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經過三年的學習,我已不再像剛入學時那般慌亂,甚至可以說有幾分胸有成竹,也不懼怕高考。高考前的摸底考試,我記得語文命題作文的題目是“人生路上的漿果”。兩小時內完成一整張試卷和作文,頗具挑戰。我理解這道題的寓意在於考察我們對人生取舍的理解與思考,以及表達觀點的能力。時間有限,我隻能隨心所想、下筆如流。雖然具體內容已經記不清了,但教授語文的劉希賢老師在班上點名表揚了我的作文,稱其“豁達”。這個詞令我印象深刻,更成為一次重要的鼓勵。在我後來的歲月中,無論是求學路上,還是職業生涯中,常有大大小小的關口和抉擇,每一次都影響自己、同事甚至公司的未來。高考之後,無緣再見劉老師,但那句鼓勵深深影響了我,我也始終不敢辜負那份期許。樂觀的麵對人生路上的所有挑戰。
1995年7月7日、8日、9日是高考的三天,每門科目考試時間為兩個小時,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場。我們307宿舍的同學們照常作息,中午仍舊午休,直到考試開始前才睡醒、匆匆整理衣物奔赴教學樓。記得有一天我們睡的過了頭,眼看考試即將開始,馬輝老師站在樓梯口等著我們,半嗔半笑地說:“你們可真行,高考了也不見緊張一點。”
高考過程總體順利,題目難度適中,與平日的練習並無太大差異。考試結束後,老師會發放標準答案,同學們根據記憶自行估分。同時,學校發放了各大高校的招生簡章,列有學校名稱、專業、招生人數等信息。同學們依據自己估算的成績,填報心儀的院校和專業。然而,如果實際分數低於預期,或某一個特定誌願填報人數過多,就可能落空,無學可上。這是一場信息高度不對稱下的博弈。同學們彼此交流估分情況,盡量避免填報相同誌願,以降低落榜風險。
那一刻,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十字路口。任何不同的選擇,都可能決定未來幾十年的人生軌跡。大家都頗為嚴肅的對待。北京的高校最為著名,但我卻絲毫不感興趣。我成長於農村,來石家莊讀書已是一場人生的洗禮。北京——那個深不可測的首都,對於我而言如同一片汪洋大海。而我隻是一葉扁舟,尚未做好迎風破浪的準備。雖然我從未真正接觸過那片海洋,但光是想象便令我心生畏懼。
正當我為誌願填報苦惱之時,無意間在一本招生簡章上看到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的照片,那古典、壯美的建築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廈門在遙遠的南方,是一個經濟特區。廈門大學並不如北京的高校那樣得到同學們的追捧。隨後得知,廈門大學是一所國家重點院校。更令我感興趣的,是其中一個專業名稱:“旅遊管理”。我從未真正旅遊過,也不知道“旅遊管理”到底做些什麽,但這恰恰激起了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我報考了廈門大學,隨後高中生活結束,回到高家峪村。等待的日子是煎熬的。我找出小時候的毛筆字帖,每天在家裏練習毛筆字。
大概是8月初,我收到了廈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備注:徐老師是國家級特級教師,石家莊一中的優秀教師。)
寫於2025年8月,馬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