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亞裔主要來自六個國家:中國、印度、日本、菲律賓、韓國和越南。亞裔一直有“模範少數民族“之稱,他們的就業率最高,犯罪率最低,無家可歸者最少。在我以往的印象中,來自中國的移民(“華裔”)的受教育程度最高,又湧現了一大批精英人士,絕對是亞裔中的翹楚。但一直到查閱了有關印度裔的資料,我才了解在過去二三十年中,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目前的印度裔美國人總數為520萬左右,而華裔總人數為 540萬左右,這是亞裔中兩個最大的移民群體。又據2024年的統計,竟有67%的印度裔中擁有學士或者更高學位,印度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為14.6萬美元,這兩個統計數字不僅在全美所有族裔中名列首位,也已經超過了華裔美國人 (家庭收入中位數為 10萬美元,擁有學士學位以上者為62%)
和華裔相似,印度裔也有一長串的精英名單,上一任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 有50%的印度血統,是美國曆史上首位女性副總統;而尼基 海莉(Nimarata Nikki Randhawa Haley)曾任南卡羅萊納州州長和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在美國聯邦眾議員中有五人是印度裔 (華裔也有五位)。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美國大型高科技公司的高管名單中,印度裔遠勝華裔。目前微軟,穀歌,星巴克,摩托羅拉、IBM、Adobe和史坦普等企業的CEO都是印裔,由此可見印度裔在美國紮根的深度和廣度。


我在幾年前曾到印度旅遊了兩周,髒亂差的環境,街上無所事事的大批年輕人,列車頂上坐著和車門上吊著的乘客,汙穢不堪的恒河,給我留下的印象至今未退。昨天有朋友和我討論印度能否像中國一樣成為世界性大國;我的看法是,作為一個國家,印度至少在一代人的期間內趕不上中國,他們的基礎設施,產業鏈條,社會治理,城市管理等都需要有實質性的改變。 但印度有 14億人,他們中的一部分精英絕對優秀,他們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軟件技術和大批的工程師。全印度哪怕隻有 2%的人從事高科技行業,那也會接近三千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批人中哪怕隻有10%的人移民美國, 那就是三百萬名高科技人才,他們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又由於地緣政治關係,今後中國高科技人才移民美國的數量會減緩;在美國的印度裔和華裔此消彼長的趨勢似乎無法逆轉。
由於在紐約的族群種類太多,需要慶祝的節日自然也多,紐約市政府根據參與人數多少,安排不同的街道供他們慶祝遊行。像波多黎各等人數眾多的遊行,被安排在第五大道;類似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中等規模”的遊行,被安排在麥迪遜大街;人數較少的類似哥倫比亞等遊行,則被安排在布魯克林等非中心區域。 每次去拍攝慶祝遊行,眼中看到的滿街都是外國的國旗,似乎忘記了這裏是美國。 警察在遊行區域內設置警戒線,防止發生過激行為。 由不同種族在每個周末舉行的慶祝活動,成了紐約的日常景觀,當然也成為我這個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印度獨立日的慶祝遊行,參加者大都盛裝出席,他們要顯示的是民族存在感和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