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匱乏才不得不那樣想,
而是因為他們那樣想才陷入匱乏。
各位好,《我是真沒想到,這個留言,有這麽多人點讚》昨天一文,我從道德角度聊了聊為什麽西遊記裏祭獻一小部分童男女,換取多數人風調雨順這個思路是不對的,無論古代現代,都是不對的。
文章結尾我說我不指望這篇文章能說服大多數人,留言裏一定有人依然妖和我抬杠。
果然確實有,留言區裏有讀者就說:“你說的那些什麽“心中的道德律”之類的都是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懂不懂啊?古代農業那個生產力狀態,為了求風調雨順那可不就得祭獻童男女嗎?別說祭獻童男女了,匱乏年代易子而食都有,不吃人怎麽辦?生產力達不到,人總得活下去。你就是沒過過苦日子,養矯情了……”
這樣的留言挺多的,很多我放都放不過來。
還有人說我不懂經濟,空談道德的。
的確,我們中國人由於從小的教育,對“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等等理念本就非常篤信。後來趕上改革開放,這種思路在一些人那裏就進化成了“先填飽肚子再談道德”。再後來,很多人哪怕填飽了肚子也想不起有道德、常識底線這碼事了。
可是,道德底線這東西是不是填飽肚子之後才能講?對這個事,我一直都懷有疑問,這個疑問最初來源於王小波先生的一篇雜文《關於貧窮》。
在那篇文章裏,王小波先生提了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觀點,他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
王小波先生舉例說,在某些特殊年代,他在農村插隊,在學大寨的口號鞭策下,勞動的強度早已超過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極限,但那些工作卻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對於這些活計,老鄉們概括得最對:沒別的,就是要給人找些罪來受。但隊幹部和積極分子們卻樂此不疲,幹得起碼是不比別人少。學大寨的結果是使大家變得更加貧窮。道理很簡單:人幹了艱苦的工作之後,就變得很能吃,而地裏又沒有多長出任何可吃的東西。
我總覺得王小波的這個例子很深刻,因為人類曆史上確實發生過許多“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其實遠遠大於“物質決定意識”的事情。
它們告訴我們貧困在更多時候其實不是一種財富狀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換而言之,很多人受窮不是因為他們沒能力致富,而是他們自己不想、或者有人不想他們富裕起來。
就拿饑荒這件事來說吧,印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寫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名叫《貧困與饑荒》。
在書中阿馬蒂亞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世駭俗的觀點——人類自近代以來,大部分饑荒和普遍的貧困,並不是由自然環境的變遷造成了,而是來源於社會協作體係的病變乃至崩潰。
說人話,就是饑荒和貧困主要原因。並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這個道理其實通俗的講起來非常好理解,比如古代中國人特別強調農本思維,認為隻有滿足各種水熱條件、且風調雨順的膏腴之地才能滋養起富足的文明,按這個思路去理解,希臘半島、亞平寧半島和荷蘭(尼德蘭)地區就絕對都不是什麽好地方,因為希臘和亞平寧土地貧瘠、穀物產量極低,而尼德蘭地區則土地卑濕、沼澤遍地,似乎都是一些要呼喚靈感大王來賜他們風調雨順的地方。可是我們眾所周知,古典時代的希臘文明、中世紀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以及近代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卻都是各自時代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富足的地區,而且這種富足也並非單純的國富民窮,而是整個民間社會普遍繁榮。
甚至更確切的講,自有文明記載以來,歐洲這片不怎麽適合種莊稼的地方,就很少發生過我們曆史上那種史不絕書的“歲大饑,人相食”的慘痛饑荒,以及這種饑荒造成的大亂世。
