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和曆史博物館
柏林牆本以為隻是個花不了多少時間的打卡點。 但其實, 每根展示柱子, 每幀照片讀下來, 跟走了一個博物館一樣。 關於絕望中求生的人們想盡辦法從東德逃往西德的故事, 我第一次記憶深刻的感受到是在小說《永恒的邊緣》裏, 站在柏林牆的舊址,再次讀到那些真實的人物和故事:跳窗, 挖地道, 開卡車衝關卡, “朝陽群眾”誌願者, … 記憶裏小說的情節被喚醒,變得鮮活:未曾謀麵的父子,被分隔的情侶,跳窗摔成殘疾的青年…
站在這裏,那句“曆史是由人民書寫”——不再隻是一個口號,變得真實且具體。
同樣的故事, 在中國也有上演: 大逃港。 卻鮮有人記錄和懷念。 內地的百姓基本從未聽聞。
同樣的年份——1989,柏林牆倒塌了,而天安門事件卻被殘酷鎮壓了。
為什麽柏林牆沒有成為天安門,為什麽天安門沒有成為柏林牆?
1989年十一月九日, 東柏林市委書記在記者會上宣布即刻馬上放開旅行限製, 東德人可以自由出境(據說這是個意外,是對政策的誤讀,他在記者招待會現場,臨時收到了新政通知,然後照本宣科的閱讀了通知)。 看到新聞的柏林人, 半信半疑走上街頭, 不知道迎接他們的是機關槍坦克,還是久違的自由。
如果,是另一種情況,將會如何?曆史博物館的展覽: 未走的路, 提出了這個問題,給出了另一種曆史的可能: 是天安門事件在柏林的翻版?是北朝鮮?
這個展覽還向前追溯了14個曆史節點的可能發生的曆史,比如: 1945年美國原計劃在德國首次使用原子彈;1932年布呂寧繼續連任,納粹的崛起就不發生;1849年,如果布魯士國王接受立憲製的頭銜,更早實現民主,很多事情都不會發生… 也許在平行時空裏,無數個版本的曆史,在偶然事件和必然規律的聯合作用下運行著。
那些平行時空裏,8964會有不同的結局嗎? 1949 又有什麽樣的版本?戊戌變法如果成功了呢?…. 蒙古如果沒有打進來,南宋的資本主義的萌芽會帶來什麽的變革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中華大地是否會先於其他地區最先實現民主啟蒙…
展覽中有很多來自東西兩邊的非常有煽動性的漫畫,東德的風格,對我來說非常熟悉,和我們曾經的風格一樣,不識字也能看出他們想表達什麽,無非是兩大類:團結一致打擊被醜化的敵人,一起奔向美好未來;而西德德漫畫形式就要多樣一些。讓人不經感慨:從什麽時候開始起,漫畫徹底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曾經是多麽重要的表達方式呀。
曆史博物館的主館,因為維修,沒有開放,留下很大的遺憾,和下次再來的理由。
和朋友談到國內外AI的隔離,VPN的監管, 不經感慨,新的柏林牆,依然築起,而且更加無法翻越,我們又又又一次活在曆史裏。
8/2/2025 寫於Berlin-Brussels 列車上
柏林小記
邵豐慧 (2025-08-16 09:44:22) 評論 (0)柏林牆和曆史博物館
柏林牆本以為隻是個花不了多少時間的打卡點。 但其實, 每根展示柱子, 每幀照片讀下來, 跟走了一個博物館一樣。 關於絕望中求生的人們想盡辦法從東德逃往西德的故事, 我第一次記憶深刻的感受到是在小說《永恒的邊緣》裏, 站在柏林牆的舊址,再次讀到那些真實的人物和故事:跳窗, 挖地道, 開卡車衝關卡, “朝陽群眾”誌願者, … 記憶裏小說的情節被喚醒,變得鮮活:未曾謀麵的父子,被分隔的情侶,跳窗摔成殘疾的青年…
站在這裏,那句“曆史是由人民書寫”——不再隻是一個口號,變得真實且具體。
同樣的故事, 在中國也有上演: 大逃港。 卻鮮有人記錄和懷念。 內地的百姓基本從未聽聞。
同樣的年份——1989,柏林牆倒塌了,而天安門事件卻被殘酷鎮壓了。
為什麽柏林牆沒有成為天安門,為什麽天安門沒有成為柏林牆?
1989年十一月九日, 東柏林市委書記在記者會上宣布即刻馬上放開旅行限製, 東德人可以自由出境(據說這是個意外,是對政策的誤讀,他在記者招待會現場,臨時收到了新政通知,然後照本宣科的閱讀了通知)。 看到新聞的柏林人, 半信半疑走上街頭, 不知道迎接他們的是機關槍坦克,還是久違的自由。
如果,是另一種情況,將會如何?曆史博物館的展覽: 未走的路, 提出了這個問題,給出了另一種曆史的可能: 是天安門事件在柏林的翻版?是北朝鮮?
這個展覽還向前追溯了14個曆史節點的可能發生的曆史,比如: 1945年美國原計劃在德國首次使用原子彈;1932年布呂寧繼續連任,納粹的崛起就不發生;1849年,如果布魯士國王接受立憲製的頭銜,更早實現民主,很多事情都不會發生… 也許在平行時空裏,無數個版本的曆史,在偶然事件和必然規律的聯合作用下運行著。
那些平行時空裏,8964會有不同的結局嗎? 1949 又有什麽樣的版本?戊戌變法如果成功了呢?…. 蒙古如果沒有打進來,南宋的資本主義的萌芽會帶來什麽的變革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中華大地是否會先於其他地區最先實現民主啟蒙…
展覽中有很多來自東西兩邊的非常有煽動性的漫畫,東德的風格,對我來說非常熟悉,和我們曾經的風格一樣,不識字也能看出他們想表達什麽,無非是兩大類:團結一致打擊被醜化的敵人,一起奔向美好未來;而西德德漫畫形式就要多樣一些。讓人不經感慨:從什麽時候開始起,漫畫徹底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曾經是多麽重要的表達方式呀。
曆史博物館的主館,因為維修,沒有開放,留下很大的遺憾,和下次再來的理由。
和朋友談到國內外AI的隔離,VPN的監管, 不經感慨,新的柏林牆,依然築起,而且更加無法翻越,我們又又又一次活在曆史裏。
8/2/2025 寫於Berlin-Brussels 列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