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一本魔幻愛情小說《The Irresistible Urge to Fall for Your Enemy》我翻成《不可抗拒之歡喜冤家》。
書中的男主Osric是Fyren刺客教團的首席刺客,卻患了一種叫seith rot 的魔法衰竭症,後果是他的魔力乃至心智會遭受侵蝕,最終難逃教團毒手。而唯一能救他的人,卻是對立的Fairhrim治愈者教團中最頂尖的醫者,女主Aurienne。兩人在被迫合作中,上演了一出“情不自禁愛上敵手”的浪漫喜劇。小說Slow Burn(慢熱),從敵人到愛人,漸入佳境,讀來輕鬆活潑,機鋒十足,對話機智幽默,且充滿調情戲謔的場景,蠻有讀頭的。
我今天要寫的卻和故事內容無關,而是從書裏學到的一個新詞:Thin Place。因為是魔幻小說,類似《哈利波特》,裏麵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幻術魔功,場景變換也像孫悟空一下眨眼就能飛躍千裏。女主的教團受到脅迫,必須治好男主的病,才能自救。女主試圖用一種古法來醫治男主,而這個古法要求的治病地點必須是在每個月月圓之日的Thin Place。直譯是“薄處”,講不太通。
書中是這樣解釋"thin place"的:
“Thin places. Between places. Places where the stitches between our world and the Otherworld fray. Crossroads. Places at the edges of things. … And times at the edges, too. Dusk or dawn. Or moments between things – between the calm and the storm, between tidal shifts, between winter and spring. “
“薄處,一個介於兩界之間的地方,我們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接縫開始鬆散的地方。十字路口,邊緣的所在。。。還有邊緣的時刻,黃昏或黎明。或者事與事之間的片刻,在平靜與風暴之間,在潮汐更替之間,在冬與春之間。”
多麽詩意的描寫,“薄處”(Thin Place),那是天地,人界與神秘世界之間的邊界變得稀薄,容易穿透的地方或時刻。 在那裏,天地交會, 天人相接和交融。
我們來體會一下那情那景:
“The sun hovered at the edge of the horizon and was, for a moment, both under it and over it, and, for a moment, it was neither day nor night. The earth tilted. The sun found its vanishing point… Above them hung the full moon – ghastly, beautiful, uplit by the dead sun. A solitary raven made an arcing trajectory across the sky.
“太陽懸在天地交匯處,刹那之間,它既在地平線之下,又在之上;那一刻,不是白晝,也不是黑夜。大地微微傾斜,太陽朝著那個點遁去。高空之上一輪滿月,如幽靈般美麗,已然隕落的太陽餘光從下而上拱托著它。一隻孤獨的渡鴉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
“Osric, under Fairhrim’s palm, stood motionless in this place between sea and earth and winter and spring and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nd he hoped. A translucent cloud passed the moon; the landscape grew insubstantial and twinkled unsteadily between pearl and black. In the stillness, the pace of time felt altered. A minute passed like an hour. The horizon felt wider”
“在Fairhrim的掌下,Osric一動不動地佇立著 -- 在海與陸之間,在冬與春之間,在生與死之間,他盼望著。一縷半透明的雲飄過月亮。大地的景色變得虛幻,在珍珠色與漆黑之間忽明忽暗地閃爍。靜謐之中,時間的步伐仿佛被改變,一分鍾如同一個小時,地平線也似乎更加遼闊。”
寫得真過癮和透徹,我的心也和書中的景和人呼應起來。
那麽,此情此景此心境,我們是不是也曾經曆?或於登高望遠之地,或在遠足踏青,遠離喧囂鬧市之時?幾周前的一個周末,和朋友們一起去紐約Minnewaska State Park登山看湖。公園有兩個湖,一小一大,小的那一個就在公園入口處,近,人也多;另一個,要徒步幾個邁,翻過山頭,才看得見。當我們長途跋涉幾個小時,靜靜地湖水終於映入眼簾時,山水之間,隻有我們幾個人。天有點陰,湖水天色匯映成一片朦朧,我不由脫口而出:“Thin Place!”