因為人畢竟是活的,一片土地如果不適合種莊稼,那麽處於自由狀態的人自然會找別的辦法活下去——不能種小麥?那我種橄欖、葡萄行不行?橄欖、葡萄也種不了,我伐木出海經商做生意行不行?做生意換來的錢,找沿岸富裕地區的人們換點糧食,總能糊口活下去。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可以在威尼斯那種鳥不拉屎的潟湖地貌上憑空召喚出一座繁榮的巨型城市,自由人類的生存力乃至創造力往往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力。我們其實完全不用如此枉自卑賤。
而按照《貧困與饑荒》的分析方法,中國古代帝國周期性的陷入饑荒、乃至不得不人相食的困局,也可以有另一番更靠譜的解釋:首先,雖然人能活下去的方式有許多種,但能為大一統帝製王朝所喜歡的卻極為有限,你航海打漁、出門經商或者騎馬遊牧,古代官府的稅吏來了很難統計你的資產、沒辦法抽成收稅。另外騎馬、駕船這種活動,會讓你暗含了能夠抵抗中央王朝的某種能力,這樣你就不僅不是優質的稅源,反而成為了讓帝國無法安寢的不穩定因素。於是中國曆代帝製王朝最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勸課農桑”——這本質上不是因為種田是一種最高產、最容易讓民眾富足的產業,而是因為隻有把大多數臣民固定在土地上,才能夠為帝國提供最穩定、最優質、最馴服的“優質臣民”。
所以“勸課農桑”這個敘事,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對人的馴化。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與西方從中世紀走向近代發展工商業比重逐漸升高、最終爆發工業革命不同,在中國兩千年的帝製史上,我們對農業依賴反而是隨著皇權的強化而逐步加重的,而越是“勸課農桑”搞得好、執行的堅決徹底的後世王朝,大饑饉來的反而來的越酷烈。
於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嚴重、帶來災難最深重的饑荒居然發生在明末——這個歐洲已經進入了近代的時期的。
很多人把明末的大饑荒歸結為全球氣候的小冰期,卻有意忽略討論為什麽同樣的小冰期在歐洲導致了煤炭的熱銷、開采、進而有了蒸汽機,卻在地球的另一邊葬送了大明。
明末饑荒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非常簡單——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思路中,民眾是要像他們所種植的莊稼一般、如植物一樣長在地裏的,從事的行業必須是農業、出門需要衙門開具“路引”、即便收成不好也不允許出門逃荒、到別處另尋工作。在這種讓人完全喪失遷徙自由的製度設計,讓民眾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到了最低,一旦風雨不調,立刻就會陷入貧困乃至饑饉。
於是明代貧窮和饑荒就反而比曆代前朝來的更為頻繁而酷烈;清代由於“治術”更加精進了一些,雖然鬧過川楚白蓮教等起義,好歹沒有被饑荒所掀翻,但這裏推薦一下張宏傑老師的那本名著——《饑餓的盛世》,即便康雍乾盛世之下,民眾也依然是饑饉的。
在這種現實麵前,你來回答我,貧困的根源,是生產力不足麽?是科技水平達不到麽?不是,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被他人有意涉及、而貧窮者自我習慣的生活方式。
我看過一個挺有意思的美國真人秀,叫《Undercover Billionaire》,中文譯名叫《富豪穀底求翻身》。
這個真人秀整了個特別出心裁的狠活——劇組把一個億萬富豪空降到一座陌生城市裏,就給他一部沒有任何聯係人的手機,一輛二手破車和100美元。
然後設立了一個“小目標”——看他能不能在隱姓埋名、且不能動員之前積累物質、人脈資源的前提下,在90天期限內,賺到100萬美元。
這個真人秀好像就是奔著驗證那個命題去的——不是說現在美國階層固化現象嚴重,底層民眾的美國夢沒辦法實現麽?那我們就看看讓如果讓富豪白手起家,能不能實現他的百萬夢想?
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結果令人吃驚——這位富豪雖然沒有完成三個月賺一百萬美元的“小目標”,但卻創辦了一個價值75萬美元的啤酒燒烤公司,生意做的相當之紅火,再多給他一個月的時間,估計目標就達到了。
光看故事的結局,你可能覺得這個劇相當“美式正能量”——原來今日美國白手起家也能幾個月賺幾十萬,看來美國夢依然存在麽!
