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家美術館:尋找藝術的記憶

hangzzhang (2025-08-14 04:08:42) 評論 (2)

記得誰說過: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也就厭倦了生活。是的,倫敦是一個離開後會想念的地方,時間越久,愈加想念。那座城市,特別是那些美術館博物館,是那麽讓人想念。

對一個繁榮的先進社會而言,都會高度重視建立公共博物館,讓公眾擁有和接觸世界級藝術。西方現代社會的審美體係以教堂一博物館為基礎構成,特點是公共開放。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於1683年麵向大眾開放,被視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和第一家大學博物館。十九世紀倫敦一批新的博物館建成,包括國家美術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科學博物館、自然曆史博物館等。大英是人類文明的頂級百科全書,熱衷時尚設計的去V&A一定不會失望,國家美術館是歐洲名畫的收藏寶庫,想了解英國的繪畫藝術則是Tate Britain,而二十世紀以後現代及前衛藝術,盡在如煙囪一般的Tate Modern。愛上博物館,愛上倫敦,一如既往,無需理由。

十九世紀英國盡管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英國繪畫始終與歐洲脫節,也沒有像其他歐洲國家那樣的公共藝術博物館,這種情況讓大英帝國略顯尷尬。歐洲國家的大型公共博物館如盧浮宮、普拉多、荷蘭國立博物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德累斯頓曆代大師畫廊等,一般都是將皇家的藝術收藏品國有化形成,而英國國家美術館並非以皇家藏品為基礎,可以說是由國家出資創立的公共美術館。首先由英國政府購買一位英國銀行家亦是藝術品收藏家安格斯坦(Angerstein)的38幅私藏開始,這第一批繪畫成為國家美術館建立之初的核心。隨後其他收藏家紛紛效仿,將自己的收藏或賣或慷慨捐贈進行補充。通過收購、捐贈、遺贈,收藏量倍增。200年曆史,美術館如今擁有藏品超過2600件,發展成一個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國家級美術館。

十四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紀的荷蘭,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是人類藝術蓬勃發展的偉大時期,是大師輩出的時代,創造了無數經典。喬托、貝利尼、波提切尼、文藝複興三傑、卡拉瓦喬、委羅內塞、提香、丁托列托、魯本斯、倫勃朗、勃魯蓋爾等等,是他們拯救了人類文明,在他們與歐洲人的共同努力下,衝破禁錮,使歐洲從黑暗愚昧的中世紀走向了關懷尊重、以人為本的普世價值觀。偉大的藝術不能隻屬於個體,至少在精神上不能,創建國家美術館的宗旨,就是與所有人分享藝術,用繪畫將人們齊聚,為那些沒有能力私人收藏藝術品的人,以及所有社會階層都能享受和學習藝術。

以繪畫為主的國家美術館隻有兩層,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有東西南北四翼,提香、拉斐爾、委羅內塞、魯本斯等古典大師的作品組成了美術館的創始展品。兩千件藏品按年代展出,自文藝複興以來直至二十世紀初,跨越歐洲藝術七百年,作品包括中世紀末期、文藝複興、威尼斯畫派、弗蘭德斯畫派、法國印象派和英國本土繪畫,以這樣的布展來反映和塑造西方藝術的經典和發展脈絡。波提切尼的維納斯,提香的酒神,維米爾的音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本橋,霍貝瑪的林蔭道,德國的霍爾拜因,從荷蘭遠道而來的Arnolfini夫婦.......總算都看見了,不愧是名副其實的名畫寶庫,質量與盧浮宮的水平相當,足以與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相媲美。

美術館收藏了大量意大利畫家的作品,但是文藝複興的繪畫精華大多數都在意大利本土,像宗教壁畫一類主要集中在梵蒂岡和大教堂。因為中世紀羅馬教皇是歐洲最大的財主,當時許多一流的藝術家都受顧於羅馬教廷,比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卡拉瓦喬等,加上重建永恒之城的共同願望,羅馬有足夠的財力委托購買大量高水平藝術品,正是這些大量的訂單促使藝術家們持續不斷地創作,為此後的文藝複興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拉斐爾作品《Portrait of Pope Julius II》——古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讚助人,得益於他的慷慨委托,為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甚至多位藝術家提供機遇。比起其他畫家,教皇更厚愛拉斐爾,委托他為梵蒂岡創作壁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完美的反應了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價值觀。教皇去世後,教皇的肖像畫在羅馬人??民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展出,影響巨大,並成為此後教會肖像畫的典範。