在寫此文時,我也想到了耶穌的門徒彼得和記載在馬太福音17章耶穌變像(Transfiguration)的故事。那一天,耶穌帶著他喜愛的三個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山。在山頂,在他的門徒麵前,耶穌變了形象:他一襲白衣潔白發光,臉麵明亮如日頭。舊約中的先知摩西和以利亞一同顯現,與耶穌說話。彼得(在新約中,彼得一直是個豪爽魯莽講真話的漢子,被耶穌所喜愛,所以後來他成為教會的奠基人)在驚訝和恐懼中,又極想留住這神聖的時刻,就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話音未落,忽然有一朵雲彩遮蓋他們,雲中傳出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
這是神的國度突破時空的一瞬間,仿佛天堂的帷幕被掀開了,讓人得以窺見另一側的永恒。那一刻,在那座聖山上,天與地的界限仿佛消融了:門徒們看見了榮耀的基督在天上的形象,遇見了在天國裏的摩西和以利亞,還聽見了天父的聲音,那情那景,真是“thin place”了。彼得想在那裏搭棚,想必就是要留住那美好神聖的片刻,不願下山回到塵世之中吧。
說到塵世,那裏有沒有thin place呢?去年秋天,在紐約一年一度的Open House日(建築開放日),我走進了位於曼哈頓東29街的Church of the Transfiguration,中文翻成顯聖容堂,因為是在鬧市一隅,又稱街角小教堂(Little Church Around the Corner)。在曼哈頓的“鋼鐵森林”中,從喧囂的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中,推開厚重的木門,瞬間有一種“穿越感”,喧囂被擋在另一個世界, 時間的流動也慢了下來。外麵是分秒必爭的紐約時鍾,裏麵卻像進入了靜止的永恒。教堂高高的拱頂和彩色玻璃,像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橋梁和窗口。這裏是天與地的交匯處,是在人間高樓之間撕開的一道縫隙,有光透進來。我坐在長椅上,忽然覺得整個心靈都輕盈起來,所有雜念都被抽離。在那一刻,我仿佛明白彼得當年在變像山上想要搭帳篷留住瞬間永恒的心情。這裏就是塵世中的thin place了。
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我們每個基督徒的心裏也都有一個thin place呢?那是聖靈內住的地方,是我們和神相遇的私密空間。每當讀聖經入迷之時,便有一種無名的幸福感會溢滿胸口,那一刻,天空開了,所有世間困擾煩瑣,全都不重要了,我們被提到一個高處,與神相逢,天人合一;禱告時,我們像是在和最親近的阿爸天父訴說心事,分享苦樂,我們站在世界的邊緣,天父在那不可及的彼岸伸出手來,緊緊拉住我們,人神之間遙遠的鴻溝,因著神對我們的愛合攏了,祂的手成為我們在虛空中的支撐和通向天國永恒的道路。
最後附一張女兒男朋友在羅馬西斯廷教堂偷拍的米開朗基羅的著名天頂畫“創世”(Creation of Adam),左邊的亞當,手微微伸出,右邊的上帝,急切地向亞當伸出手去。兩隻手的指尖幾乎相觸,但那絲空隙卻無法逾越。。。今天,借著耶穌的十架救贖和神的愛(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我們的手和神的手握住了,在thin place。
A Thin Place --讀《不可抗拒之歡喜冤家》
娜佳85 (2025-08-21 14:17:04) 評論 (4)最近在讀一本魔幻愛情小說《The Irresistible Urge to Fall for Your Enemy》我翻成《不可抗拒之歡喜冤家》。
書中的男主Osric是Fyren刺客教團的首席刺客,卻患了一種叫seith rot 的魔法衰竭症,後果是他的魔力乃至心智會遭受侵蝕,最終難逃教團毒手。而唯一能救他的人,卻是對立的Fairhrim治愈者教團中最頂尖的醫者,女主Aurienne。兩人在被迫合作中,上演了一出“情不自禁愛上敵手”的浪漫喜劇。小說Slow Burn(慢熱),從敵人到愛人,漸入佳境,讀來輕鬆活潑,機鋒十足,對話機智幽默,且充滿調情戲謔的場景,蠻有讀頭的。
我今天要寫的卻和故事內容無關,而是從書裏學到的一個新詞:Thin Place。因為是魔幻小說,類似《哈利波特》,裏麵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幻術魔功,場景變換也像孫悟空一下眨眼就能飛躍千裏。女主的教團受到脅迫,必須治好男主的病,才能自救。女主試圖用一種古法來醫治男主,而這個古法要求的治病地點必須是在每個月月圓之日的Thin Place。直譯是“薄處”,講不太通。
書中是這樣解釋"thin place"的:
“Thin places. Between places. Places where the stitches between our world and the Otherworld fray. Crossroads. Places at the edges of things. … And times at the edges, too. Dusk or dawn. Or moments between things – between the calm and the storm, between tidal shifts, between winter and spring. “
“薄處,一個介於兩界之間的地方,我們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接縫開始鬆散的地方。十字路口,邊緣的所在。。。還有邊緣的時刻,黃昏或黎明。或者事與事之間的片刻,在平靜與風暴之間,在潮汐更替之間,在冬與春之間。”
多麽詩意的描寫,“薄處”(Thin Place),那是天地,人界與神秘世界之間的邊界變得稀薄,容易穿透的地方或時刻。 在那裏,天地交會, 天人相接和交融。
我們來體會一下那情那景:
“The sun hovered at the edge of the horizon and was, for a moment, both under it and over it, and, for a moment, it was neither day nor night. The earth tilted. The sun found its vanishing point… Above them hung the full moon – ghastly, beautiful, uplit by the dead sun. A solitary raven made an arcing trajectory across the sky.