可是當我細看了這個真人秀之後,卻覺得,這個劇恰恰如今階層壁壘的嚴苛和難以打破。
因為富裕和貧窮,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
看這個節目時,你能感受到,這個富翁,雖然沒有帶著他的財富或者人脈資源空降,但卻帶了一種更至關重要的東西——那是一種屬於富人的“生活方式”。
空降到那個陌生城市之後,他知道怎樣去觀察、捕捉到自己能做的機會,在抓住機會後他又知道怎樣和人交往、達成妥協和合作,在機會的權衡與挑選中,他又能“拎得清”,知道什麽機會能做,什麽機會不能做……
更重要的是,這個富翁從“空降”第一天起,就是鮮明的“致富”目標感、方向感的,並因之變得非常積極主動、活躍大膽。這與他那些真的身處美國社會底層、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獲得成功的鄰居們有著鮮明的不同,
他給你的感覺,就好比是一個某遊戲通關了無數遍的高級玩家,在對一個已經被他玩明白了的遊戲熟練地刷“N周目”——隻是這個富翁玩的這個遊戲,名叫人生。
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或者說生活認知的差距與壁壘,其實是比財富、人脈、技能的差距更要命的。因為財富可以轉贈,人脈可以介紹、技能可以學習,唯獨一個人的性格、視野、三觀、和他全套的生活方式。是不可以學習的。
一個成功者,他既往人生經驗、教育經驗往往是正向的,比如年輕的時候通過考學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小城市走向大城市,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更多機會,最終實現躍遷,並在更高的平台上站穩自己一席之地。
所以他們在投資、培養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會基於自身的人生經驗本能采取一種正向、積極的態度,會給自己選擇一個自由、誠信的環境,然後在其中複刻自己的成功。
可是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四處碰壁、遭遇了太多他人的管製、冷眼和壁壘,他的人生經驗很容易就負向的、消極的,這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競爭的時,他最容易想到的手段,也更多會是怎樣利用壁壘、管製、舉報等等方式,把別人拉平到與自己同一起跑線上。所以昨天的稿子談了半天,我最想批判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一種堅信自己隻能夠在傷害和祭獻他人中才能獲得好處的人生觀——這是一種loser氣質,有這種氣質的人,無論他出身什麽階層,估計這輩子都過不好。
由此想到了之前看過的一則新聞,某個網友拍了一段短視頻,抱怨自己一位鄰居大媽在小區門口囤了一堆別人快遞拆剩下的紙殼,收廢品的沒來之前,她會每天定點往紙殼上潑水,以保證這些紙殼能“壓秤”。
可是大媽這種習慣,讓整個小區樓下都常年彌漫著一股酸餿的氣味。搞的大家實在不厭其煩,但抱怨了幾次都沒用。
但比較意思的是,我看到這個吐槽下麵的一些留言。
有人直接編了個順口溜嘲笑之:“相愛相殺沒必要,掙錢還得走正道,你往紙殼潑涼水,他在秤上動手腳。”——收廢品和賣廢品的這一番“鬥智鬥勇”下來,除了濕紙殼的那股子餿味,其實雙方誰都沒賺到。
經典底層互害,低階版黑暗森林了屬於是——我不知這位大媽,是否也是《三體·黑暗森林》理論的崇拜者。
有趣的是,也許在大媽自己看來,她這樣幾年如一日的的往紙殼上潑水很“勤勞”,可問題是這種“勤勞”既不道德,就算得逞了其實也多掙不了幾個錢。大媽其實就深陷在了無法自拔一種生活方式當中,這種生活方式就叫貧困。
同樣的道理,西遊記裏陳家莊的老百姓,以及現實中那些堅信他們祭獻童男女是“理性選擇”的人,他們陷入到也是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依賴”當中——即便這片土地不風調雨順,我也必須隻能種田謀生,那我要種田謀生,就想求個風調雨順,那怎麽辦呢?閉著眼把自己的兒子女兒祭獻了吧,求個安生。
這樣的人永遠沒有機會走出他們既貧乏也不道德的那種生活狀態中,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自我馴化的閉環。
寫到這裏,莫名的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位同學,他人生的最大,或者說唯一的理想就是考公務員,學校裏就以這種做派要求自己,然後你可以想象他和我們的關係處的如何,畢業之後聽說他因為趕上考公熱,在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中屢試不第,老大不小了,還在家裏啃老。
你看我這同學,你能說他不勤奮麽?你能說他目標不明確麽?但他依然不免於困窘,把自己活成了個現代孔乙己。為什麽?