拉斐爾從家鄉來到藝術中心佛羅倫薩,學習研究達芬奇的構圖,同時受到米開朗基羅人物雕塑的影響,發展出極具個人特色的風格。號稱聖母畫家的拉斐爾創作了近四十幅聖母作品,有許多被奉為典範,他描繪的聖母都秀美典雅,散發著人性之光,總是身著紅袍外披藍鬥蓬,手總是輕柔地環繞著孩子,充滿慈愛,守護著他免遭將至之災。

拉斐爾作品《The Madonna of the Pinks》與達芬奇的《貝諾瓦聖母》(Benois Madonna)十分相像,三角形構圖,冷峻的色彩、巧妙的光線、人物表情及衣飾,無不體現出達芬奇的風格,與達芬奇一樣,拉斐爾這幅聖母沒有用傳統的紅藍顏色而是以古典和諧的棕色係展現聖母溫和柔美的形象,畫麵場景充盈著濃濃的母愛,溫馨感人。

拉斐爾總是以溫柔理想的畫麵,撫慰人們敏感脆弱的心靈。《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中即將被處死的公主扭動的姿勢展現了拉斐爾蜿蜒優雅的筆觸,優美的曲線令人聯想起維納斯雕像(類似於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畫麵背景一派田園風光,刻畫出一種雕塑般的神聖,讓作品有一種永恒意味。拉斐爾的作品帶有古典主義的唯美,他一直主導著歐洲繪畫的學院派傳統,後來英國還產生了前拉斐爾派的藝術流派,主要是反對矯飾風格主義,主張回歸文藝複興以人為本,注重細節色彩的藝術風格。

拉斐爾少年成名,才氣最盛,可惜英年早逝。

意大利文藝複興大師波提切尼(Botticelli)的繪畫生涯從創作佛羅倫薩的教堂壁畫開始,以優美的聖母聖子和祭壇畫聞名,特別是他的《三博士來朝》與眾不同(收藏在Uffizi),藝術史學家瓦薩裏(Vasari)認為是波提切尼的巔峰之作。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不僅有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也留下了波提切尼的壁畫。波堤切尼也許無法與文藝複興三傑相比,但他在巔峰時期為美第奇家族創作的神話題材作品《春》、《維納斯的誕生》和《Venus and Mars》,堪稱他一生中最傑出的創作,柔和婉轉的線條和明亮的色彩極富韻味和美感,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喜歡。後來的藝術家紛紛效仿,於是各種各樣的維納斯誕生了,知名的應屬收藏於盧浮宮的法國學院派畫家卡巴內爾的《維納斯的誕生》,同樣唯美典雅。

波提切尼的《Venus and Mars》是美術館的經典收藏,色彩繽紛,妙趣橫生,觀者如潮不輸Uffizi的《春》和《維納斯誕生》。佛羅倫薩的統治家族美第奇是波提切尼也是米開朗基羅等畫家的最主要讚助人,熱衷古典藝術的洛倫佐,特別推崇古希臘和羅馬文化,被稱為文藝複興教父,波提切尼為其家族創作了許多古希臘神話作品。

波提切尼作品《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體現了早期文藝複興佛羅倫薩繪畫的無盡細節。以波提切尼為代表的佛羅倫薩畫派重視線條和結構,在敘事故事的同時將三個場景在畫中統一。                                                    

波堤切尼的肖像作品《Portrait of a Young Man》。除了宗教畫和美第奇家族的委托,波提切利還創作了很多肖像畫。

文藝複興時期,以耶穌降臨、天使報喜、三博士來朝、最後的晚餐、聖殤等聖經故事為題材的作品多得數不清,多數人對這類作品皆可明白不感困惑,主要是這些創作多由出錢定件者(如教會宮廷或富人)提出委托要求、風格尺幅,藝術家在此範圍內發揮技巧來達到定件要求,即以自己的技法來表現別人的思想而不能自由表達自我情緒,其表現手法以具像為主,頗似教科書或連環畫,觀者的喜好取決於藝術家的技法。達芬奇常常喜歡畫他所見,因此遭遇過幾次退貨而拒付工錢,所以達芬奇有許多未完成作品。

