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我們有醫用高等數學,其實在大學時學過,但都忘記了,再學習時覺得還挺有意思的,特別是微積分,記得一個實用舉例是血藥濃度的計算,但高等數學還有哪些醫學上的實際用途,就再也沒有印象了。我覺得微積分很美,算數還可以這麽算,思維方式很別致,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做練習題就像做益智遊戲,是對大腦做按摩。前幾日網友唐宋韻介紹說,除了三大運動定律外,牛頓還發現了微積分,但同時還介紹說同時代的一個德國人也獨立地發現了微積分,也就是說,沒有牛頓,微積分也是會在同時代就被發現的。但牛頓的三大定律似乎沒有同時代比肩的,馬克思的哲學就是總結牛頓:“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甚至毛主席都能寫出“坐地日行八萬裏”這樣的牛頓詩。
緊隨高等數學的是醫學統計學,和我大學期間學過的衛生統計學相比內容都類似,相對來說比高等數學更實用,授課老師劉宗航教授課講得也非常棒,可我不爭氣,考試成績還不如我大學衛生統計學的考試成績。與統計學相關的還有一門課叫醫學科研方法,為我們上這門課的是薑潮副校長,後來調任遼寧省衛生廳長。總結起來醫學科研的三個基本原則是:隨機、對照、重複。記得我讀研期間的第一批動物實驗要把72隻雄性大鼠 (Rat)按體重隨機分成6個組,當時教研室有很多的陶罐,我把大叔體重相差不超過5克(買來的大鼠體重180-220克)的放在一個陶罐,再把陶罐編號,在隨機數字表隨意指定某一行開始,用隨機數字表的隨機數字對應瓦罐編號,將大鼠隨機分入各組。因為不熟練,我一個人從下午四點開始,晚上八點才結束。後來再這樣隨機分組了幾次,但動物數量較少,輕鬆了很多。來美國後,盡管我們用的都是小鼠(Mouse,體重隻有20克左右,占用空間少),但從來沒有這樣分組,因為條件不允許,動物室內擁擠不堪。
不像臨床實驗室檢測,都是標準化的,不管是在哪個實驗室檢測的,也不管是什麽時候檢測的,我們隻需要將結果與正常值比對就行了。我們科研不同,實驗檢測做不到標準化,設立正常對照組就是必需的,我們的實驗組結果要與對照組比較。有一次,因為動物數量不夠,我就免去了一個正常對照組,結果被導師仲來福教授一通訓斥。來美國後曾讀到兩篇論文,來自兩個實驗室,因為對照組的選擇不同,得出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重複的原則,我的理解是自己重複,而有的實驗室自己沒有做到很好地重複,倉促搶先發表,結果別人重複不出來,被指出後自己也重複不出來,結果發現有學術不端行為,實驗室被關停調查。
我們第一年還有計算機課,學習了一點點編程和數據庫,記得當時用DOS係統,漢字輸入係統WPS。上機時我的電腦屏幕曾經突然出現一個火炬圖像,就什麽操作也做不了,老師說是中了火炬病毒。當時老師介紹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介紹過清華大學朱令鉈中毒就是經過“信息高速公路”的幫助做出診斷。“知識爆炸”是幾年前就聽說過的概念,但通過“信息高速公路” 知識就更爆炸了,火光衝天,煙霧繚繞,眯了我的雙眼,讓我找不著北。所謂的知識良莠不齊,有些甚至是垃圾,那時我就對知識爆炸不感冒,甚至很反感。現在又加上了信息爆炸,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偽存真,鬧不好就上當受騙,或者賬戶信息被盜。
英語課是占用學時最多的課,包括精讀、泛讀、聽力、寫作。對我來說最難的是聽力,老師按下錄音機,還沒聽清說的啥,結束了。老師再倒帶,介紹說磁帶裏說的大致內容,再聽,能聽清楚幾個詞,反複聽好幾遍,還是有漏掉的詞。剛來美國時最害怕的就是接電話,也沒有老師來預先介紹電話裏要說啥,人家講完了我這還是一頭霧水。寫作文是另一個難點,當時也不是學以致用,而是用於應付考試。一篇要求不少於250字的作文,要是湊不足字數就會扣分,我每次考試寫作文都要編小故事用來舉例或者作為論據,一湊足字數,最起碼不至於因為字數不夠而扣分。當時有同學發牢騷,我們耗費這麽多精力學英語值得嗎?我們出國的機會太小了,如果出不去,練習這些英語有什麽用?其實,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學好英語和計算機就可以走遍天下。另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是我們的工作。大連的公交車上印有這句話:“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一切都給你安排好了還不學?
