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親身經曆人民公社最困難時期。

華人lee (2025-08-12 10:10:57) 評論 (0)

【回憶】親身經曆人民公社最困難時期。我在老家一共才十九廿年,在這短短的十多廿年間,解放前由於年齡小也記不清就不提了,從我有記憶大約是林彪部隊進村開始,那時經常跑去看軍人的電影,林彪部隊在我村一共駐有三年多,五六、五七年才搬走,我在老家經曆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關於人民公社當時情況別處我不知道,我隻寫我在老家所見到聽到情況。

我們的公社名稱是惠陽縣澳頭人民公社,澳頭人民公社分有多個大隊,由於我們那一帶是大亞灣沿岸,過去也有一個漁港澳頭港,大亞灣沿岸的村子分得很散,公社是從大亞灣沿岸附近的圍、村組成,公社下麵的大隊也是幾個圍、村組合而成。公社成立後把澳頭港所有船隻編成了幾個漁業大隊,這些漁業大隊是否歸屬公社我不清楚。最記得當年從省到公社都有三個書記,第一書記、第二書記、第三書記,當時老家在公社三個書記中占了兩個席位(第二書記、第三書記)另一個書記是從外調進來。

公社成立時我正好在讀小學四年級,公社成立小孩最高興,帶著紅領巾天天唱人民公社好、一日三餐飽、感謝毛主席、嚇死美國佬我記得是小學同學寫的,當年我的學校唯一一個少先隊三劃大隊長還是大地主的女兒呢。公社初立時實行軍隊建製,以排為單位(生產隊),各排設有自己托兒所(我村自建村以來從沒聽過托兒所這個名詞)。社員按勞動力強弱分工,身強力壯者每天十工分(每晚開會評工分),如我這些矮小休弱者每天隻能得五工分。口糧是按照所得工分分配,工分折合成現金購買口糧,所以當年出現工分少糧食少的超支戶。

生產隊(排)每天晨早有專人敲鑼叫社員起床,社員按勞動力強弱分工,成份差的老弱婦孺安排撿糞積肥,牛屎、豬屎、狗屎、人屎全不放過,撿得多工分髙(經常出現搶屎)。成份好的五、六十歲老人安排進托兒所帶嬰孩,老弱男人多是放牛。積極分子的什麽時候都有,人人爭做積極分子,別人挑一百斤他挑百二斤,重活累活搶著於。大隊每年兩次開大會評五好社員,一經評上有獎狀。我母親也評過五好社員,選上副隊長。說到開會當年產生隊晚晚開會,總結一天下來的工作,評工分、分配隔天工作。開會其實就是扯東拉西閑聊,評工分、分配隔天工作能占多少時間,散會後社員趕著回家睡覺,幹部就留下弄吃夜宵(我看那都一樣)。

人民公社成立後每排都有自己飯堂,三排飯堂選在一個李氏大祠堂,我們二排是在一處破屋塌了的地基上蓋起一個大棚做飯堂。公社成立時熱火朝天,不到幾天功夫一間特大飯堂交顯現出來,飯堂裏擺滿枱櫈及其它相關設備。飯堂很大十多廿張飯桌,有裝飯菜用的幾個巨形大瓷缸,廚房幾個大鐵鍋。飯堂方麵也有分工,有專門上山割草砍柴的(農村燒柴草做飯)、到鎮上糧倉拿糧的、有去買魚買菜的、有挑水做飯的。

大鍋飯開始時隊裏動員把糧食交出,初時有些人還不願交把糧藏起來,不用自己動手走進食堂就能吃,天天任吃有魚有肉有青菜,這種前所未有好生活個人留糧有何用,吃過幾天後這些人也自動交出藏糧。大鍋飯吃了半個月之左(我老家),就開始每人一砵蒸飯了,再下去就分粥了。最困難時個個生產隊都到公社挑糧,公社糧倉存也要等糧車到才有米,糧車一到隻能每隊分一點,所以挑糧的一天要跑好幾次才能解決當天夥食。

公社糧倉無糧時縣裏會有糧車送來。雖然不準時開飯但天天都有。如果那天挑糧還沒回來,出勤社員優先飯做好挑走(出勤社員不用回來吃午餐),經常弄到學生最後進餐。我最記得有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那天挑糧的遲遲沒回來,食堂做了一批巴掌大的糠餅應急挑走。剩下幾個糠餅每個切成十二小塊給學生每人一塊。最困難時期我在家,吃過樹幹(木瓜樹)、吃過樹頭(土茯苓)、吃過海草(茜餅)、吃過糠餅、吃過泥蟲(海壩蟲)、等等,最記得有次打台風,自己菜園種的一棵木瓜樹被風吹倒,本想天亮後再去砍兩三段回家吃,誰知去到菜園一看,別說木瓜樹了,連葉子都不見。





土茯苓



木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