與富裕一樣,貧困其實不是一種財務狀態,而首先是一種生活、思維方式。
正如對一個社會來講,文明還是野蠻,也不是由發達還是欠發達決定的,恰恰相反,有文明、有道德、有法治,才能激發一個社會信任、協作與自由活力。
——————
文章的結尾,我還是想引用王小波先生在《關於貧困》一文中所講的另一個故事:
過去歐洲有個小島,島上是苦役犯服刑之處。犯人每天的工作是從島東麵挑起滿滿的一挑水,走過崎嶇的山道,到島西麵倒掉。這島的東麵是地中海,水從地中海裏汲來。西麵也是地中海,這擔水還要倒回地中海去。既然都是地中海,所以是通著的。我想,倒在西麵的水最終還要流回東麵去。無價值的吃苦和無代價的犧牲大體就是這樣的事。
有人會說,這種勞動並非毫無意義,可以陶冶犯人的情操、提升犯人的靈魂;而有些人會立刻表示讚成,這些人就是那些島上的犯人——我聽說這島上的看守手裏拿著鞭子,很會打人。根據我對人性的理解,就是離開了那座島嶼,也有人會保持這種觀點。假如不是這樣,島上的勞動就沒有收到效果。
王小波先生說,在這種情況下,人性就被逆轉了。
貧困是一種生活狀態,所以脫離貧困的方法其實也簡單——先恢複人性、常識與邏輯、再構築共同的底線、提升協作就可以了。與之相反,越窮越想著怎麽突破底線的互害,那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我為講清楚這個道理,又花了五千字寫這篇文章,希望願意懂的人能懂吧。
本文5000字,感謝讀完,近來寫的越來越隨意,願您喜歡這種文體。
作者: 海邊的西塞羅
貧窮,是一種思維方式
sandstone2 (2025-10-07 04:55:44) 評論 (0)很多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匱乏才不得不那樣想,
而是因為他們那樣想才陷入匱乏。
各位好,《我是真沒想到,這個留言,有這麽多人點讚》昨天一文,我從道德角度聊了聊為什麽西遊記裏祭獻一小部分童男女,換取多數人風調雨順這個思路是不對的,無論古代現代,都是不對的。
文章結尾我說我不指望這篇文章能說服大多數人,留言裏一定有人依然妖和我抬杠。
果然確實有,留言區裏有讀者就說:“你說的那些什麽“心中的道德律”之類的都是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懂不懂啊?古代農業那個生產力狀態,為了求風調雨順那可不就得祭獻童男女嗎?別說祭獻童男女了,匱乏年代易子而食都有,不吃人怎麽辦?生產力達不到,人總得活下去。你就是沒過過苦日子,養矯情了……”
這樣的留言挺多的,很多我放都放不過來。
還有人說我不懂經濟,空談道德的。
的確,我們中國人由於從小的教育,對“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等等理念本就非常篤信。後來趕上改革開放,這種思路在一些人那裏就進化成了“先填飽肚子再談道德”。再後來,很多人哪怕填飽了肚子也想不起有道德、常識底線這碼事了。
可是,道德底線這東西是不是填飽肚子之後才能講?對這個事,我一直都懷有疑問,這個疑問最初來源於王小波先生的一篇雜文《關於貧窮》。
在那篇文章裏,王小波先生提了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觀點,他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
王小波先生舉例說,在某些特殊年代,他在農村插隊,在學大寨的口號鞭策下,勞動的強度早已超過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極限,但那些工作卻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對於這些活計,老鄉們概括得最對:沒別的,就是要給人找些罪來受。但隊幹部和積極分子們卻樂此不疲,幹得起碼是不比別人少。學大寨的結果是使大家變得更加貧窮。道理很簡單:人幹了艱苦的工作之後,就變得很能吃,而地裏又沒有多長出任何可吃的東西。
我總覺得王小波的這個例子很深刻,因為人類曆史上確實發生過許多“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其實遠遠大於“物質決定意識”的事情。
它們告訴我們貧困在更多時候其實不是一種財富狀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換而言之,很多人受窮不是因為他們沒能力致富,而是他們自己不想、或者有人不想他們富裕起來。
