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治安的回潮:從川普的安全整頓到現金保釋製度的製度裂痕
鄒英美美德 (2025-08-11 20:23:38) 評論 (0)《文明係列·製度治安篇(第一章)》
聯邦治安的回潮:從川普的安全整頓到現金保釋製度的製度裂痕
一、川普的治安宣示與製度回潮
2025年8月,川普在白宮宣布,將在紐約、芝加哥與華盛頓DC展開為期七天的聯邦執法整頓行動。
核心目標直指“高人流量旅遊區”與治安熱點,動員國家公園警察、國會警察、FBI、DC警察、ATF等多部門,以高度可見的巡邏與執法形成即時威懾。
這類整頓並非孤立的臨時措施,而是一種政治信號——在現金保釋製度改革多年後,聯邦層麵正重新強調“可見度治安”,以回應公眾對暴力犯罪與治安混亂的焦慮。
二、現金保釋製度的製度張力
1. 製度原型
現金保釋的初衷,是讓被告繳納一定金額作為保證金,確保其在庭審前不會潛逃。表麵上是中立的製度工具,實質上卻帶有強烈的經濟門檻:有錢者可在數小時內獲釋,無力繳納者即便輕罪也可能被長期羈押。
2. 改革邏輯
近十年來,多州推動保釋改革,以減少司法係統對低收入群體的結構性歧視。
紐約自2020年起,大量輕罪與非暴力重罪無需現金保釋即可釋放;
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諾伊州則在2023年9月廢除現金保釋,改為風險評估與法官裁量;
華盛頓DC更早已長期使用無現金保釋的風險評估體係。
3. 製度副作用
當改革與現實治安壓力交織,風險被放大。警方在紐約與芝加哥抱怨“抓了又放”,部分暴力犯罪嫌疑人在短時間內重返街頭,引發公眾不滿。這種製度的溫和意圖在高犯罪率環境下,往往被輿論解讀為“寬縱”。
三、紐約、芝加哥、華盛頓DC的現實對比
1. 紐約
保釋改革在政治上獲得了進步派的支持,但地鐵襲擊、商鋪搶劫與無家可歸者暴力事件頻發,使治安問題成為市長與州長的政治壓力點。警力雖多,但公眾感知的安全感下降。
2. 芝加哥
取消現金保釋後,城市在幫派衝突與槍支暴力上承受巨大挑戰。雖然統計上有部分犯罪類型下降,但持槍傷亡事件仍高居全國前列,削弱了公眾對改革的信任。
3. 華盛頓DC
沒有傳統現金保釋製度,治安問題更多源於人口流動性大、政治活動頻繁以及槍支走私。聯邦與地方警力常年協同,但在公眾印象中,安全與混亂交替出現。
四、川普行動的製度意涵
1. 短期層麵
提升聯邦執法的可見度,集中在熱點區域巡邏,迅速回應治安事件,安撫公眾心理預期。
2. 中期層麵
可能推動對現金保釋製度的部分回退或收緊,特別是在暴力犯罪高發的州,通過輿論與政策結合,施加改革反向壓力。
3. 長期層麵
川普所釋放的信號,不僅是治安層麵的,還涉及製度正當性——執法體係的存在,不隻是保障個人權利,還要維持公共秩序與國家安全感。如果改革缺乏配套監督與社區幹預,高犯罪率環境下的“製度理想”很可能被現實吞沒。
五、製度餘響
現金保釋製度的爭論,本質是權利與安全的權衡。紐約、芝加哥、華盛頓DC的經驗表明,單向度的改革容易在政治輪替與安全焦慮中被逆轉。
川普的整頓行動或許隻是七天,但它所觸動的,是美國司法製度與公共安全理念之間的深層博弈——這是一次回潮,也是一次製度價值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