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室風雲錄(二):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後(14)

南澗采萍 (2025-10-07 13:16:39) 評論 (2)

亨八王後第三任:天子之母簡西摩(1)

上次講到,1536年5月19日,亨利八世在第二任王後安·波琳被斬首後的次日就宣布了與簡·西摩訂婚,5月30日,二人在倫敦國王宮邸懷特宮(Whitehall Palce)的王後殿舉行婚禮。值得注意的是,主持婚禮的神父並非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這位英國新教改革引路人,而是保守派改革領袖溫徹斯特主教嘉丁納(Stephen Gardiner, Bishop of Winchester), 這可以被理解成是亨利八世在釋放他不希望英國宗教改革走激進道路的信號。

當倫敦腥風血雨之時,英格蘭北方也正醞釀著一場大規模的抵製新教改革民間運動,到1536年夏天,整個王國似乎都在竊竊私語。一位神父,從北方坎布蘭的彭瑞斯小鎮(Penrith,Cumberland)一路步行南下200多英裏,到格洛斯特郡的泰斯克伯雷(Tewskesbury )後,走進一家酒館,買了一杯啤酒後坐下,麵對酒館裏無心的聽眾,說到:我們被壓製,被榨幹,但我們會反抗。

南方也同樣不平靜,埃塞克斯的一位神父和一名農夫一起去田裏掰玉米,神父對農夫說:你等著看吧,北方會有大動靜,他和他的同僚們會北上加入這個行動;農夫勸神父慎言,說一切自有天命;神父回答說:你不用記得我現在和你說的,隻需要記得,明年複活節之前,國王就不再統治。

1535年兩個解散小修道院的法案出台後,克倫威爾的人動作迅速,到1536年初春,大約250所小規模修道院修女院已經被解散。

中世紀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個村都會有一個小教堂,由村莊(villages)組成小教區(parishes),小教區再組成大教區(dioceses),每個大教區有一個大教堂(cathedral)和一個大主教(bishop),這個結構組成至今如此。我們雖然沒有十五/十六世紀確切的村莊數字,但根據1086年威廉大帝《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記錄,僅英格蘭就有大約13500個村鎮。

數百年來,這些村鎮小教堂已經成為鄉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士修女們不僅是鄉民們的牧者,還為鄉民提供最基礎的教育和醫療,他們同時也是鄉間最大的雇主,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一樣不是由鄉民提供;相對貴族和國王而言,鄉民們和修女修士才是真正的夥伴關係。

是以到1536年4月,關於修道院財產被剝奪,祭壇金銀器皿被搶掠,找不到其他修道院接收的修士修女被迫還俗等種種傳言一時鼎沸,包括教堂之間最短距離為五英裏,五英裏之內的教堂會被推倒;以及會對洗禮、婚禮、葬禮這三件每個人都會經曆的人生三大事的教堂儀式征稅等,甚至有言稱平民吃白麵包和烤鵝也必須先向國王交稅。

在南方,安·波琳的死被鄉民們看作是傳奇阿瑟王魔法師梅林的預言成真,而亨利八世這朵都鐸玫瑰也會被殺死在他的母腹中,母腹指的當然是羅馬教廷。

到了1536年夏天,各種鼎沸流言終於先在南方變成了行動。溫莎的一位神父公開呼籲反叛,被在原地處以絞刑。薩默塞特郡的湯頓鎮(Taunton),大約五六十人公開反叛,其中十二人被判死刑並送到不同地點處決以達殺雞儆猴的最大功效。所有修士或神父,從16歲到60歲,除了餐刀,身上不許攜帶其他武器。

林肯叛亂

第一場大規模反叛發生在林肯郡。克倫威爾的工作組帶著任務到達林肯,任務之一是根據1535法案解散年收入200英鎊以下的修道院,之二是征稅,之三是審查神職人員。克倫威爾的林肯郡特派代表、林肯教區司法官約翰·雷恩斯博士(Dr. John Raynes)9月30日在林肯郡的鮑林布魯克城堡(Bolingbroke Castle)對修士們解釋新稅收政策時,一名隨行人員警告參會修士們:回去好好查查你們的賬本,否則後果自負。

林肯郡位於英格蘭中部的東海岸,離倫敦大約160英裏,此舉在林肯教會和普通人眼裏,都是倫敦對地方的幹涉。第二天,10月1日,城堡六英裏外,勞斯鎮(Louth)的修士們在三個銀色十字架引領下最先走上街頭,他們的首領用洪亮的嗓音高喊:先生們,上前吧,讓我們跟隨十字架,神知道我們還有沒有下一次機會。大約一萬人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當晚,鎮民和附近的村民們在晚禱後自動留在教堂守夜。