就拿饑荒這件事來說吧,印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寫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名叫《貧困與饑荒》。
在書中阿馬蒂亞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世駭俗的觀點——人類自近代以來,大部分饑荒和普遍的貧困,並不是由自然環境的變遷造成了,而是來源於社會協作體係的病變乃至崩潰。
說人話,就是饑荒和貧困主要原因。並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這個道理其實通俗的講起來非常好理解,比如古代中國人特別強調農本思維,認為隻有滿足各種水熱條件、且風調雨順的膏腴之地才能滋養起富足的文明,按這個思路去理解,希臘半島、亞平寧半島和荷蘭(尼德蘭)地區就絕對都不是什麽好地方,因為希臘和亞平寧土地貧瘠、穀物產量極低,而尼德蘭地區則土地卑濕、沼澤遍地,似乎都是一些要呼喚靈感大王來賜他們風調雨順的地方。可是我們眾所周知,古典時代的希臘文明、中世紀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以及近代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卻都是各自時代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富足的地區,而且這種富足也並非單純的國富民窮,而是整個民間社會普遍繁榮。
甚至更確切的講,自有文明記載以來,歐洲這片不怎麽適合種莊稼的地方,就很少發生過我們曆史上那種史不絕書的“歲大饑,人相食”的慘痛饑荒,以及這種饑荒造成的大亂世。
因為人畢竟是活的,一片土地如果不適合種莊稼,那麽處於自由狀態的人自然會找別的辦法活下去——不能種小麥?那我種橄欖、葡萄行不行?橄欖、葡萄也種不了,我伐木出海經商做生意行不行?做生意換來的錢,找沿岸富裕地區的人們換點糧食,總能糊口活下去。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可以在威尼斯那種鳥不拉屎的潟湖地貌上憑空召喚出一座繁榮的巨型城市,自由人類的生存力乃至創造力往往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力。我們其實完全不用如此枉自卑賤。
而按照《貧困與饑荒》的分析方法,中國古代帝國周期性的陷入饑荒、乃至不得不人相食的困局,也可以有另一番更靠譜的解釋:首先,雖然人能活下去的方式有許多種,但能為大一統帝製王朝所喜歡的卻極為有限,你航海打漁、出門經商或者騎馬遊牧,古代官府的稅吏來了很難統計你的資產、沒辦法抽成收稅。另外騎馬、駕船這種活動,會讓你暗含了能夠抵抗中央王朝的某種能力,這樣你就不僅不是優質的稅源,反而成為了讓帝國無法安寢的不穩定因素。於是中國曆代帝製王朝最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勸課農桑”——這本質上不是因為種田是一種最高產、最容易讓民眾富足的產業,而是因為隻有把大多數臣民固定在土地上,才能夠為帝國提供最穩定、最優質、最馴服的“優質臣民”。
所以“勸課農桑”這個敘事,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對人的馴化。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與西方從中世紀走向近代發展工商業比重逐漸升高、最終爆發工業革命不同,在中國兩千年的帝製史上,我們對農業依賴反而是隨著皇權的強化而逐步加重的,而越是“勸課農桑”搞得好、執行的堅決徹底的後世王朝,大饑饉來的反而來的越酷烈。
於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嚴重、帶來災難最深重的饑荒居然發生在明末——這個歐洲已經進入了近代的時期的。
很多人把明末的大饑荒歸結為全球氣候的小冰期,卻有意忽略討論為什麽同樣的小冰期在歐洲導致了煤炭的熱銷、開采、進而有了蒸汽機,卻在地球的另一邊葬送了大明。
