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文章發表後,同濟醫院前院長和華中科大前常務副校長王偉收斂了些。首先補上了他的本科院校,即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大學)。他是在1982年畢業的,所以他還沒有寫成現在的名稱湖北民族大學醫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的前身在1978年還是恩施師範專科學校,1998年才與以前的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成綜合性大學。
王偉寫出本科院校是個進步,但是他還是耍了滑頭,因為他畢業的院校是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與湖北民族學院無關。那時候根本沒有湖北民族學院,應該寫原始學校名,就像我簡曆裏永遠隻寫同濟醫科大學。
王偉到底是本科還是專科醫學生?我的判斷應該是不合格的本科,我們應該將他當專科生看待。雖然恩施醫專號稱辦了77級與78級兩屆本科,但是王偉隻完成了四年而不是通常的中國五年的本科醫學教育,可以看他的官方網頁寫的:“1978.9-1982.6 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大學)”。如果他們是正規的本科,為什麽隻辦了兩屆就停辦了?猜測還是因為不合規。
文學城網友紅米2015和美國教授與清華校友:“學校改名之後,原來的畢業生應該用舊校名還是新校名?或者二者都寫上?現在王偉的簡曆裏列出的本科是“1978.9-1982.6 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大學)”,但是查這個學校的介紹,1982年時還叫恩施師範專科學校,既非本科,估計也沒有醫學。現在的湖北民族學院或民族大學醫學部介紹其前身是1958年創辦的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於1998年與湖北民族學院合並。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於“1977和1978年招收了兩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王院長可能就是1978年那批的”。
我的回複:“應該使用原校名,所以我簡曆裏是同濟醫科大學。謝謝你的用功,你肯定在清華是個好學生。清華校風好,同濟美國牛人是不讀材料就發宏論。五年前我的博文發表後導致同濟迅速更改王偉的網頁,這個知錯就改的行為還是值得肯定的。在他的舊網頁裏的博士兩年在重慶醫科大學獲得也存疑,碩士是在外校的第三軍醫大學取得的。我真不知道這種人怎麽能混成同濟院長的,我們當年在校時還是講究原始學曆的,可能是所謂德國的二年博士可以在同濟橫著走”。
王偉也將在重慶醫科大學的神經內科博士改成三年,他的舊簡曆隻寫了二年。在國際教育市場,我們是不允許重複讀兩個同專業的博士學位的,因為那是浪費世界上的資源。你是發瘋了需要讀兩個同專業的博士學位?應該學習雅美之途以同濟的一個原始學位走天下。但是王偉不一樣,他在40歲高齡還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海涅大學得到同領域神經內科的二年製博士學位。

講個王偉在廣州耍橫的故事,今天朋友親口告訴我的。王偉被邀請去做學術報告,人家按照說好的時間派女生在七點鍾去他的賓館接他去報告會場。但是王偉那天在清晨六點就醒了,自己無所事事,他不僅報怨還把七點來接他的女士訓斥了一頓。這讓接待方很沒有麵子,誓言再不會請他。更進一步是他的報告質量相當差勁,這種人現在居然在選院士。還好這家夥不是我的同濟校友,因為在他的眾多學位中無同濟學位,我們隻是希望他少傷害些同濟。
為什麽那麽多中國人可以在德國二年拿醫學博士?有些中國人甚至在德國一年就拿到德國的博士。
現在看來德國的醫學博士(Dr. med) 就是一個笑話,尤其對中國的醫學畢業生來說。我們說了太多哥大、UCL或哈佛的水碩,現在根據擁有的強有力的證據,讓我可以定性德國給中國人的是“水醫學博士”。
這真是世界之奇觀,曾經引領世界醫學的德國,現在也製備出大量的水醫學博士。中國的國家學曆與學位鑒定委員會一定要把好關,德國水醫學博士充其量也就是一個進修經曆。
德國對自己公民授予醫學博士(Dr. med) 可以理解,他們都是通過實在的課程獲得的,但是對於外國人則不是,因為德國人開懷,承認中國的醫學院學曆。中國學醫的人士進德國實驗室做些數據分析,寫出甚至不用發表的文章,德國人就授予他們醫學博士。然後他們直譯德國的學位(Dr. med),那便是醫學博士,這就是德國水博的來源。