這股力量很快在整個林肯郡播散開來。工作組還沒到,附近教堂的鍾聲就會響起,經常是周圍幾個村的教堂鍾聲此起彼伏。林肯教會的要求是:國王在他有生之年不再從平民手裏奪取更多錢財,停止壓迫修道院,將宰輔克倫威爾和“異教徒”主教交給他們行“正義懲罰”。還要求恢複之前被取消的教會節日,並撤銷對聖母和煉獄的“錯誤理解”。簡言之,林肯地方教會的反叛還隻限於對新教改革教義的不滿。

之後,他們開始尋求鄉紳們的支持,因為有了鄉紳和地方官員的加入,他們的訴求才更容易上達天聽。和任何運動一樣,不是所有參與運動的人都能始終保持冷靜。此時患病在鮑林布魯克城堡暫住的雷恩斯博士,被造反的人從病床上拖起來,拉到街上,一頓拳打腳踢後死於非命;而百姓施暴時,修士們在旁邊諸位,大喊:打死他!打死他!之後他們往郡府林肯方向前進,沿途不斷有人加入,最後大約兩萬人到達林肯。

林肯暴亂的消息傳到倫敦後,亨利八世派諾福克伯爵帶兵北上平叛,亨利八世此時不肯定民間對教改的不滿到了什麽程度,暴亂會不會蔓延到倫敦?難道真的是他自己誤判了教改的社會影響嗎?為安全起見,亨利將瑪麗和伊麗莎白兩個女兒送到懷特宮以防萬一,並加強了倫敦塔的防禦。此情此景應該讓亨利八世想到他小時候康沃爾礦工造反,自己和母後以及姐姐妹妹一起到懷特宮避難的情景。

造反的修士們把林肯大教堂當作指揮部,並要求他們隊伍中的地方紳士接管反叛領導。此時諾福克公爵帶領的皇家軍隊已到達並駐紮在林肯南邊大約50英裏處,而且多數地方紳士和自耕農對造反並無太大好感,隻是迫於形勢而不敢公開表達。處在兩難境地的地方紳士們最終選擇效忠國王,給亨利八世寫信要求赦免;然後走出大教堂告訴等候在外麵的平民們他們不打算繼續南下,而是原地待命等候國王的回複。

後麵的事情自然不用說了,造反的人有一半當天就悄悄離開林肯回到自己的村裏。亨利八世的信使到達林肯,向大家表達了國王的不快:爾等一個郡的無禮草民,居然也敢質問王子的決策!絕大多數人被赦免,少數幾個頭領被處絞刑,兩個修道院住持因“煽動群眾”被斬首,整個林肯叛亂延續了14天。

約克叛亂

接下來在林肯的隔壁郡約克東南部發生的叛亂在很大程度上是林肯叛亂的延續,不同之處是,約克的叛亂更有組織性。

約克郡與林肯郡一河之隔,解散修道院同樣在約克引起民間不滿,不少約克修士們與林肯同時小規模舉旗造反,很多人更是看到了亨伯河南岸林肯郡修士們點燃的烽火。


圖1:約克郡與林肯郡邊界亨伯河,上方藍色箭頭指向貝弗利鎮

約克的反叛由貝弗利鎮一個名叫羅伯特·阿斯克(Robert Aske)的鄉紳發起,從敲響貝弗利大修道院的鍾聲開始,阿斯克的反叛宣言要求所有人宣誓效忠上帝、國王、人民和教會。貴族和主教們不在他們的效忠之列,因為他們覺得正是主教和貴族們誤導國王放棄舊信仰,而國王、人民和教會才是英格蘭的基石。這個宣言明確強調,他們反對的不是國王,所以不算叛國。


圖2:貝弗利大修道院,因為不僅是修道院,同時也負有教區教堂功能,所以免遭解散
Beverley Minster – Beverley Minster

這就是英國宗教改革曆史上著名的“恩典巡禮”(The Pilgrimage of Grace),他們高舉的旗幡上繡的是耶穌十字架受難時的五道傷口(The Five Wounds of Christ)。