波提切尼和達芬奇在佛羅倫薩師從同一位老師韋羅基奧,後來達芬奇受米蘭公爵斯福紮的邀請前往米蘭,成為公爵的宮廷畫師和工程師。達芬奇在米蘭的十八年是其創作的高峰時期,最大的成功就是《最後的晚餐》。《The Virgin of the Rocks》亦是達芬奇在米蘭時的委托訂單,為教堂的一間禮拜堂創作的祭壇畫,先後兩個版本,遭到拒付酬勞的未完成版收藏於盧浮宮,後來重畫的則來到英國國家美術館。兩個版本幾乎完全相同,仔細看也有不同之處。

總覺得達芬奇的人物都有一種蒙娜麗莎般的迷離神態,當然達芬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不僅僅隻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

看到了米開朗基羅的一幅小版畫,畫中人物形象就像他的雕塑一樣有型。集畫家、雕塑家、建築師於一身的米開朗基羅是公認的天才藝術家,已無需贅述。

如果肖像藝術從未出現,歐洲的文化風貌會是怎樣?出於某些原因,歐洲人產生了描繪人物麵龐的願望和需求。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為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創作的肖像畫,雕刻般的半身像栩栩如生,總督的禮服帽子畫得十分精細,在清澈的背景中閃耀著金屬的光澤。貝利尼是文藝複興時期威尼斯畫派之父和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他的父親和姐夫都是畫家,尤其是他姐夫曼特尼亞(Mantegna)是意大利北部帕多瓦畫派的傑出代表,貝利尼早年受他影響很大。貝利尼一生都在威尼斯生活,創作了許多宗教祭壇畫,他開創的自然光描繪使其作品畫麵有著明朗寧靜的氛圍和人文情懷。

《Madonna of the Meadow》——貝利尼以溫柔優雅的聖母像和祭壇畫聞名,他在宗教畫中融入世俗情感,在人物背景中描繪美麗風景來增強畫麵意境,讓人感覺並非純粹描繪聖母聖子,而是以聖母為主的優美風景繪畫。畫中靜止的聖母與周圍的風景形成鮮明對比,清澈的光線,雲朵形態各異,有的稀疏飄渺,有的蓬鬆飽滿,陰影交織,畫麵正中的聖母以最昂貴的金青色突出形象。

《The Agony in the Garden》是貝利尼模仿姐夫曼特尼亞的同名繪畫,是威尼斯繪畫裏第一幅宗教題材的風景畫,風景背景為畫麵增添了真實的氣氛,貝利尼對光線對風景變化的影響非常敏感。當蛋彩向油畫轉變時,貝利尼豐潤的色彩運用賦予畫麵柔和的質地與溫暖的色調。

與上麵貝利尼的相比,曼特尼亞的這幅作品因為還是蛋彩畫,所以色彩不如貝利尼的鮮亮,畫麵背景顯得比較平。

以貝利尼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崇尚自然主義,擅長色彩表達。貝利尼的祭壇畫就充滿了色彩,鮮豔的顏色形成完美的構圖。富於幻想的風景背景和卓越的色彩運用,得到了提香的進一步推動。提香在宗教畫之外大膽運用金青色來表現色彩鮮明的愛情和生活的愉悅,文藝複興時期的威尼斯畫派表現的就是這種歡快而令人神往的理想畫麵。

提香作品《Bacchus and Ariadne》是美術館的經典收藏,展現了提香精湛的色彩技藝,以最純淨、最鮮豔的顏色描繪兩人一見鍾情的瞬間,兩人目光回眸對視的姿態在之前的畫中很少見。這是提香受一位公爵委托而創作的,其他三幅類似主題的《Diana and Actaeon》,《Diana and Callisto》和《The Death of Actaeon》都收藏於國家美術館。

提香展廳,左邊的《Diana and Actaeon》是美術館最珍貴的藏品之一,長期以來備受讚譽。

《Diana and Callisto》是《Diana and Actaeon》的姊妹作,之前一直歸西班牙王室所有,後來幾經周轉被英國購買而成為美術館的首批展品。

十五世紀的意大利美術,因各個城邦的經濟與政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畫派,其中佛羅倫薩畫派集中了最多的藝術家,此外還有以羅馬、威尼斯、米蘭、錫耶納等地為中心的風格流派,各有特色。威尼斯畫派的流光溢彩,與文藝複興莊嚴崇高的人文關懷稍有不同,比意大利其他畫派更多一點幻想,一點感性的神秘與浪漫,一點世俗的歡悅明朗,一點色彩的炫耀。威尼斯是威尼斯畫派的大本營,主要收藏都集中在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總督府和教堂。

