澗。停留軍旅才安靜,水涯末端的附近。

照著詩句猜行程。

後稷所封的邰國,大概在武功縣西南,渭水的北岸。漆水河從北向南流,地圖上,它是邰字右邊那條彎彎曲曲的細線。豳地很大,假設他們先在公劉墓附近落腳,這段路大概是往北走一百多公裏。



古人長途跋涉,喜歡沿河而行。既然邰國就在漆水河旁邊,那最可能沿著它逆流而上。圖上根須似的細線都是河流。從漆水河上去,在斷續的水網裏稍稍向東,轉往泔河上遊,再北上翻過一片高地,就到豳了。

圖上泛白的那條細線是渭水,它從關中平原匯入黃河,就在圖上的淺色處。那裏地勢較緩,河道也寬。

涇水兩旁更黃一點,因為它處於海拔上千米的黃土高原。為了撞出條路來,涇水在山穀裏反複拐彎,保持大方向不變,看上去象是直指東南的粗線。幾千年前,此地森林漫山,穀地難見陽光,哪有渭水好呀,然而公劉就是要往山裏搬。



《史記 周本紀》上說:後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

後稷一脈在兒子那輩就失了官,公劉是後稷的曾孫,豳地是戎狄的地盤。

但就算當不成官,又何必跟戎狄混呢?

看看地圖,好象可以編個故事:

話說,邰國猶如夏朝的北大荒,離腹地雖遠,收的糧食卻可以順水行舟、運出來,反正渭水沿岸全歸夏朝管。涇水流經的山穀不好種田,常有戎狄出沒,除了運糧季節,其他時候朝廷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夏朝精簡編製,邰國叫不動官軍撐腰了,後稷的兒子隻能奔在戎狄之間。

一代接一代,邰國傳到了公劉的手裏。官位早沒了,但上交的糧食不能少,要碰上天災,日子怎麽過呀?奈何朝中無人,想討價還價也難。思來想去,終於決定舉國搬遷。

要搬家,先聚糧。古時地廣人稀,自己不備好,路上找不到人買。《莊子 逍遙遊》裏說適莽蒼者三湌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裏者宿舂糧;適千裏者三月聚糧。

公劉一年前就張羅著在偏僻處開荒,偷偷多種些糧食,私藏起來,做成幹糧。幾個月,擔驚受怕,唯恐被人告發。消息泄漏了,幸好當時已是冬季,交通不便,朝廷的征糧隊過不來。一開春,公劉就安排舟、車,擇日開拔。

沿漆水河溯流而上,最好先過後河,在鄰國的地盤上走。欸,他們的關係不好。大家決定,出發時全副武裝,免得剛出門就被人搶。

當日,眾人肅然無聲,顧不上再看一眼故國,四下掃視著,往北進發。

樹林裏隱約有人影閃動,好在始終沒人露麵。等平安過了鄰居的地盤,眼看越走越荒僻,大家終於鬆口氣。方圓十裏,就數他們人多,不用怕了。人群中漸漸傳來低語,聊著聊著就聊到故土,想起留在家裏的東西。唉,沒辦法,往前走吧。

經水路、過旱路,推車、拉船,趕著牲畜。人們扶老攜幼翻過山嶺,進入長長的峽穀。二十多天後,前方有大河擋路,多半是涇水了,對岸應該有平野,設想中的新家,目前隻看見斜斜的一小處坡地。邰國人多,這點耕地哪裏夠呀......也許,走過去還有。公劉帶了幾個人,急著往前爬山,隻想看個明白。還好,到山上發現,坡地後,是長長的平野,稍有些高低錯落,越往裏頭越寬。人群正在裏麵掘土,幹得熱火朝天。這肯定是盟友了,他提著的心終於落到實處,回頭看,同伴笑嘻嘻的,早忘了長籲短歎。

左右張望,山的另一麵是個緩坡,山腳還有一小片平原,涇水在一邊緩緩流淌。他們使勁揮手,示意山下的人們繞過去會合。不必細講眾人的喜悅。

修整後,公劉帶人過河。戈呀,箭呀,斧頭什麽的都收起來;刀隨身帶,收在漂亮的鞘裏,擺出友好姿態。

掘土的當地人不信河灘能種好莊稼,但既然有報酬,過來幫幫忙也行。沒想到公劉出手大方,給了不少玉石,就不太好意思坑他。

醜話說在前麵:這地呀,不好種。

公劉一身精英裝束,美器、華服,揚言自家有良種,擅種田,還可以考慮教他們技術。

當地人半信半疑,隻要公劉不反悔就好。他們說,十幾裏外有片平地,比這邊的還大,可以拿來練手。不過,那裏人多,要想圈了種地,得先說服附近的幾個聚落。

接下來的日子,公劉忙著安頓國人,播種,建房。等終於騰出手來,馬上去看本地人口中的那片平野。一路上,右邊山坡常有清泉流過,注入左邊的涇水;景色很秀麗,就是不方便趕路。到後來還碰到一條大澗,害得他們繞了好遠。繞來繞去,隨涇水再轉幾個彎,眼前一片空曠,果然有平野。爬上山崗細看,小山後麵似乎還有平地,公劉越看越喜歡。