明末饑荒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非常簡單——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思路中,民眾是要像他們所種植的莊稼一般、如植物一樣長在地裏的,從事的行業必須是農業、出門需要衙門開具“路引”、即便收成不好也不允許出門逃荒、到別處另尋工作。在這種讓人完全喪失遷徙自由的製度設計,讓民眾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到了最低,一旦風雨不調,立刻就會陷入貧困乃至饑饉。
於是明代貧窮和饑荒就反而比曆代前朝來的更為頻繁而酷烈;清代由於“治術”更加精進了一些,雖然鬧過川楚白蓮教等起義,好歹沒有被饑荒所掀翻,但這裏推薦一下張宏傑老師的那本名著——《饑餓的盛世》,即便康雍乾盛世之下,民眾也依然是饑饉的。
在這種現實麵前,你來回答我,貧困的根源,是生產力不足麽?是科技水平達不到麽?不是,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被他人有意涉及、而貧窮者自我習慣的生活方式。
我看過一個挺有意思的美國真人秀,叫《Undercover Billionaire》,中文譯名叫《富豪穀底求翻身》。
這個真人秀整了個特別出心裁的狠活——劇組把一個億萬富豪空降到一座陌生城市裏,就給他一部沒有任何聯係人的手機,一輛二手破車和100美元。
然後設立了一個“小目標”——看他能不能在隱姓埋名、且不能動員之前積累物質、人脈資源的前提下,在90天期限內,賺到100萬美元。
這個真人秀好像就是奔著驗證那個命題去的——不是說現在美國階層固化現象嚴重,底層民眾的美國夢沒辦法實現麽?那我們就看看讓如果讓富豪白手起家,能不能實現他的百萬夢想?
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結果令人吃驚——這位富豪雖然沒有完成三個月賺一百萬美元的“小目標”,但卻創辦了一個價值75萬美元的啤酒燒烤公司,生意做的相當之紅火,再多給他一個月的時間,估計目標就達到了。
光看故事的結局,你可能覺得這個劇相當“美式正能量”——原來今日美國白手起家也能幾個月賺幾十萬,看來美國夢依然存在麽!
可是當我細看了這個真人秀之後,卻覺得,這個劇恰恰如今階層壁壘的嚴苛和難以打破。
因為富裕和貧窮,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
看這個節目時,你能感受到,這個富翁,雖然沒有帶著他的財富或者人脈資源空降,但卻帶了一種更至關重要的東西——那是一種屬於富人的“生活方式”。
空降到那個陌生城市之後,他知道怎樣去觀察、捕捉到自己能做的機會,在抓住機會後他又知道怎樣和人交往、達成妥協和合作,在機會的權衡與挑選中,他又能“拎得清”,知道什麽機會能做,什麽機會不能做……
更重要的是,這個富翁從“空降”第一天起,就是鮮明的“致富”目標感、方向感的,並因之變得非常積極主動、活躍大膽。這與他那些真的身處美國社會底層、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獲得成功的鄰居們有著鮮明的不同,
他給你的感覺,就好比是一個某遊戲通關了無數遍的高級玩家,在對一個已經被他玩明白了的遊戲熟練地刷“N周目”——隻是這個富翁玩的這個遊戲,名叫人生。
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或者說生活認知的差距與壁壘,其實是比財富、人脈、技能的差距更要命的。因為財富可以轉贈,人脈可以介紹、技能可以學習,唯獨一個人的性格、視野、三觀、和他全套的生活方式。是不可以學習的。
一個成功者,他既往人生經驗、教育經驗往往是正向的,比如年輕的時候通過考學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小城市走向大城市,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更多機會,最終實現躍遷,並在更高的平台上站穩自己一席之地。
所以他們在投資、培養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會基於自身的人生經驗本能采取一種正向、積極的態度,會給自己選擇一個自由、誠信的環境,然後在其中複刻自己的成功。
