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裏的遊子們, 想各種辦法,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可能,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的在父母老年時暫停工作、或請長假回國內和父母生活, 陪伴他們走好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我記得的有海風姐;一講的太太;最近網友徐徐道來是提前退休了,回中國去陪伴90歲的老母親。 更多的人是時常飛回去看望父母。 還有的把父母接過來。

不少人把國內的父母送到養老院。 前些天看到網友布魯司的博文。 他詳細寫到了送老人到養老院的心路曆程。 文中說, “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子女不孝,其實不然,但凡真正服侍過老人,都知道那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身體上不斷消耗,精神上也會逐漸透支,長期積累下來會讓人身心疲憊。”。
他提到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就是精神上的逐漸透支。 這是因為不論是否意識到,老人的未來是灰暗的終結。而這給予子女心理上的折磨甚至勝於體力上的壓力。
我在美國念研究生院的時候,開始修課時係裏給出每學期滿額18-19 個學分的學費,而專業課用不了那麽多,曾經選修過心理學的課。記得老師有一次講到人生的支撐時,問給你們一串葡萄, 你從好葡萄粒開始吃起, 還是從不太好的吃起。我當時脫口而出,從不太好的吃起。 因為我生活中就是這樣的。 也有同學說,從最好的吃起。
老師說,先從壞葡萄吃起的人是樂觀主義者,反之可能是悲觀主義者。他接著說,先吃一串葡萄中不太好的葡萄的人,知道之後每一顆葡萄都會比現在這顆好,未來是有希望的。 而悲觀的人,知道每下一顆葡萄都會比現在的差,未來是最壞的那顆葡萄。 我當時想, 這就是國人所說的“生活有盼頭”吧。生活在於希望!
老師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來比擬人對生活的態度。 吃葡萄下意識中也反映一定的人生觀。當然,老師隻是用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希望對人活著多麽重要。 我們照顧老人時,盡管不願意想,心裏是知道他們隻會越來越衰老,越來越多病痛的。
撫養孩子的過程也艱辛,需要付出。 但我們知道孩子會一天天長大,越來越可愛,越來越懂事省心。 未來的希望是明媚動人的; 這和贍養老人的心情完全不一樣。 養孩子是樂觀的未來,是生活的希望; 而贍養的父母注定會一天天老去, 終會有離別的一天。 心理上的感覺決然不同,消耗是十分巨大和沉重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麵臨選擇。 對於遠在異國的遊子而言,“贍養父母”這四個字,分量格外沉重。距離讓一切都變得艱難。 年輕的時候要工作,要養孩子,即使以後退休,想要回去陪伴老人,心理也要做好準備,要夠強大。 因為父母已經不是年富力強,年老的他們隻會越來越衰弱下去。而我們往往是無能為力。
我去年回家就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 雖然平時也通視頻,但疫情四年後再真正生活在一起,就發現一起散步他們走得慢了,爬樓梯怵頭了。以前每次回國,老媽都張羅著帶我逛街、去公園、走親戚,全家一起出去吃飯,現在他們的興趣不那麽濃烈了。 更喜歡在家裏享受溫馨平靜的生活,並且更“粘”著我了。 我和爸媽,在生活中的角色似乎開始轉變了。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贍養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常回家看看,陪他們聊聊天,才是孝心最質樸的表達。然而,當萬裏海洋橫亙在中間,這些看似尋常的舉動,卻成為奢望。父母和子女在大洋的兩邊,思念與愧疚日夜交織。
願我們都能在奔波與孝道之間找到平衡,讓父母在晚年,少一點孤單,多一些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