當年大連市動不動就因為地下工程而挖溝,剛把溝填上沒多久就又挖開了。市長薄熙來給人的感覺很能幹,善折騰,還愛幹淨,幾乎每次講話都把“很整潔很幹淨”掛嘴邊。大連真是日新月異,我以為全國隻有大連這麽能折騰,結果後來得知全國都一樣,社會主義基本建設做得都很好。我們研究生的政治課就是“社會主義基本建設”,由孫又珊老師給我們授課。聽說孫老師曾任大醫黨委書記。政治課一般比較枯燥,但孫老師的課大家很愛聽,從來沒有說教的口氣,平鋪直敘,擺事實講道理。我對孫老師的親切感還來自他的山西口音。“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就是最先從孫老師的課上聽到的,特別是用他的山西口音說出來,印象極其深刻,至今難忘。歲月如梭,不知孫老師是否仍健在。
孫老師還給我們安排了一次參觀實習。當時我們年級參觀的是大連造船新廠,當時與大名鼎鼎的大連造船廠不是一個單位,不知現在還是這樣分開的還是已經整合了。當時的造船新廠給我們的印象是大連效益最好的企業,這也可能是我們被安排到新廠參觀的理由吧。接待我們並帶領我們參觀的是一個中年的處長和一個年輕的科長。大體上是介紹一些當時中國造船業的現狀、與國外的差距、我們的優勢。記得其中的一條優勢就是我們的工人由吃苦耐勞的精神,因為造船是很辛苦的活兒,那些電焊工們經常工作在極其狹窄的空間,需要采取極不舒服的被迫體位進項焊接,發達國家象挪威這樣造船強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喜歡幹這又苦又累的工作了。以前造船都是首先建好外殼,然後在內部層層深入,直到完工,現在則是將輪船分解為前中後幾個部分分別建造,然後再連接成一整體,這樣就可以加快速度。
當時不知怎麽就談到了國防,這位處長介紹說,我們的海上國防實力還很弱,在南海小島上,菲律賓這樣的小國家都可以開著巡洋艦繞著小島,他們的船員還打著手勢向駐守戰士挑釁,然後就揚長而去,戰士們經常被氣得流下了眼淚。當時駐守南海沒有巡洋艦,軍艦追得太遠就回不來了。江澤民接見南海駐守部隊時,戰士們還問,“我們什麽時候才能有我們自己的航空母艦”。江澤民來參觀大連造船新廠時,大連造船新廠曾主動請纓建造航空母艦。可江澤民卻說,我們即使有航空母艦也養不起,維持一艘航空母艦的運營當時至少需要一個億。中國人民對航空母艦的期待可從趙本山的一個小品《拜年》裏體現出來:小舅子要他把承包到期的魚塘趕快騰出來,他要訓練航空母艦。
對我們這些醫學生來說,頭一次聽說中國可以建造航空母艦,感到很好奇,就讓這位處長仔細講講。原來航空母艦看著是個龐然大物,其實噸位並不大,造船新廠就可以建成。但是,複雜的電子通信係統國內還不行。嗨,這不還是建不成嗎?不過細想一想,能建造一個航空母艦的外殼,那也挺了不起的,真的,當時我們還真是有點自豪感,起碼為大連感到自豪,有時也為我們自己自豪:我們這不是也接觸到了國家最高機密了嗎?後來“遼寧艦”還真就從大連出發。我們在它甚至還沒有在孕育的時候就參與了討論,自豪是應該的,不是所有的醫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航空母艦的!