提香曾在貝利尼的工作室學習,之後便在威尼斯開啟了他的獨立創作生涯,同輩藝術家中無人能與其匹敵。提香不僅以肖像畫得名,同時還擅長描繪各種世俗題材,但是真正讓提香享有盛譽,並奠定他在威尼斯的成功地位的,是他接受委托創作的宗教祭壇畫,最知名的莫過於他為威尼斯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教堂創作的大幅祭壇畫《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成為威尼斯祭壇畫的標誌。去威尼斯的時候也是專門去看了。

國家美術館收藏的提香作品以神話故事和肖像為多,少有一些宗教畫。《The Death of Actaeon》是提香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詩歌係列作品之一,從文藝複興開始,畫家將人性觀念注入畫麵,借用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故事或詩歌為創作主題,所畫人物高雅仿古,畫麵光影都有了美感。

提香《The Virgin suckling the Infant Christ》的色彩筆觸與上麵《阿克泰翁之死》極為相似,銀色的和諧與細柔的筆觸,是提香晚年作品的特征。

提香的宗教祭壇畫,色澤鮮豔濃烈,身著金青色的聖母十分悅目,金青色也被用於表現天空,讓畫麵更有神聖意義。

委羅內塞(Veronese)是提香的學生,他們與丁托列托並稱威尼斯畫派三傑。委羅內塞最擅長描繪宗教神話曆史等敘事場景,場麵豪華人物眾多色彩富麗,很受貴族豪門的歡迎。收藏於盧浮宮的《加納的婚禮》(就在《蒙娜麗莎》隔壁)是委羅內塞的巨幅油畫,也是盧浮宮裏最大的一幅畫,令人印象深刻。威尼斯學院美術館和總督宮裏收藏的委羅內塞作品幾乎都是大畫幅。國家美術館的這幅小尺寸《The Rape of Europa》應該是其同名(藏於威斯尼總督宮)作品的縮小版,因為一般委托作品,都是要先畫一個草稿,然後才開始創作完整的最終版。                          

意大利畫家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作品《The Raising of Lazarus》。皮翁博生於威尼斯,後移居羅馬,在威尼斯受貝利尼影響,在羅馬師從米開朗基羅,其作品有威尼斯畫派的鮮豔色彩,又有羅馬畫派的表現力,經常與拉斐爾競爭。皮翁博在羅馬獲得大量的委托訂單,使其成為在拉斐爾去世後羅馬最重要的畫家。由他創作,米開朗基羅參與設計的這幅大型祭壇畫是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第一幅畫作。

皮翁博肖像畫《Portrait of a Lady》,很有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表現,起初以為是提香的。

洛托肖像作品《Portrait of a Woman inspired by Lucretia》——洛托(Lorenzo Lotto)是意大利的傑出畫家之一,他專注於肖像畫和宗教題材(幾乎所有的意大利畫家都以宗教為主),在意大利時看到很多他的作品。洛托早期深受貝利尼的影響,很有威尼斯畫派的藝術風格,由於無法與提香相比,洛托主要在威尼斯以外的意大利各地創作。

布龍齊諾(Bronzino)的肖像作品《Portrait of a Young Man》精致時尚,有意思的是粉色帷幕後的雕像,據說是酒神巴克斯。以肖像畫著稱的布龍齊諾是十六世紀中期佛羅倫薩的傑出畫家,他受米開朗基羅影響很大,也曾服務於美第奇家族,為科西莫公爵一家創作了許多肖像畫。

十七世紀文藝複興的光芒漸漸退去,藝術大師群星隕落,意大利繪畫稍顯暗淡,先後出現了樣式主義(非常短暫)和巴洛克藝術。生於文藝複興晚期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進入人們的視野,卡拉瓦喬獨特的個性和天生的繪畫天賦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風格。卡拉瓦喬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意大利畫家,他是以明暗對比法雕刻的傳奇,他的畫不是完美,而是真實,是震憾。