他辛辛苦苦搬這麽遠,做啥呀?不就是想多打點糧食嗎?這塊好地不能荒,找盟友商量,聯合出兵,利益均沾。

盟友去他那裏張望過好幾次了,看他們的莊稼長得好,早已心動。於是一拍即合,約好了在高丘會師,帶軍磋商。附近的聚落啊,有立刻答應的,有猶疑不定的;有的可以用武力震懾,有的要講點道理。

到了秋天,基本說服了各大勢力。公劉要大擺宴席,給眾人分出個次序。邰國移民們按著渭水的流行式樣,打了很多家具,涇水這裏都沒見過呢。當地人反複試著,歡聲笑語。公劉趁機挑了隻精心養肥的家豬,現殺現做;席間還有成缸的美酒,用瓢添,真所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誰不想過好日子,眾人選公劉當首領,一起種地。

其實大家聯合還有個原因,那就是朝廷。糧收得連邰國這種大勢力都怕,涇水的戎狄們哪敢獨自硬抗。擁軍自保吧。軍糧嘛,靠那片平野。先分了地,然後拿十分之一的糧食出來軍用。

分地靠專家,陽光好不好,水源近不近,地塊大小,都要聽種田專家公劉的話。

接下來組建軍隊。涇水那邊人少,就算找了那麽多聚居點,也才勉強湊夠三軍,沒預備隊。司令部設在西麵山上。

公劉歎了口氣,這地方是荒啊。

一步一步來吧。

邰國刀斧精良,本地人眼饞很久了,如今正好開口討要。公劉說,這邊石料不錯,隻是工具不趁手,搬家也沒多帶,得回去拿。他帶自己人偷偷回渭河取。沒從原路走,但還是碰上了熟人。邰國搬家的事都傳開了,問他,他隻說豳地平原少,好不容易找到塊地,開荒辛苦,要多帶點石頭回去做工具。

回來後先給首領們磨了刀、斧,然後又修兵營。有上次藏田的經驗,這回公劉選址更加隱秘,在那條大澗的深處,軍隊夾澗而居。朝廷的探子來過幾次,隻看見邰國人穿過時的衣服、用過時的農具。荒郊野外,田地不多,沒多少剩餘。再加上涇水下遊水急,船不能走,陸路又遠,不值得特地跑來收糧。公劉的勢力由此做大,一呼百應,鄉間美名傳揚。

他的墓,建在當年隔水眺望過的山脊上,其實,他也想家。

注:

1、數了一下,《大雅》裏直接出現文王二字的有七首詩,單用王字說文王事跡的還有幾首。猜猜原因:成湯伐夏桀之後,七年大旱,逼得他要把自己當祭品。最後天降甘霖,大家相信商王得到了天帝認可。

幾百年後,周人麵臨著同樣的問題,如果你逆天而行,皇天再罰大家旱死,怎麽辦?天上的商王成群結隊,祖丁、小乙,天幹都排不過來,周人勢單力孤,跟盟主沾邊的隻有一個文王。好在武王伐商後,沒碰上大的天災,要強調自家是天命所歸,最好大誇文王。

2、商朝的後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可見專家都難分司和後。後稷,說不定是司稷,專門負責管理稷穀。他的本名叫棄,因為嬰兒時被扔過三次,最後母親還是把他撿回來養了。

1976年出土於陝西的利簋上刻有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專家認為這個檀公就是古公亶父。古是故的意思,父是美稱,公是敬辭。所以他其實單名一個亶字,有誠、信的意思。平時叫亶公,祭祀是把公字放到前麵,頂官職的空位。

同樣道理,公劉可能單名一個劉字,平時叫劉公。繁體的劉字,從金,從刀,丣( yǒu)聲。本義是:殺,戮;《史記》裏,講他是種田專家,致富帶頭人。(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

3、那時的工藝不夠,弓老繃著弦,容易壞,所以用完就鬆開。公劉率眾人帶上糧食和家當,出發時兵刃高舉,弓箭上弦,顯然威脅就在身邊。

4、邰的海拔大概四五百米,豳處起碼七、八百米,從低到高走。這爰方啟行,說不定是拉著船一路上去的。下圖在黃河壺口瀑布附近,以前的船隻會在船底下加滾木,從旱地繞過瀑布。



5、方的本義是:並行的兩船。譬如《莊子山木》裏有一句:方舟而濟於河,意思是渡河的時候把船並在一起。下圖是成都商業街出土的船棺,單條船太單薄了,怪不得要綁起來渡江。字典上說葢方正字俗用舫,可能舫字是後來才代替方的。



6、甗是古代的蒸鍋。如果地形三千年未變,那麽圈中可能是公劉登高查看的那座小山,從底下往上看,下方突出的小山頭遮了上方的山腰,兩個山頭疊起來斜著看,說不定就是葫蘆形的。這個畫麵是從公劉墓往對岸航拍,涇水從右邊的平原和對岸山頭之間穿過。假設公劉帶隊從遠處峽穀三三兩兩走來,那麽在收攏隊伍,等待渡河期間,他可能會先上山觀察一下對岸的平原。另外,感謝這位關中拍客,拍得非常清楚。



7、博物館裏的武器。婦好墓出土的銅鉞、銅刀、戈、玉刀,商代的玉石戚。



8、也許,公劉先在陵灘,溥原是程家川,皇澗是三水河。

9、豳字很直觀,山間很多豬。原先黃土高原森林茂密,四、五千年前的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豬骨占比85%,而且碳、氮同位素分析顯示它們主要以碳4類作物為食,可能是家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