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鄰居老太太乘車去哈裏遜溫泉小鎮,途經大溫哥華東100公裏處的奇利瓦科市。這座城市目前大約有10萬左右人口,以加拿大標準來看,不算是小城市,算是中等規模城市。
奇利瓦科市有一萬年的人類活動曆史。1782年歐洲移民抵達此處,彼時有原住民四萬多人。後來隨著歐洲淘金者湧入,原住民人口大幅度減少。
截止到2021年,歐洲白人後裔占總人口的80.3%,南亞裔占3.29%,東亞人占2.41%,原住民占7.89%。
難怪這裏感覺和大溫哥華不同,所到之處白人為主,尚未出現印山印海現象,但是也開始有苗頭了,比如公交車、車站等這類通勤頻繁的場地,印度臉頻現。
這裏房價遠遠低於大溫哥華地區,七八十萬加元仍可以買一座超大獨立屋。對於大溫地區的華人來說,這裏簡直就是遠離塵囂的陝甘寧邊區,鮮有人願意在這裏落腳。凡是華人不屑於居住、且人口以歐洲白人後裔為主的地方,基本都是環境較好但房價便宜的區域,所以那些不介意與白人做鄰居、喜歡清淨並耐得住寂寞的華人,移居此處不失為好主意。

別看這麽“偏遠”的小城,城市規劃和溫哥華一樣同步。加拿大最令人叫絕的就是:城鄉發展一致,中心城市和偏遠城鎮也幾乎無差別,一樣的生活水平,一樣的市政建設,而且物流、公交四通八達。不像是中國,那年我們幾個人開車從北京到廊坊,剛開出通州,感覺就到了萬惡的舊社會。還有一年開往豐台,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北京。還有一年開往昌平農家樂,居然還劈柴做飯,感覺到了山頂洞人住所。

走在街上,迎麵走來一人,居然一邊步行一邊看書。這得多麽書癡啊!

去了小城博物館,展覽當地居民的繪畫作品。水平相當不錯啊!我當時就想購買幾幅,但是工作人員說隻展覽不售賣。

博物館老圖片展示:1968年奇利瓦科社區從溫哥華請來華人主婦,前來教授中國烹飪技巧,因白人婦女普遍不會炒菜。這樣的多元文化給人感覺如此和諧、暖心!

小城雖小,但建築頗有歐洲風情,不像北京郊縣,隻會蓋鋪滿瓷磚、裝滿防盜窗的大瓦房。

隨便一座小木屋,都有格林童話色彩。

更別說還有複古的一條商業街,一個個小商鋪都別具一格,令人目不暇接。

街道一塵不染,是打卡照相的絕佳地點。

來到一家萬聖節主題的工藝品店,其實所有物品拚多多上均可購買。老板開實體店,簡直就是給拚多多做展示的。

和多倫多、溫哥華不同,這裏目前還沒有印山印海現象出現。

回家路上,公交車裏一乘客在看書。

進入大溫,轉天車,便開始了印山印海。鄰居老太太78歲,腿腳不利,特想找個座位坐下。明明有標識,頭一個座位是給老年人的,但是無一人讓座。老太太身邊這一印度男子明明抬頭望了望老太太,馬上回頭跟旁邊人說話了,壓根兒沒有讓座的意思。
更耐人尋味的是,不僅沒人讓座,上車時還先後數次有印度年輕男子跟老太太搶著上車。
這就是加拿大社會——想一想心裏一片淒涼。
筆者很後怕:有朝一日我也這麽老邁,屆時加拿大更是百倍的印山印海,豈不是更淪落為生物鏈的底端?
尚不見印山印海:探尋野人途經大溫哥華東的奇利瓦科
SUDreamers (2025-10-31 14:33:07) 評論 (0)昨天與鄰居老太太乘車去哈裏遜溫泉小鎮,途經大溫哥華東100公裏處的奇利瓦科市。這座城市目前大約有10萬左右人口,以加拿大標準來看,不算是小城市,算是中等規模城市。
奇利瓦科市有一萬年的人類活動曆史。1782年歐洲移民抵達此處,彼時有原住民四萬多人。後來隨著歐洲淘金者湧入,原住民人口大幅度減少。
截止到2021年,歐洲白人後裔占總人口的80.3%,南亞裔占3.29%,東亞人占2.41%,原住民占7.89%。
難怪這裏感覺和大溫哥華不同,所到之處白人為主,尚未出現印山印海現象,但是也開始有苗頭了,比如公交車、車站等這類通勤頻繁的場地,印度臉頻現。
這裏房價遠遠低於大溫哥華地區,七八十萬加元仍可以買一座超大獨立屋。對於大溫地區的華人來說,這裏簡直就是遠離塵囂的陝甘寧邊區,鮮有人願意在這裏落腳。凡是華人不屑於居住、且人口以歐洲白人後裔為主的地方,基本都是環境較好但房價便宜的區域,所以那些不介意與白人做鄰居、喜歡清淨並耐得住寂寞的華人,移居此處不失為好主意。

別看這麽“偏遠”的小城,城市規劃和溫哥華一樣同步。加拿大最令人叫絕的就是:城鄉發展一致,中心城市和偏遠城鎮也幾乎無差別,一樣的生活水平,一樣的市政建設,而且物流、公交四通八達。不像是中國,那年我們幾個人開車從北京到廊坊,剛開出通州,感覺就到了萬惡的舊社會。還有一年開往豐台,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北京。還有一年開往昌平農家樂,居然還劈柴做飯,感覺到了山頂洞人住所。

走在街上,迎麵走來一人,居然一邊步行一邊看書。這得多麽書癡啊!

去了小城博物館,展覽當地居民的繪畫作品。水平相當不錯啊!我當時就想購買幾幅,但是工作人員說隻展覽不售賣。

博物館老圖片展示:1968年奇利瓦科社區從溫哥華請來華人主婦,前來教授中國烹飪技巧,因白人婦女普遍不會炒菜。這樣的多元文化給人感覺如此和諧、暖心!

小城雖小,但建築頗有歐洲風情,不像北京郊縣,隻會蓋鋪滿瓷磚、裝滿防盜窗的大瓦房。

隨便一座小木屋,都有格林童話色彩。

更別說還有複古的一條商業街,一個個小商鋪都別具一格,令人目不暇接。

街道一塵不染,是打卡照相的絕佳地點。

來到一家萬聖節主題的工藝品店,其實所有物品拚多多上均可購買。老板開實體店,簡直就是給拚多多做展示的。

和多倫多、溫哥華不同,這裏目前還沒有印山印海現象出現。

回家路上,公交車裏一乘客在看書。

進入大溫,轉天車,便開始了印山印海。鄰居老太太78歲,腿腳不利,特想找個座位坐下。明明有標識,頭一個座位是給老年人的,但是無一人讓座。老太太身邊這一印度男子明明抬頭望了望老太太,馬上回頭跟旁邊人說話了,壓根兒沒有讓座的意思。
更耐人尋味的是,不僅沒人讓座,上車時還先後數次有印度年輕男子跟老太太搶著上車。
這就是加拿大社會——想一想心裏一片淒涼。
筆者很後怕:有朝一日我也這麽老邁,屆時加拿大更是百倍的印山印海,豈不是更淪落為生物鏈的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