卡拉瓦喬受委托創作的作品《The Supper at Emmaus》是美術館收藏的三幅卡拉瓦喬作品之一,他描繪的耶穌聖人就跟普通人一樣。

《Salome receives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宗教題材在卡拉瓦喬筆下往往變成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風俗畫。2025年3月到7月,羅馬舉辦了一場“卡拉瓦喬2025”的展覽,以紀念這位文藝複興大師,而自己剛好在意大利,於是去看了展覽和分散在意大利各處的卡拉瓦喬畫作,差不多是他作品的三分之二,這種巧遇真是難求的幸事。

《The Boy bitten by a Lizard》是卡拉瓦喬的早期作品,那時他還沒有委托訂單,所以創作了許多世俗畫和靜物畫,比如捧水果的男孩、音樂家、玩撲克牌、琵琶演奏者等等,卡拉瓦喬的人物與同時期的肖像畫風格迥然不同,正是這些獨特的原創受到收藏家的歡迎,使卡拉瓦喬脫穎而出,贏得了包括紅衣主教在內的眾多讚助人的關注,由此開始接受訂單創作宗教祭壇畫,迅速聲名鵲起。

十七世紀,新的荷蘭共和國是歐洲最繁榮最富裕的國家,憑借海上交通的優勢領導著幾乎整個歐洲的貿易、科學和藝術。在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影響下,新的繪畫風潮漸漸取代傳統的宗教曆史繪畫,推動了弗蘭德斯繪畫的飛躍發展,成就了輝煌的北方文藝複興。

凡艾克(Van Eyck)作品《The Arnolfini Portrait》可以說是美術館乃至世界上最著名最引人入勝的畫作,鎮館之寶之一。凡艾克是早期弗蘭德斯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北方後哥特式繪畫的創始人和北方文藝複興名聲顯赫的藝術家,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他的《根特祭壇畫Ghent Altarpiece》。凡艾克是油畫的發明人,他首創了用油作為調和介質(以前介質多用蛋清)的顏料製作技藝。得益於油畫顏料的發明使用,使這幅作品成為早期油畫的傑出代表,展現了凡艾克的油畫技法和色彩運用。

《Portrait of a Man》被認為是西方曆史上最早的一幅私人半身肖像畫,也被認為是凡艾克的自畫像。畫中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頂豔麗的紅色帽子,褶皺處的深色陰影與明亮高光的強烈對比是凡艾克的典型風格。他畫有多幅類似這種帽子的肖像畫,據說這是十五世紀流行的男士頭飾。

巴洛克是十七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始於16世紀末,盛於是17世紀,衰於18世紀。產生於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以華美的色彩,激烈的動態與強烈的明暗對比風靡整個歐洲,特別受到教會、宮廷貴族的喜愛,教會或皇室都會重金聘請著名畫家創作大幅宗教畫來裝飾教堂或宮廷。

弗蘭德斯畫派最傑出的巴洛克畫家魯本斯,學畫之初即受到尼德蘭藝術和意大利繪畫的影響,受提香、米開朗基羅和卡拉瓦喬的影響最甚,創造出集前輩大師藝術之大成的新巴洛克風格。魯本斯的巴洛克繪畫可以代表十七世紀的整個西歐繪畫,場麵宏大,氣勢奔放,色彩豐富飽滿,對比鮮明,線條流動旋轉,構圖複雜,細節豐富,人物造型充滿動感,富有想象力和戲劇性。                                        

富麗堂皇、華美熱烈的畫麵呈現出精美的巴洛克動感,同時也很虛幻。

肖像畫是人物靈魂和外貌的永恒見證,文藝複興時期的肖像畫常常美化人物,因為外表能夠反映內在美。其實在美術館,一切都是關於人類的,人類的掙紮愛恨屠殺懺悔謊言哭泣。在各種藝術流派中,獨具風味的人物肖像畫始終是藝術家描繪的第一主題,眾多大師的筆下湧現出不少傑出的肖像作品。             

魯本斯除了那些旋轉流動的經典巴洛克作品,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富有創新精神的肖像畫家,而晚年的魯本斯開始喜歡描繪家鄉夕陽西下時安詳的風景。《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是魯本斯為妻子的妹妹畫的,黑色帽子襯托著她的大眼睛,有一種獨特的氣質。

