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正滑向前所未有的危險臨界點。極端高溫、暴雨、幹旱、海平麵上升頻繁刷新紀錄;極地冰蓋、永凍層、亞馬遜雨林等關鍵生態係統接近不可逆的 tipping point。一旦跨過這些臨界值,地球將進入失序的新常態,全人類都無法幸免。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本應采取最嚴厲的合作與行動。然而現實卻是:學界、政界和企業界仍然懼怕“綠色冷戰”,害怕製度對抗會破壞全球合作。可笑的是——沒有冷戰,蘇聯不會解體;沒有冷戰,自由世界不會安全。冷戰並不是壞事,真正壞的是對抗的拖延。
極權國家的虛假承諾與現實動力
極權體製下,環保從來隻是口號:-
逐利至上:GDP和外匯是政權合法性的唯一籌碼,高耗能、稀土、煤炭是他們的命根子。
-
缺乏監督:汙染與生態災難在國內可以“消音”,在國際舞台靠數據造假、承諾漂綠。
-
市場驅動:極權國家的汙染生產完全靠市場和利潤。沒有外部市場的需求,沒有利潤,他們就沒有資源和動力去繼續汙染環境。換句話說,如果國際市場不再購買汙染型產品,極權國家製造汙染的動力就會迅速消失。
戳穿外交辭令的虛偽
長期以來,中共等極權國家慣用外交辭令製造緊張感——一邊喊“冷戰思維”,一邊在國內幾十年不停地進行反美反西方宣傳。實話告訴你:他們能打早就打了,打不過才不敢打。-
美國或西方並不怕極權國家;他們怕的是被政治話術綁住手腳。
-
極權國家的“威脅”很多時候隻是虛晃一槍,用來掩蓋國內體製問題或迫使國際社會遷就自身利益。
鴕鳥心態的危險
“避免綠色冷戰,否則全球合作會破裂”,這正是鴕鳥式思維。-
汙染沒有國界:極權國家的排放通過空氣和洋流擴散全球。
-
競爭失衡:民主國家企業遵守環保法規成本高,卻被低人權、低環保的產品衝擊市場。
-
假合作比不合作更糟:幾十年的氣候承諾淪為空文,延誤了寶貴窗口期。
極權汙染與全球環保運動的雙標
極權國家的汙染不僅破壞全球環境,也直接威脅本國民眾的健康——中國稀土產業周邊的“癌症村”就是最直觀的例子。生產不是永動機,它依賴市場和利潤:工人要工資,設備要維護,原材料要采購,能源運輸都要成本。沒有外部市場的購買,極權國家製造汙染的動力就會迅速消失。然而,全球環保輿論中存在明顯的雙重標準。格蕾塔們可以對本國和民主國家的環保政策慷慨激昂,卻對更嚴重的汙染源——極權國家視若無睹。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2023年占全球約30%),其煤炭(發電占比60%)、稀土加工(全球70%)等高汙染產業是氣候危機的核心驅動。
這樣的態度掩蓋了汙染的真正來源,也延誤了對全球生態和人權的保護。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真心關心氣候和環境,就不能隻盯著“易於指責”的民主國家,而忽視掌握關鍵資源和產業鏈的極權體製。
這也進一步強調了綠色冷戰的必要性:對抗和製度性的壓力,是切斷極權汙染利益鏈、保護全球生態的關鍵杠杆。
綠色冷戰:不可避免
“綠色冷戰”不是選擇題,而是人類自救的必然。-
綠色壁壘必行:碳關稅、貿易限製是逼迫汙染產業退出市場的有效手段。
-
技術替代必須加速:減少對極權資源依賴,發展循環經濟與綠色能源鏈。
-
對抗是催化劑:沒有外部壓力,極權不會改變;正如沒有冷戰,蘇聯也不會崩解。
結語:冷戰是自救,拖延才是災難
氣候危機逼近人類臨界點。將冷戰視為禁忌,隻會讓極權國家繼續榨取地球最後的資源,而虛晃的外交辭令隻是分散注意力的煙霧彈。冷戰不是災難,拖延才是;市場才是製約極權汙染的關鍵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