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170萬烏軍陣亡名單”——荒謬至極的戰爭謠言
“170萬烏軍陣亡名單”——荒謬至極的戰爭謠言
近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所謂“黑客組織”消息,聲稱獲取了“烏克蘭170萬陣亡士兵名單”。消息甫出,立刻在某些中文媒體與社交平台引發轟動。有人驚呼“烏克蘭已全軍覆沒”,有人感歎“俄軍勢如破竹”。然而,隻要稍加冷靜推算,就會發現這一所謂“重磅爆料”,其含“謠”量幾乎百分之百。
令人遺憾的是,個別媒體不加甄別地轉述乃至渲染,客觀上成為虛假信息的擴音器。這不僅誤導公眾認知,更可能在輿論場上製造“認知陷阱”,服務於俄羅斯的信息戰策略。接下來,我們從人口學、軍事常識、曆史對比與信息戰邏輯等角度,逐一拆解這條“170萬烏軍陣亡名單”的荒誕性。
根據世界銀行與聯合國人口司的估算,截至2025年8月,烏克蘭總人口約為3,800萬至4,000萬。如果真如俄方所稱,有170萬士兵陣亡,那麽:170萬 / 4000萬 ≈ 4.25%,即烏克蘭總人口的4%以上已經“戰死沙場”。
在戰爭學裏,陣亡人數隻是傷亡總數的一部分。通常傷亡比約為 1:3~1:5即每1個陣亡對應3~5個受傷、失蹤或失能者)。按照這個比例,若陣亡170萬,意味著烏軍總傷亡高達510萬至850萬,相當於全國人口的12.75%到21.25%。請注意,這是人口總數的比例,不僅限於適齡男性。換言之,如果這個數字真實,烏克蘭的街頭巷尾將處處是殘疾退伍軍人或喪親家庭,社會秩序幾乎不可能維係。換句話說,這個數字完全違背人口學邏輯。
我們再從軍事角度審視:2021年,烏克蘭現役軍人約25萬至30萬,另有部分預備役與國防部隊。即便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大規模動員,總兵力也難以超過百萬級。如果陣亡真有170萬,就意味著烏軍至少經曆了數百萬的總動員,而且幾乎把所有適齡男性都送上戰場並戰死。要知道,烏克蘭的適齡男性人口(18~60歲)約為1000萬出頭。換句話說,俄方的說法意味著烏克蘭每6個成年男性裏,就有1個已經戰死。
在現代戰爭中,傷亡率一旦超過30%,部隊即失去作戰能力;超過50%,基本就是全軍覆滅。若烏軍真的損失170萬,早就崩潰瓦解,不可能還在前線維持防禦,更不可能在多個方向展開反攻。因此,從軍事邏輯上看,這個數字同樣站不住腳。
有人可能會說,戰爭本就殘酷,烏克蘭的損失或許真的異常巨大。我們不妨做一個曆史對比:
蘇德戰爭1941-1945):這是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蘇聯在4年間付出了約860萬軍人陣亡的代價,人口損失約占蘇聯總人口的4.4%。要知道,那是涉及數千萬軍人、持續四年的全麵戰爭。
越南戰爭1955-1975):10年間,越南方麵軍人陣亡約110萬,占當時人口的約2%。
相比之下,烏克蘭若真有170萬陣亡,僅三年戰爭,就超過蘇聯在二戰四年中的總損失比例?這顯然是匪夷所思。
那麽,俄方為何要製造這樣明顯的謠言?誇張的傷亡數字,旨在製造“戰鬥毫無希望”的心理暗示,動搖前線士兵與後方民眾的信心;迄今為止,俄羅斯從未公布過可信的官方傷亡數據。據西方情報部門估算,俄軍傷亡可能已超過40萬。在這種情況下,俄方拋出一個遠超常識的烏軍傷亡數字,正是“賊喊捉賊”的典型操作;通過發布荒謬數據,看國際社會、媒體與民眾的反應。如果有人輕信、轉發,那說明謠言有效,就可以繼續加大力度。
這種操作在信息戰中被稱為“數據炸彈”——用大數字製造震撼,讓人失去理性思考,從而在認知上被動接受“烏軍潰敗”的敘事。
令人擔憂的是,這一顯而易見的謠言,居然在某些中文媒體平台上被大肆報道,不乏聳動標題:“烏軍已損失170萬!”“黑客曝光真相!”普通讀者缺乏核實渠道,很容易被渲染性的數字嚇住,進而形成對國際局勢的錯誤認知。在俄方信息戰的棋盤上,這類報道無異於“免費幫忙”,成了謠言的擴音器。一旦事實被揭穿,這些媒體將失去受眾信任,長遠看是自毀信譽。媒體的職責應是核實與澄清,而不是盲目轉述。對待如此驚悚的數字,最起碼要做到交叉驗證,不能成為“搬運工”。
戰爭迷霧中,信息真假難辨。但有兩條基本原則不可丟:一條消息必須由不同來源、不同立場的機構佐證,才有一定可信度;人口比例、軍事常識、曆史對比,是最基本的檢驗工具。按照這兩條原則,所謂“170萬烏軍陣亡名單”,根本經不起推敲。