故國,讀研(二、 我們能造航空母艦)
沉湧科學路 (2025-09-27 19:28:09) 評論 (0)第一學期我們有醫用高等數學,其實在大學時學過,但都忘記了,再學習時覺得還挺有意思的,特別是微積分,記得一個實用舉例是血藥濃度的計算,但高等數學還有哪些醫學上的實際用途,就再也沒有印象了。我覺得微積分很美,算數還可以這麽算,思維方式很別致,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做練習題就像做益智遊戲,是對大腦做按摩。前幾日網友唐宋韻介紹說,除了三大運動定律外,牛頓還發現了微積分,但同時還介紹說同時代的一個德國人也獨立地發現了微積分,也就是說,沒有牛頓,微積分也是會在同時代就被發現的。但牛頓的三大定律似乎沒有同時代比肩的,馬克思的哲學就是總結牛頓:“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甚至毛主席都能寫出“坐地日行八萬裏”這樣的牛頓詩。
緊隨高等數學的是醫學統計學,和我大學期間學過的衛生統計學相比內容都類似,相對來說比高等數學更實用,授課老師劉宗航教授課講得也非常棒,可我不爭氣,考試成績還不如我大學衛生統計學的考試成績。與統計學相關的還有一門課叫醫學科研方法,為我們上這門課的是薑潮副校長,後來調任遼寧省衛生廳長。總結起來醫學科研的三個基本原則是:隨機、對照、重複。記得我讀研期間的第一批動物實驗要把72隻雄性大鼠 (Rat)按體重隨機分成6個組,當時教研室有很多的陶罐,我把大叔體重相差不超過5克(買來的大鼠體重180-220克)的放在一個陶罐,再把陶罐編號,在隨機數字表隨意指定某一行開始,用隨機數字表的隨機數字對應瓦罐編號,將大鼠隨機分入各組。因為不熟練,我一個人從下午四點開始,晚上八點才結束。後來再這樣隨機分組了幾次,但動物數量較少,輕鬆了很多。來美國後,盡管我們用的都是小鼠(Mouse,體重隻有20克左右,占用空間少),但從來沒有這樣分組,因為條件不允許,動物室內擁擠不堪。
不像臨床實驗室檢測,都是標準化的,不管是在哪個實驗室檢測的,也不管是什麽時候檢測的,我們隻需要將結果與正常值比對就行了。我們科研不同,實驗檢測做不到標準化,設立正常對照組就是必需的,我們的實驗組結果要與對照組比較。有一次,因為動物數量不夠,我就免去了一個正常對照組,結果被導師仲來福教授一通訓斥。來美國後曾讀到兩篇論文,來自兩個實驗室,因為對照組的選擇不同,得出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重複的原則,我的理解是自己重複,而有的實驗室自己沒有做到很好地重複,倉促搶先發表,結果別人重複不出來,被指出後自己也重複不出來,結果發現有學術不端行為,實驗室被關停調查。
我們第一年還有計算機課,學習了一點點編程和數據庫,記得當時用DOS係統,漢字輸入係統WPS。上機時我的電腦屏幕曾經突然出現一個火炬圖像,就什麽操作也做不了,老師說是中了火炬病毒。當時老師介紹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介紹過清華大學朱令鉈中毒就是經過“信息高速公路”的幫助做出診斷。“知識爆炸”是幾年前就聽說過的概念,但通過“信息高速公路” 知識就更爆炸了,火光衝天,煙霧繚繞,眯了我的雙眼,讓我找不著北。所謂的知識良莠不齊,有些甚至是垃圾,那時我就對知識爆炸不感冒,甚至很反感。現在又加上了信息爆炸,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偽存真,鬧不好就上當受騙,或者賬戶信息被盜。
英語課是占用學時最多的課,包括精讀、泛讀、聽力、寫作。對我來說最難的是聽力,老師按下錄音機,還沒聽清說的啥,結束了。老師再倒帶,介紹說磁帶裏說的大致內容,再聽,能聽清楚幾個詞,反複聽好幾遍,還是有漏掉的詞。剛來美國時最害怕的就是接電話,也沒有老師來預先介紹電話裏要說啥,人家講完了我這還是一頭霧水。寫作文是另一個難點,當時也不是學以致用,而是用於應付考試。一篇要求不少於250字的作文,要是湊不足字數就會扣分,我每次考試寫作文都要編小故事用來舉例或者作為論據,一湊足字數,最起碼不至於因為字數不夠而扣分。當時有同學發牢騷,我們耗費這麽多精力學英語值得嗎?我們出國的機會太小了,如果出不去,練習這些英語有什麽用?其實,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學好英語和計算機就可以走遍天下。另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是我們的工作。大連的公交車上印有這句話:“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一切都給你安排好了還不學?