“太陽懸在天地交匯處,刹那之間,它既在地平線之下,又在之上;那一刻,不是白晝,也不是黑夜。大地微微傾斜,太陽朝著那個點遁去。高空之上一輪滿月,如幽靈般美麗,已然隕落的太陽餘光從下而上拱托著它。一隻孤獨的渡鴉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
“Osric, under Fairhrim’s palm, stood motionless in this place between sea and earth and winter and spring and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nd he hoped. A translucent cloud passed the moon; the landscape grew insubstantial and twinkled unsteadily between pearl and black. In the stillness, the pace of time felt altered. A minute passed like an hour. The horizon felt wider”
“在Fairhrim的掌下,Osric一動不動地佇立著 -- 在海與陸之間,在冬與春之間,在生與死之間,他盼望著。一縷半透明的雲飄過月亮。大地的景色變得虛幻,在珍珠色與漆黑之間忽明忽暗地閃爍。靜謐之中,時間的步伐仿佛被改變,一分鍾如同一個小時,地平線也似乎更加遼闊。”
寫得真過癮和透徹,我的心也和書中的景和人呼應起來。
那麽,此情此景此心境,我們是不是也曾經曆?或於登高望遠之地,或在遠足踏青,遠離喧囂鬧市之時?幾周前的一個周末,和朋友們一起去紐約Minnewaska State Park登山看湖。公園有兩個湖,一小一大,小的那一個就在公園入口處,近,人也多;另一個,要徒步幾個邁,翻過山頭,才看得見。當我們長途跋涉幾個小時,靜靜地湖水終於映入眼簾時,山水之間,隻有我們幾個人。天有點陰,湖水天色匯映成一片朦朧,我不由脫口而出:“Thin Place!”
在寫此文時,我也想到了耶穌的門徒彼得和記載在馬太福音17章耶穌變像(Transfiguration)的故事。那一天,耶穌帶著他喜愛的三個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山。在山頂,在他的門徒麵前,耶穌變了形象:他一襲白衣潔白發光,臉麵明亮如日頭。舊約中的先知摩西和以利亞一同顯現,與耶穌說話。彼得(在新約中,彼得一直是個豪爽魯莽講真話的漢子,被耶穌所喜愛,所以後來他成為教會的奠基人)在驚訝和恐懼中,又極想留住這神聖的時刻,就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話音未落,忽然有一朵雲彩遮蓋他們,雲中傳出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
這是神的國度突破時空的一瞬間,仿佛天堂的帷幕被掀開了,讓人得以窺見另一側的永恒。那一刻,在那座聖山上,天與地的界限仿佛消融了:門徒們看見了榮耀的基督在天上的形象,遇見了在天國裏的摩西和以利亞,還聽見了天父的聲音,那情那景,真是“thin place”了。彼得想在那裏搭棚,想必就是要留住那美好神聖的片刻,不願下山回到塵世之中吧。
說到塵世,那裏有沒有thin place呢?去年秋天,在紐約一年一度的Open House日(建築開放日),我走進了位於曼哈頓東29街的Church of the Transfiguration,中文翻成顯聖容堂,因為是在鬧市一隅,又稱街角小教堂(Little Church Around the Corner)。在曼哈頓的“鋼鐵森林”中,從喧囂的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中,推開厚重的木門,瞬間有一種“穿越感”,喧囂被擋在另一個世界, 時間的流動也慢了下來。外麵是分秒必爭的紐約時鍾,裏麵卻像進入了靜止的永恒。教堂高高的拱頂和彩色玻璃,像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橋梁和窗口。這裏是天與地的交匯處,是在人間高樓之間撕開的一道縫隙,有光透進來。我坐在長椅上,忽然覺得整個心靈都輕盈起來,所有雜念都被抽離。在那一刻,我仿佛明白彼得當年在變像山上想要搭帳篷留住瞬間永恒的心情。這裏就是塵世中的thin place了。
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我們每個基督徒的心裏也都有一個thin place呢?那是聖靈內住的地方,是我們和神相遇的私密空間。每當讀聖經入迷之時,便有一種無名的幸福感會溢滿胸口,那一刻,天空開了,所有世間困擾煩瑣,全都不重要了,我們被提到一個高處,與神相逢,天人合一;禱告時,我們像是在和最親近的阿爸天父訴說心事,分享苦樂,我們站在世界的邊緣,天父在那不可及的彼岸伸出手來,緊緊拉住我們,人神之間遙遠的鴻溝,因著神對我們的愛合攏了,祂的手成為我們在虛空中的支撐和通向天國永恒的道路。
最後附一張女兒男朋友在羅馬西斯廷教堂偷拍的米開朗基羅的著名天頂畫“創世”(Creation of Adam),左邊的亞當,手微微伸出,右邊的上帝,急切地向亞當伸出手去。兩隻手的指尖幾乎相觸,但那絲空隙卻無法逾越。。。今天,借著耶穌的十架救贖和神的愛(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我們的手和神的手握住了,在thin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