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容閎的足跡

長島退休客 (2025-08-07 06:27:02) 評論 (1)

在中國赴美的近百萬留學生中,容閎(1828—1912)的名字鐫刻著獨特的坐標意義。作為中第一位赴美國的留學生,和第一位“海歸”,他以“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為畢生理想,被後人譽為“中國近代留學之父”。在中國近代史眾多曆史人物中,容閎是少有的無爭議的人物,被海峽兩岸的華人所敬仰。



容閎出生在廣東珠海地區,幼年家貧,但天資聰明,少時進入食宿免費的澳門教會學堂讀書,1847年(19歲)隨該校校長布朗赴美求學。 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1852年加入美籍,1854年畢業,為中國第一位留美畢業生。



1855年,容閎“海歸”,此後當過譯員,做過生意,但均不如意;轉而從政,會見過太平天國的洪仁玕和洪秀全,天國賜他四等爵,但因目睹太平天國之腐敗,堅辭不受。1863年成為曾國藩幕僚,被派赴美國選購機器,籌建江南製造總局,清廷授於其五品銜,成為洋務派官員之一。1898年他追隨康梁,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上海租界。1900年在上海參加唐才常主持之“中國議會”,被推為會長;因此遭清政府通緝,出逃後返回美國。 此後他支持孫中山的反清革命, 最終在有生之年看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孫中山曾邀請容閎歸國參政, 但此時的容閎已經久病無治,於1912年4月21日在美國去世。他曾著有《西學東漸記》 (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於1909年在美國出版。容閎在書中回顧六十多年經曆,尤其是講述自己如何從改良派轉變為革命者的思想曆程。該書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認的重要地位,是中國留學生的人生必讀書。



容閎對近代中國最重要的貢獻是促成清政府派遣幼童赴美留學,他從1868年起通過晚清重臣丁日昌和曾國藩多次向清廷條陳,多經周折,終於獲慈禧太後恩準,並任命容閎作為“付監督”主持選取派幼童赴美留學事項。1872年9月22日,容閎帶領第一批中國幼童30人到達康州首府哈特福德市(Hartford),這裏是容閎的家。容閎負責他們在美國期間的住宿和學習事項,這批幼童中就有後來的外交官唐紹儀,劉玉麟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 在容閎的努力下,此後的三年內共有120名幼童來美求學。 後因遭保守派攻擊,清廷在1881年取消留學計劃,在美留學生全部被撤回國,容閎為此懊惱不已。



2006年,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訪問美國,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他說道:“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閎的中國青年走進了耶魯大學校園,4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文學士學位,成為畢業於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此後,一批又一批中國青年來到耶魯大學求學。”  耶魯大學回贈胡主席的禮物就是一副容閎的畫像。 1998年,在容閎誕辰170周年之際,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涅狄克州宣布,將9月22日(當年第一批中國幼童在美入學之日期)訂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



2025年5月,我和一位老友(當年也是留美學生)特地從紐約駕車近兩小時到達耶魯大學,為的是瞻仰容閎的故跡,並向他致敬。容閎的雕像被安置在耶魯大學圖書館內, 這是由中國珠海市人民政府在 2004年贈送給該校的。這尊銅像是容閎青年時期的形象,臉頰消瘦,頭發披到脖頸,身著中國傳統的對襟長衫,腳穿布鞋,雙手插在兜裏,挺胸側臉正視前方。銅像的頭部是依照容閎在美國留學時期的照片而設計的,但衣著卻是依據他老年時期照片上的穿著。銅像選用的是偏綠色的青銅,賦予人物一種曆史的滄桑感。盡管我的穿著不甚正式,但為了留作紀念,還是和他合影,向他致敬。



1874年,47歲的容閎和23歲的瑪麗?凱羅克小姐(Mary Kellogg)墜入愛河,次年成婚。年齡的差距和生活習俗的不同並未影響容閎夫婦的感情, 夫婦舉案齊眉,恩愛異常。家居的時候,容閎仍然穿著傳統中國服裝,瑪麗也認真學習中文。夫婦兩人育有兩個兒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不幸的是這樣的生活僅維係了12年,1886年瑪麗不幸因病逝世。由於在中國的事業受挫,愛妻早亡,容閎的晚景甚為淒涼,在84歲高齡時逝世於哈特福德市。



通過查詢了解到,容閎的墓地就在康州的雪鬆崗陵園(Cedar Hill Cemetery), 於是擇日專程去拜謁。陵園離開紐約兩個多小時的車程, 陵區很大,我們按照在陵園入口處拿到的地圖指引,沿著蜿蜒盤旋的道路,很快就找到容閎陵墓所在的第10墓區。這個墓區也不小,至少有上百塊墓碑。容閎的墓區是家族墓區,墓地的主碑是容閎和他夫人的合葬墓,旁邊還有他們子女和孫子女的墓碑。



主碑前麵的草地上平躺著一塊一米見方的花岡岩石碑,這是蔣彥士先生在1972年為紀念容閎攜30名幼童赴美留學一百周年所敬獻:

先生字純甫,清才朗識,淹博多通,為我國學生留學美國之第一人。歸國後,力主遣幼童留學國外,當軸者納其言。一八七二年乃遴選學生三十人,由先生攜以赴美,遂開我國派遣留學生之先河。而中美文化交流,亦以此為嚆矢也。自先生初次攜學生赴美,至今適屆一百周年。尋聲考跡,想高躅於當年;振鐸揚芬,播景行於終古。維茲俊哲,實係人思。爰泐碑文,借申虔慕。一九七二年八月



該陵園屬於高檔墓園,與容閎墓同在10號區的還有美國著名影星凱瑟琳 赫本; 旁邊的11號墓區則安葬著 J?P摩根家族。 容閎墓地兩邊,一邊是最有錢人,一邊是最優雅的人; 他生前挑選的這塊墓地,可以說是風水寶地中的寶地了。

容閎19歲到美國,21歲加入美國國籍,晚年捐出了1萬2千冊藏書給耶魯大學東亞圖書館。 他選擇葬在美國,這可不是因為“無法葉落歸根”,而是與他的愛妻和子孫葬在一起。對容閎來說,中國是他的出生地,是“母國“,他當然愛;美國是他的法律意義上的祖國,又有他的家,他當然也愛。這兩個國家他都愛,這就是容閎的一生。



此時正是周日上午,陵墓園區隻有零星的幾位在掃墓, 周圍一片安詳。 我喜歡在參觀人文景點時安靜地坐一會,讓頭腦神遊一番。人文景點和自然景觀不同,後者隻是遊人眼睛裏看到的一切,而前者需要對該景點或人物的曆史有所了解,由此才能萌發聯想和感悟。 據統計自容閎之後,一百多年來已經有超過170萬名學生學者到美留學。36年前,我自己也作為留學美國的一員來到這裏,而後又和容閎一樣,“海歸”了幾十年。容閎是開創者,後麵的都是繼往開來者.。。。。。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