與林肯叛亂不同的是,約克叛亂不僅僅是對解散修道院的不滿,他們提出的條件除了停止解散修道院,歸還修道院財產之外,還包括了“恢複瑪麗的公主和王位繼承人身份”和“回歸舊信仰”。

整個行動的影響迅速在英格蘭北方鋪開,在諾森伯蘭郡,叛亂的發起人以“貧窮大隊長”(Captain Poverty)自稱;而坎布蘭郡的叛亂則由信仰、貧窮、憐憫、慈善(Faith, Poverty, Pity, Charity)這四個大隊長帶領。

到10月15日,阿斯克帶領的大約兩萬人從貝弗利出發後到達約克。在約克城門外叛軍宣布另一項宣言,稱“國王身邊的邪惡之人”是英格蘭走到“真信仰對立麵”的罪魁禍首,意圖“摧毀和掠奪整個王國”。

約克市長親自為阿斯克打開城門,但要求全部和他一起進城的人支付每人每頓飯兩便士的費用。

和林肯叛亂的另一點不同,約克叛亂不是由修士而是由鄉紳發起,是以在名義上得到了鄉紳和地產階層的支持,這些鄉紳覺得解散修道院和新教改革正在破壞他們熟悉的社會結構,而且還會在未來造成更大的破壞。阿斯克等叛亂發起人也認為他們是真心從國王或王國利益角度出發,不得已才這麽做。



圖3:求恩巡禮打出的旗幟,耶穌基督的五道傷口(雙手雙足和身體一側),字母ihs是拉丁語 Iesus Hominum Salvator 的縮寫,Jesus Savior of Men,人類救主耶穌。

阿斯克對自己行動的正義性如此確定和自信,進城後他隻帶了300人繼續前進,到約克以南約50英裏處的彭特弗萊克城堡(Pontefract Castle),向聚集在這裏的貴族們遞交一封信,要求他們投降,如若不然他的人就會進攻城堡。

亨利八世在約克的皇家主管達西勳爵(Lord Darcy),將阿斯克請入城堡會議廳,與在場的約克大主教和其他官員辯論叛亂的必要性,阿斯克的主要論點是“教會領袖失職“。兩天後達西向阿斯克交出城堡,他如此之快的不戰而降,讓亨利八世懷疑他內心同情和支持叛亂。

此時,英格蘭北部從約克一直往北到蘇格蘭邊境的諾森伯蘭郡,大多數城鎮已經落入叛亂者手裏,隻有四城鎮守住(Berwick, Newcastle, Skipton, Scarborough) 。

亨利八世和克倫威爾此時需要謹慎行事,他們不能冒再次陷入內戰的風險,因為一旦爆發內戰,戰火必定燒到倫敦。

亨利的信使很快到達彭特弗萊克城堡,向阿斯克轉達國王不願意看到內戰爆發的意願。信使向亨利報告說,阿斯克的行為舉止一副王子派頭,於是亨利命令舒茨伯雷伯爵帶兵平叛。伯爵的士兵到達約克南部的唐卡斯特(Doncaster),準備渡過唐河(River Don),阿斯克決定派人到唐河邊阻截,並要求沿途百姓拿起武器加入隊伍。

但其他叛軍領袖的立場卻沒有這麽堅定。一來他們擔心打不贏;二來一旦開戰就意味著內戰,即便是此戰打贏了,下一步怎麽辦?不繼續南下是死路一條;繼續南下,如何保證後續軍需供給,如何與訓練有素的王軍較量?

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王軍方麵也很謹慎,因為不知道叛亂者的民意支持到底有多大,一旦遭遇後果如何;而且王軍規模不大,並非堅不可摧。總之機會就在遊移不定的時候失去,阿斯克也不是什麽軍事帥才,最後叛軍同意和談。

阿斯克和另外三名叛軍代表到王軍營帳,向舒茨伯雷伯爵正式提出他們要王國回到舊信仰的要求,王軍方麵在場的還有安波琳的舅舅諾福克公爵。諾福克公爵本人和他帶領下的整個霍華德家族自始至終都是天主教徒,諾福克本人還是後麵瑪麗一世複辟的主要支持者。諾福克表示他理解叛亂者的初衷,並商定雙方各派出30人在唐河橋上舉行和談會議。

和談的結果是,叛軍偃旗息鼓各回各家,諾福克會親自將他們的所有訴求帶回倫敦交給亨利八時禦裁。阿斯克和叛軍此時仍相信隻要克倫威爾和克蘭默大主教被撤職,國王就會再次看到真信仰的光輝。