出生於安特衛普的凡戴克(Van Dyck)是英格蘭國王的首席宮廷畫家,為王室創作了許多肖像畫,溫莎城堡裏掛滿了凡戴克的宮廷肖像。凡戴克曾是魯本斯的學生和助手,後離開到意大利和倫敦發展。凡戴克是繼魯本斯之後最重要的弗蘭德斯畫家,年輕時受魯本斯影響,在意大利又受提香的影響,在倫敦深受國王查理一世的青睞,受封騎士,被認為是英國畫家。凡戴克擅長宗教和神話題材,在英國成為宮廷畫家後,獲得了更大的成功,他的肖像畫為英國肖像畫樹立了標準,影響和推動了英國肖像畫的發展,是英國肖像學校的創始人。

凡戴克作品《Equestrian Portrait of Charles I》,他為查理一世畫過幾幅肖像,這幅是最大的。

凡戴克早期在安特衛普創作的肖像作品,比較隨意,與老師魯本斯和後來在英國創作的貴族肖像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色彩豔麗,服飾華麗等。

為英國貴族創作的肖像畫,閃閃發光的絲綢顏色與魯本斯的巴洛克華麗風格相似。凡戴克如今最為人銘記的是他優雅的宮廷肖像。

黃金時代的另一位巨匠倫勃朗是荷蘭畫派知名的肖像畫大師,特別以集體肖像畫著稱。倫勃朗繼承卡拉瓦喬開創的戲劇光影明暗對照的畫法,臉上光線是他最拿手的絕技,被人稱為室內光影大師。他運用酷似舞台燈光的明暗對照突出人與環境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用質感來表現人物心理的複雜變化,用神態刻畫豐富的內心世界。深受中產階級喜愛的肖像畫,在倫勃朗筆下,利用蠟燭或油燈的光亮,自然的把光影與色彩結合起來,使作品簡潔現實,呈現出更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倫勃朗作品《A Woman bathing in a Stream》,畫麵溫柔親切,柔和的光線灑在身上,淺淺的倒影泛起一層光澤,很讓人喜歡。

倫勃朗第一任妻子的肖像畫,擅用棕色係的倫勃朗用淺黃色來描繪女性的溫柔氣質,文藝複興時期的服飾為畫麵增添了詩意。

倫勃朗的許多肖像畫類似證件照,正襟危坐,嚴肅有時呆板,也許可能是客戶要求如此。在英國美術館看到的這一組個個形象生動,畫麵優雅。

倫勃朗展廳,穿過門就是凡戴克展廳。國家美術館收藏了最多的魯本斯和倫勃朗畫作,除了眾多的人物肖像,也有大場景作品。

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Velazquez)《The Rokeby Venus》,是他唯一一幅現存的女性裸體畫。十七世紀的西班牙教權強大,創作題材受限,很少有對女性裸體的描繪,戈雅的《裸體的瑪哈》曾引起很多異議。但是那時,關於維納斯的畫作廣受歡迎,是很多藝術家尤其是意大利畫家喜歡的創作主題,委拉斯開茲也呈現了這幅令人讚歎的維納斯作品。據說西班牙國王的一位大臣私藏了這幅畫和戈雅的兩幅瑪哈,想必是整個西班牙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裸體畫收藏者之一。        

收藏於羅馬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DORIA PAMPHILI GALLERY)的《Pope Innocent X》是委拉斯貴茲最著名的肖像畫,也是歐洲繪畫史上最卓越的現實主義肖像名作之一。肖像畫總是以像不像為主,委拉斯貴茲筆下的教皇連教皇自己都說畫得太像了。

德國畫家霍爾拜因作品《The Ambassadors》。霍爾拜因(Hans Holbein)是北方文藝複興時期的傑出畫家,他最大成就是肖像畫,畫麵中可以看出他對細節描繪非常詳細真實,對物體的描繪一絲不苟。羅丹曾說:他沒有佛羅倫薩畫派的溫婉,色彩沒有威尼斯畫派的明豔,但在荷爾拜因的線條和色彩中,有一種或許在別的畫家那裏所找不到的力量——莊嚴和內在的意義。



另一位德國畫家老盧卡斯作品《Two Electors of Saxony》是一幅雙聯畫。盧卡斯父子都是德國文藝複興時期的重要畫家,老盧卡斯是以肖像聞名的宮廷畫家。                         

《Italian Woman》是法國巴比鬆畫家柯羅的肖像作品,之前看到他的作品基本都是風景畫,很少人知道柯羅在人物肖像畫上也有著相當高的造詣,他畫過多幅身著傳統服飾的女性肖像。記得曾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看過一個柯羅肖像作品的小型展覽。