可見先看我寫王偉的博文:“同濟有大量這樣的德國博士,二年的德國博士,為德國視學生在同濟的經曆補加的一個學位,有人甚至一年就拿到這種德國博士。證書上有些“醫生”或“博士”的字樣,其實完全是翻譯問題,也就是“Lost in translation”。我問過在美國的德國教授,他說那個學位就是一個笑話,德國正式的PhD都是很多年才能拿到的。既然如此,德國人在同濟或中國其他醫學院校經曆的基礎上給的那個Medical Doctor,不應該太在意,更不應該在簡曆上寫明為“第二個博士”,我們美國的博士至少5-7年才能辛苦拿到”
ChatGPT認為德國“Dr. med”是“一種學術修飾”,德國人相當呆板,他們不去裝飾房子,卻要修飾學術?還是美國好,首先承認世界各地的MD, 你可以做研究,但是如果要美國MD, 必須入學去學幾年的醫學院。我在WashU的博士後期間可以發表七篇第一作者的原始論文,但是休想WashU的黃金MD學位。
再看ChatGPT如何解釋德國的水醫學博士(Dr. med):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之所以有人覺得“中國人可以在德國兩年就拿醫學博士”,主要和德國的醫學博士(Dr. med.)製度與美國/中國的博士(PhD)製度不同有關。
1. 德國的醫學博士(Dr. med.) ≠ 美國/中國的 PhD。在德國,Dr. med. 是醫學學位的一部分,它更接近於一種“論文學位”,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科研博士。德國的醫學教育通常是6年製( Staatsexamen ),類似中國的本碩連讀或美國的 MD。醫學生在學習期間或完成學業後,可以寫一篇論文(Dissertation),通過答辯,就可以獲得 Dr. med. 稱號。這篇論文的要求通常沒有理學博士(Dr. rer. nat.,相當於 PhD)的科研深度,有時隻需 1–2 年。
2. 為什麽中國學生(或其他外國學生)能兩年完成?
中國學生很多在來德國前已經有臨床或科研經驗,可以較快進入課題研究。如果選擇的是實驗量較小或已有數據的課題,寫作和答辯過程可以在 2 年左右完成。德國很多醫學博士論文確實研究深度有限,更像是“mini-thesis”,所以周期短。
3. 與美國/中國的差別: 美國:要成為醫生,一般走 MD(4年)+ 住院醫師培訓,而做研究需要 PhD 或 MD/PhD。美國 PhD 至少 4–6 年。中國:醫學博士(醫學 PhD)一般要求係統科研訓練,周期 3–5 年。德國:Dr. med. 更像是醫學學習的“學術稱號補充”,而不是獨立科研培養過程,所以短得多。
4. 評價與爭議: 在德國本土,Dr. med. 並不被看作真正的科研博士,而是臨床醫生的一種學術修飾。如果中國學生想在學術界長期發展,通常會去攻讀 Dr. rer. nat.(自然科學博士) 或 PhD,這些才和國際標準接軌。
總結:中國學生之所以能在德國兩年拿到“醫學博士”,是因為 德國的 Dr. med. 本質上是醫學學位裏的論文稱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研博士,要求較低、周期較短”。

這個肖毅實名揭王偉的視頻以前看過,采用了秘密錄音,王偉在裏麵是滿嘴髒話。同濟美國校友:“我想起曾經在twitter上看到的有醫生實名揭發王偉的信息。轉發給你供參考。把我惡心壞了,這樣的人能做到同濟院長,現在還來評院士。網易新聞都報道過,所以完全不是空穴來風”。https://x.com/POMTQ/status/1770038756646514941?t=Ds0RYzFQUnWSzXOYFGrBiQ&s=05
同濟美國校友:“同濟網頁代表學術論文第一篇是lancet的通訊作者,是關於Covid疫苗臨床研究的,真是斜杠大叔,神經內科一夜之間變疫苗專家”。
我的回複:“是的,他還有什麽中醫的氣在神經內科的應用,這次張旭院士推薦他,真丟臉啊。[偷笑]”
同濟美國牛人:“你又跳進我挖的坑了?你這次打假將使王某終身與院士無緣,不擔心被錘?[Grin]”
我的回複:“我五年前寫原始文章時真害怕過,現在老了,無所謂了:https://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Print&blogId=61002&date=202010&postId=1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