當年大連市動不動就因為地下工程而挖溝,剛把溝填上沒多久就又挖開了。市長薄熙來給人的感覺很能幹,善折騰,還愛幹淨,幾乎每次講話都把“很整潔很幹淨”掛嘴邊。大連真是日新月異,我以為全國隻有大連這麽能折騰,結果後來得知全國都一樣,社會主義基本建設做得都很好。我們研究生的政治課就是“社會主義基本建設”,由孫又珊老師給我們授課。聽說孫老師曾任大醫黨委書記。政治課一般比較枯燥,但孫老師的課大家很愛聽,從來沒有說教的口氣,平鋪直敘,擺事實講道理。我對孫老師的親切感還來自他的山西口音。“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就是最先從孫老師的課上聽到的,特別是用他的山西口音說出來,印象極其深刻,至今難忘。歲月如梭,不知孫老師是否仍健在。
孫老師還給我們安排了一次參觀實習。當時我們年級參觀的是大連造船新廠,當時與大名鼎鼎的大連造船廠不是一個單位,不知現在還是這樣分開的還是已經整合了。當時的造船新廠給我們的印象是大連效益最好的企業,這也可能是我們被安排到新廠參觀的理由吧。接待我們並帶領我們參觀的是一個中年的處長和一個年輕的科長。大體上是介紹一些當時中國造船業的現狀、與國外的差距、我們的優勢。記得其中的一條優勢就是我們的工人由吃苦耐勞的精神,因為造船是很辛苦的活兒,那些電焊工們經常工作在極其狹窄的空間,需要采取極不舒服的被迫體位進項焊接,發達國家象挪威這樣造船強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喜歡幹這又苦又累的工作了。以前造船都是首先建好外殼,然後在內部層層深入,直到完工,現在則是將輪船分解為前中後幾個部分分別建造,然後再連接成一整體,這樣就可以加快速度。
當時不知怎麽就談到了國防,這位處長介紹說,我們的海上國防實力還很弱,在南海小島上,菲律賓這樣的小國家都可以開著巡洋艦繞著小島,他們的船員還打著手勢向駐守戰士挑釁,然後就揚長而去,戰士們經常被氣得流下了眼淚。當時駐守南海沒有巡洋艦,軍艦追得太遠就回不來了。江澤民接見南海駐守部隊時,戰士們還問,“我們什麽時候才能有我們自己的航空母艦”。江澤民來參觀大連造船新廠時,大連造船新廠曾主動請纓建造航空母艦。可江澤民卻說,我們即使有航空母艦也養不起,維持一艘航空母艦的運營當時至少需要一個億。中國人民對航空母艦的期待可從趙本山的一個小品《拜年》裏體現出來:小舅子要他把承包到期的魚塘趕快騰出來,他要訓練航空母艦。
對我們這些醫學生來說,頭一次聽說中國可以建造航空母艦,感到很好奇,就讓這位處長仔細講講。原來航空母艦看著是個龐然大物,其實噸位並不大,造船新廠就可以建成。但是,複雜的電子通信係統國內還不行。嗨,這不還是建不成嗎?不過細想一想,能建造一個航空母艦的外殼,那也挺了不起的,真的,當時我們還真是有點自豪感,起碼為大連感到自豪,有時也為我們自己自豪:我們這不是也接觸到了國家最高機密了嗎?後來“遼寧艦”還真就從大連出發。我們在它甚至還沒有在孕育的時候就參與了討論,自豪是應該的,不是所有的醫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航空母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