諾福克回到倫敦後,亨利八世對他自作主張與叛軍和談極為不滿,責備他沒有將叛軍鏟除,但還是對阿斯克的訴求書做了批複,大意就是,朕才是真正維護英格蘭信仰純潔性的那個人,爾等鄉間小民,應當記住自己的本分,不應該介入你們沒有資格介入的事情。

亨利下旨赦免駐紮在唐卡斯特的叛軍,但未赦免阿斯克和另外九名叛亂首領。亨利還派人給達西勳爵送信,讓他派人暗殺阿斯克,達西回複無法服從,因為這麽做違背他的良心。亨利八世接著命諾福克伯爵再次北上與叛軍談判,要求叛軍無條件投降。諾福克回答說,以目前北方的緊張局勢來看,這種結果不太可能。亨利八世對他二人的憤怒可想而知。

與阿斯克第二次會麵時,諾福克伯爵對阿斯克說: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國王的確是被克倫威爾、安波琳和克蘭默這些人迷惑,恩典巡禮讓國王看到了正確的途徑,隻要你們解散隊伍,國王會無條件赦免你們每個人。

諾福克當然是在撒謊,因為亨利八世並沒想過要赦免他們,但亨利的確授權諾福克,可以在談判中根據需要自己決定如何答複。對於阿斯克來說,這些承諾已經足夠,於是他騎馬回到城堡,告訴其他人,恩典巡禮目標已經達到,並脫下自己身上的反叛大旗,宣告自己不再是叛軍大隊長。

到12月底,求恩巡禮反叛大體結束。

但是,北方對教改的不滿仍然沒有平息,這樣的叛亂隨時可能在任何一個阿斯克這樣的人振臂高呼下一呼百應。無論亨利八世如何惱怒和痛恨對他的挑戰,他仍然需要小心處理事態,至少表麵上要做出他很關注民間需求的樣子。

亨利讓自己的親信給阿斯克去信,告訴他國王已經赦免了他,並且很想和他見麵,讓他有機會當著樞密院的麵陳述叛亂起因和過程。

阿斯克如何能抵抗這等殊榮,便如期來到倫敦晉見國王。一進大廳,亨利八世便起身擁抱阿斯克:歡迎,你可以當著我的樞密院說出你的想法,不管你要什麽,我都會答應。

受寵若驚的阿斯克重述了一遍北方的訴求,並要求在約克設立一個議會,以便地方自治。亨利八世當然不可能滿足他的這些要求,也沒打算停止解散修道院,更不可能因為民間反叛就放棄他國教領袖的地位而讓英格蘭重回羅馬教廷。

但北方的局勢決定了現在還不能處決阿斯克,因為北方的風波不僅沒有平息,而且還有人效仿馬丁路德在教堂大門上貼出告示,寫著:平民們,起來反擊,不要相信任何紳士貴族,我就是你們的隊長,跟隨我,隻承認上帝這一個權威。

約克的最後一波叛亂在1537年初由一個小貴族發起,雖然沒有求恩巡禮那麽大的規模,但在北方繼續削弱亨利八世的權威,並表示在約克有自己的議會之前決不收兵。亨利八世的反應是毫不留情的鎮壓,諾福克公爵帶領四千軍隊,將這最後一波叛亂者趕盡殺絕,從城鎮到鄉村,讓他們無路可逃。亨利的高壓政策最後湊效,此後北方不再有人敢輕舉妄動,1537年6月,達西勳爵被處死,7月阿斯克也在約克被處死。

北方反叛最後雖以失敗告終,但他們給出的信號卻十分明確。那就是,他們反對克倫威爾和克蘭默的新教改革,不願意看到鄉間的平靜生活被打亂,也不願意看到修道院被解散,但亨利八世最終還是以武力和權術控製了局麵,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修道院解散政策繼續,從1536到1540短短四年時間內,800所左右的修道院被解散,財產沒收,修士修女被迫還俗,而被解散的修道院無人管理,沒坍塌的牆也被附近居民拆了搬回家蓋房子,這也是英國如今到處都是修道院遺址,而且遺址附近的房屋建材都和遺址建材一樣的原因。


圖4:位於英格蘭坎布裏亞郡巴羅因佛內斯半島的修道院遺址,在它鼎盛時期不僅有一個哥特式教堂,還有醫院、主日學校旅店、馬廄、花園和草場,1537年被解散
 Furness Abbey | English Heritage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