《Madame Moitessier Seated》是安格爾的訂單作品,據說花了12年才完成。安格爾是法國人體肖像藝術大師,他連續數年沉浸在古典畫的氣氛中,創作的人體線條美妙絕倫。

肖像畫中的藝術家自畫像,因獨特的個性而凸現價值。記得在佛羅倫薩Uffizi美術館裏,有好幾間展廳裏掛滿了自畫像,幾乎都是知名畫家。許多藝術大師的自畫像裏,掩藏著他們最隱秘的渴望、痛苦和恐懼,記錄著他們一生中的許多細節。倫勃朗是典型的自畫像狂,他年少成名,自畫像裏總是麵色紅潤,身著華美衣袍,生氣勃勃。後來失去讚助人的支持,生活一落千丈,陷入貧困,自畫像裏的他也漸漸變得臃腫疲憊。曾經如此意氣風發的大師最終經不起歲月的侵蝕,變成一個飽經苦難的老人,似乎暗示了人生的真相。與倫勃朗相比,魯本斯的自畫像很少,隻留下了四幅,而倫勃朗大約有四十幅。魯本斯唯一一幅留在安特衛普的自畫像是故居博物館收藏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另外三幅自畫像分別藏於佛羅倫薩、維也納和英國皇家收藏。印象派畫家中,梵高也是瘋狂畫自己,所以自畫像特別多,不同的發型,戴不同的帽子,擺不同的Pose,有時穿著西裝紮著蝴蝶結,打扮得像個紳士,沒有一絲生活中窘迫的樣子。

倫勃朗留下了近八十幅自畫像,包括素描、蝕刻和油畫,遠超其他任何藝術家。翻閱這位藝術家的自畫像,從快照到細致刻畫的堅韌造型,從素描、蝕刻版畫到油畫。倫勃朗34歲的自畫像,身著皮草姿態自信,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而到63歲,倫勃朗真實再現了自己衰老的麵容,沒有了年輕時的驕傲自信,隻是一位慈祥真實的老人家。倫勃朗在去世前畫了三幅自畫像,這是其中之一,此刻的倫勃朗正在麵對死亡的臨近。                          

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亦是荷蘭的肖像大師,與倫勃朗、維米爾合稱荷蘭黃金時代三傑。哈爾斯主要生活在哈勒姆,為當地民團、醫院和和哈勒姆市民創作了許多群像、肖像和風俗畫。在荷蘭哈勒姆有其個人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傑作。當時國家美術館正在準備哈爾斯的個人展覽。           

在群星閃耀的男性畫家中,美術館亦有幾位引人矚目的女藝術家。意大利最著名的女畫家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就是其中一位。真蒂萊斯基的父親是著名的風格主義畫家,卡拉瓦喬的追隨者,他從真蒂萊斯基小時候就帶著他一起作畫。在那個女畫家十分少見的年代,真蒂萊斯基率先創作曆史及宗教畫,和父親一樣,她深受卡拉瓦喬影響,學習卡拉瓦喬的強烈戲劇性和明暗對比法,創作的作品明顯有卡拉瓦喬的影子,也與她過往的經曆有關。

真蒂萊斯基自畫像《Self Portrait as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一看就令人聯想到卡拉瓦喬,看她的自畫像會讓人立刻喜歡上她。在溫莎城堡的王室畫廊裏看過一幅她的自畫像非常好看,可惜不讓拍照,當時還奇怪為什麽王室會有這樣的收藏,可見真蒂萊斯基是位非常成功的女藝術家。

《Self Portrait in a Straw Hat》是另一位來自法國的女畫家勒布倫(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的自畫像,她是十八世紀後期法國傑出的女畫家,作品在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曾在巴黎的博物館看過她的畫作,洛可可風格的細致嬌柔,更傾向新古典主義。

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勒布倫生於美術世家,長相出眾,天生的繪畫天賦,筆下多為溫柔細膩的女性肖像,她特別受瑪麗皇後的青睞,是凡爾賽宮的禦用畫家之一,為皇後畫過二三十幅肖像畫。在Uffizi美術館的藝術家自畫像展室裏有一幅她最美的自畫像,很打動人心。

城市因藝術的存在更顯魅力。國家美術館十七世紀的其它繪畫,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繪畫以及英國本土繪畫將於下篇另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