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投資決策和商業決策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判斷體係?
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人是在商戰和投資市場的打拚中,形成了自己的草根方法。很多人是經過在學校和機構,經曆了整個完善的知識體係培訓。也有很多是兩者相結合。
不同的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也都有大量成功的案例。好的預測體係,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新的事物,我們都會經曆不理解,初步理解,深入理解,再進一步形成判斷決策。這次,我們向內觀察,看看我們人是如何建立起這樣的決策體係的。
菲利普-特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心理學和管理學教授,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狐狸與刺蝟》(Expert Political Judgment)。
他聚焦政治、社會和經濟領域專家預測的能力的研究,形象的區分出狐狸式和刺蝟式的思維模式,
- 刺蝟型思維:依賴單一理論或意識形態,傾向於線性解釋,預測準確性較低。
- 狐狸型思維:靈活整合多領域知識,適應不確定性,承認認知局限,預測表現更優。
我們需要培養開放、自省、多元的思維方式,避免被固定框架束縛。他發現,這些領域的專家並不特別擅長預測結果,而且當他們麵對自己無效預測的證據時,會表現出與我們其他人一樣的心理防禦機製。(之前有過詳細討論,點擊這裏)
這項研究,進一步推動了特特洛克後續的良好判斷項目,並且證明了通過訓練(如概率校準、團隊協作),普通人可以成為超級預測者。
培養判斷技能
為此,他發起了一門名為培養判斷技能的課程。其中最有用的,是這個矩陣表達了提高判斷力的路線圖。這個矩陣對投資判斷和商業判斷都非常有用。
培養判斷力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我們以開車為例:
首先是認知階段,在這一階段,沒開過車的小白隻是在嚐試理解這項活動。這像我們剛剛開始開車的情景。開車的每個操作細節都需要人們付出明確的思考和努力,包括啟動發動機、掛擋、轉向和刹車。這個階段,人們對這件事沒有完善的理解,稍微大意一點,很容易出錯。這和投資市場小白很容易交學費一樣。
其次是聯想階段,在這一階段,駕駛的性能明顯改善,出錯頻率降低。這個時候,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開車,也不再是馬路殺手。
最後一個階段是自主階段,在這一階段,技能變得流暢而習慣。隻有能夠熟練應對任何駕駛狀況(無論多麽極端)的駕駛者才算達到這一階段。在聯想階段,我們的技能學習一般會達到一個高點--當我們足夠熟練時就會停止。但是,隻有這個領域的精英才有能力進入第三階段。
-
在第一階段,人們對所要預測的事物的理解都會比較膚淺和隨意。
-
在第二階段,人們對主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缺乏足夠的細微差別--這是敏銳判斷力的關鍵因素。
-
但是進入第三階段,預測者不僅需要建立強大認知模式,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觀點,他們也必須克服頭腦中天生的懶惰。這需要訓練、努力和紀律。
在這些階段的培養過程中,應當貫穿良好的判斷力。這包括三個方麵:
首先是識別因果關係,也就是建立認知體係。
其次是參考類,即把有關事件的具體情況與適當的參考類結合起來,以評估適當的概率和結果的能力。
最後是整合新信息,它考慮的是一個人根據新信息更新觀點的有效性。
建立知識體係或者理論的核心,是對因果關係的解釋。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裏斯坦森以其顛覆性創新理論而聞名,他的構建理論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觀察,包括觀察手頭的現象,仔細測量和描述結果。這可以讓研究人員在標準上達成一致,從而使他們都在談論同一個問題,並使用共同的術語來描述它。
下一步是分類,研究人員將觀察到的現象分門別類,以便澄清現象之間的差異。在早期,這些類別主要基於屬性。
最後一步是定義,即描述類別與結果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通常用相關性來描述。
研究人員一旦有了理論,就會根據實際結果檢驗其預測。這樣就可以發現異常情況,並對理論進行重新塑造和完善,以適應異常情況。這一完善過程會帶來兩個重要的改進。在分類步驟中,類別的發展超越了屬性,反映了具體情況。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形成了信息相關性的解釋,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係,確定了認知中的因果關係。
有一個有意思的案例,讓我們把時間回轉,拉長,看看100年前載人飛機的發展案例。
載人飛行的曆史第一步,是研究能飛的動物。研究人員注意到,幾乎所有這些動物都有翅膀和羽毛(觀察和分類步驟)。此外,翅膀和羽毛與飛行之間的相關性很高(描述步驟),盡管並不完美。有些動物,如鴕鳥,有翅膀但不會飛,還有蝙蝠,沒有羽毛但會飛。
相同的,在開始階段,交學費不可避免。有抱負的飛行者造出了翅膀,插上羽毛,爬到高處,跳躍,拍打,起飛,然後墜毀。
失敗是建立決策體係中的異常現象,促使研究人員回到觀察-分類-定義的步驟。飛行不僅僅是翅膀和羽毛的問題。
丹尼爾-伯努利在1700年代對流體動力學的研究中提出了翼麵的概念。翼麵的形狀是通過在機翼上方產生相對於機翼下方空氣的較小氣壓來產生升力。這就是伯努利原理。
伯努利原理的實際應用,可以將一張紙剪成2英寸乘8英寸的長方形。將紙的一個短邊放在嘴下。由於重力的作用,紙會下垂。然後直接吹氣。你會看到紙張變直了。
萊特兄弟就是將對這個原理的理解與可實現推進、轉向和穩定的材料相結合。這樣,載人飛行最終成為了可能(關於萊特兄弟成功的坎坷曆史,可以參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讓我們避免固定思想框架束縛。舉幾個例子:
分解問題
我們需要將複雜問題拆解為可驗證的子問題,並且聚焦可觀測指標,動態調整問題樹。例如,如果我們要預測烏克蘭危機走向,應當拆解為具體、可驗證的子問題:
-
未來3個月內,俄羅斯向烏東部邊境增派超過1萬士兵的概率?
-
德國是否會在下一季度批準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
-
盧布匯率跌破100兌1美元前,俄央行是否會加息至15%以上?
概率校準
練習將主觀信心與客觀概率匹配,從直覺猜測進化到量化精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抗過度自信。例如,經濟和投資領域的專家經常會有90%的信心,但僅有60%準確的錯誤。而訓練預測者使用會工具強製量化不確定性。
外部視角訓練
強製參考曆史基準數據,避免個案偏差。
顯著的判斷力提升
特特洛克的良好判斷項目,與大多數領域的專家類似,大多數人都沒有到達決策的第三個階段。但是,這個訓練的過程依然讓參與訓練的人在判斷力上獲得極大提升。
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局(IARPA)在前些年發起精準預測項目(ACE),邀請多個團隊競爭。其中良好判斷項目是表現最優秀的團隊。良好判斷項目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預測準確率比專業情報分析師高30%,甚至超過基於算法的預測模型。
這其中,也不乏超級預測者的出現。排名前1%的預測者之一是一名無政治學背景的退休護士。經過這樣的培訓,她在對烏克蘭危機預測中,擊敗了多數國際關係專家。
希望成為更好的決策者,結構化的理性思維(如何思考)比在一個領域的知識量(知道什麽)更加重要。
這正是超級預測者的核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