可是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四處碰壁、遭遇了太多他人的管製、冷眼和壁壘,他的人生經驗很容易就負向的、消極的,這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競爭的時,他最容易想到的手段,也更多會是怎樣利用壁壘、管製、舉報等等方式,把別人拉平到與自己同一起跑線上。所以昨天的稿子談了半天,我最想批判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一種堅信自己隻能夠在傷害和祭獻他人中才能獲得好處的人生觀——這是一種loser氣質,有這種氣質的人,無論他出身什麽階層,估計這輩子都過不好。
由此想到了之前看過的一則新聞,某個網友拍了一段短視頻,抱怨自己一位鄰居大媽在小區門口囤了一堆別人快遞拆剩下的紙殼,收廢品的沒來之前,她會每天定點往紙殼上潑水,以保證這些紙殼能“壓秤”。
可是大媽這種習慣,讓整個小區樓下都常年彌漫著一股酸餿的氣味。搞的大家實在不厭其煩,但抱怨了幾次都沒用。
但比較意思的是,我看到這個吐槽下麵的一些留言。
有人直接編了個順口溜嘲笑之:“相愛相殺沒必要,掙錢還得走正道,你往紙殼潑涼水,他在秤上動手腳。”——收廢品和賣廢品的這一番“鬥智鬥勇”下來,除了濕紙殼的那股子餿味,其實雙方誰都沒賺到。
經典底層互害,低階版黑暗森林了屬於是——我不知這位大媽,是否也是《三體·黑暗森林》理論的崇拜者。
有趣的是,也許在大媽自己看來,她這樣幾年如一日的的往紙殼上潑水很“勤勞”,可問題是這種“勤勞”既不道德,就算得逞了其實也多掙不了幾個錢。大媽其實就深陷在了無法自拔一種生活方式當中,這種生活方式就叫貧困。
同樣的道理,西遊記裏陳家莊的老百姓,以及現實中那些堅信他們祭獻童男女是“理性選擇”的人,他們陷入到也是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依賴”當中——即便這片土地不風調雨順,我也必須隻能種田謀生,那我要種田謀生,就想求個風調雨順,那怎麽辦呢?閉著眼把自己的兒子女兒祭獻了吧,求個安生。
這樣的人永遠沒有機會走出他們既貧乏也不道德的那種生活狀態中,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自我馴化的閉環。
寫到這裏,莫名的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位同學,他人生的最大,或者說唯一的理想就是考公務員,學校裏就以這種做派要求自己,然後你可以想象他和我們的關係處的如何,畢業之後聽說他因為趕上考公熱,在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中屢試不第,老大不小了,還在家裏啃老。
你看我這同學,你能說他不勤奮麽?你能說他目標不明確麽?但他依然不免於困窘,把自己活成了個現代孔乙己。為什麽?
與富裕一樣,貧困其實不是一種財務狀態,而首先是一種生活、思維方式。
正如對一個社會來講,文明還是野蠻,也不是由發達還是欠發達決定的,恰恰相反,有文明、有道德、有法治,才能激發一個社會信任、協作與自由活力。
——————
文章的結尾,我還是想引用王小波先生在《關於貧困》一文中所講的另一個故事:
過去歐洲有個小島,島上是苦役犯服刑之處。犯人每天的工作是從島東麵挑起滿滿的一挑水,走過崎嶇的山道,到島西麵倒掉。這島的東麵是地中海,水從地中海裏汲來。西麵也是地中海,這擔水還要倒回地中海去。既然都是地中海,所以是通著的。我想,倒在西麵的水最終還要流回東麵去。無價值的吃苦和無代價的犧牲大體就是這樣的事。
有人會說,這種勞動並非毫無意義,可以陶冶犯人的情操、提升犯人的靈魂;而有些人會立刻表示讚成,這些人就是那些島上的犯人——我聽說這島上的看守手裏拿著鞭子,很會打人。根據我對人性的理解,就是離開了那座島嶼,也有人會保持這種觀點。假如不是這樣,島上的勞動就沒有收到效果。
王小波先生說,在這種情況下,人性就被逆轉了。
貧困是一種生活狀態,所以脫離貧困的方法其實也簡單——先恢複人性、常識與邏輯、再構築共同的底線、提升協作就可以了。與之相反,越窮越想著怎麽突破底線的互害,那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我為講清楚這個道理,又花了五千字寫這篇文章,希望願意懂的人能懂吧。
本文5000字,感謝讀完,近來寫的越來越隨意,願您喜歡這種文體。
作者: 海邊的西塞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