回顧這場虛假新聞風波,我們看到的不隻是一個荒謬數字,更是信息戰的典型案例:敵方拋出誇張數據,部分媒體盲目跟進,公眾認知被攪渾。
真正成熟的社會,不會被“170萬”這樣的數字嚇倒,而是會問:它來自哪裏?是否有獨立驗證?是否符合人口學和軍事常識?隻有保持這種理性,我們才能在戰爭迷霧中逼近真相。
所以,這一“170萬烏軍陣亡名單”的所謂新聞,不過是俄方信息戰的又一次拙劣表演。諷刺的是,個別中文媒體卻急著登台配合。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被謠言牽著走,而是用邏輯與數據把謊言戳破,讓真相在混沌中發光。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根據俄國法律,義務兵役製軍人不能在境外作戰,隻有職業軍人可以用於境外戰爭,因此俄國迄今也不說這是戰爭,並沒有對烏克蘭宣戰,而是所謂特殊軍事行動。
隻有這樣才能動用職業兵軍隊。
俄國總軍事力量在1.9百萬,空軍和海軍數量如今不多,因此有大致150萬地麵部隊,職業軍人部隊隻有20萬左右。
這其實是俄軍的第一輪攻擊失敗的主要原因,20萬軍隊對陣烏克蘭上百萬,而作為進攻的一方一般需要幾倍於對方的力量才有可能勝利。
後來俄軍的方式是通過逐漸征招預備役成為職業兵,和讓有意願的義務兵轉為職業兵的方式來保證烏克蘭戰爭的兵員,但預測也就是總共50萬人左右,還有100萬義務役地麵軍隊沒有使用。
但這也是北約不敢直接下場的主要原因,俄軍地麵部隊主力還沒有參戰。
目前根據烏克蘭政府自己公布的數字,烏軍有40萬人當了逃兵,導致前線兵源不足。比如紅軍城預期會有一場惡戰,巷戰,結果沒發生,如今認為主要原因是七萬守軍都當了逃兵。
烏克蘭政府原來懲罰太兵,要坐牢,但如今的政策是隻要願意歸隊就不追究刑事責任。
前線已經出現烏軍成建製投降的視頻,據說原因是當戰俘至少可以保命,因此出現一個營在長官帶領下投資,和俄軍兩個兵就俘虜十幾個烏軍的現象。
俄軍是采取輪戰模式,50萬人一般隻有十幾萬在第一線,一次大致兩周在前線,而烏軍出現九個月不得不蹲在戰壕裏的現象,導致雙方士氣不同。
烏軍的傷亡不算國際雇傭兵的傷亡數量,比如巴赫穆特戰役後期,亞速營的美軍營全體被俄軍殲滅。庫爾斯克戰役烏軍主要力量是國際雇傭軍,其中包括了三個美國雇傭軍公司的士兵,戰鬥力很強。最終被趕出庫爾斯克時烏軍有四萬多人被消滅。庫爾斯克戰役是去年發生的,不屬於那110萬的損失,而且大部分是國際雇傭軍。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陣亡不至於,但這是烏軍傷亡的數量是可信的,因為到2023年,美國情報界透露的數據是烏軍死亡46萬人,傷亡總數110萬。
俄軍死亡在五萬人左右。
已經可以從公開數據知道烏軍到2023年為止有10輪征兵,每一輪在10萬人以上,而烏軍軍隊加警察加亞速營那種準軍事部隊在戰前有至少50萬人以上,因此預測到2023年烏克蘭動員了大致兩百萬軍隊。
包括去年烏克蘭對烏東前線一次性投入了9萬成建製的女兵,導致的傷亡率是男兵的九倍。之後停止投入女兵到第一線,但今年又開始成建製投入女兵。
因此在2023年底美國情報機構(通過justices channel透露)對烏軍的傷亡統計是110萬人,其中46萬死亡。
關於俄軍的死亡是通過幾個數據,第一就是俄國反戰組織對墓地的統計,這是俄國在西方NGO操縱下的反政府組織,沒有理由降低俄軍死亡數字。第二是美國媒體根據報紙上公布的訃告,東正教的死亡都必須在報紙上刊登訃告,俄國人很少不是東正教。第三是根據戰場上雙方交換屍體的比率,是15:1,烏軍死亡高15倍。但考慮到一般都是俄軍控製戰場,因此烏軍屍體數量會相對高。
然後就是雙方火力對比,俄軍火力是烏軍的10-20倍,因此烏軍死亡數量成比例增加是必然的。
沒有人認為目前階段可以準確統計雙方的傷亡,但總是可以通過側麵訊息推算的。
再有就是兩個公開信息,一個是紐約時報對烏克蘭人口結構的統計,認為二三十歲一代人已經打光了。假如認為這個數據不可靠,那麽可靠的是烏克蘭政府今年的征兵年齡,下至14歲,上至60歲,這是公開的信息。
可見烏克蘭兵員竭盡。
烏克蘭有三千多萬人口,一半是男性,三分之一做了難民,因此留在烏克蘭的男性還有1千萬左右,包括大量的走不動的老人和不能走的小孩。
可以計算出烏克蘭能動員多少部隊。
男兵已經沒人了。今年初網絡上有一個迎接陣亡士兵屍體回家的烏克蘭政府拍攝的視頻,本意大概是給陣亡士兵榮譽。但可以看出幾百參加的人幾乎全部是婦女,隻有兩三個老年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