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童年記憶猶新,小學畢業時有食有玩最高興

華人lee (2025-08-22 01:08:37) 評論 (0)

【小學時期】我老家過去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村裏設有一間小學,附近散落很多小圍村,這些小圍村有三兩戶的、也有十幾戶的,這些小圍村由於人少連小學都沒有,大一點的圍村雖然設有小學但也隻能讀到三年級,到了四年級就要到我村讀。小圍村的小孩到我村上課要走幾十分鍾路,如果遇見打台風河水暴漲必缺課,他們到我村上學要經過一條河,平時河水很淺可步行走過河,打台風或下暴雨河水暴漲急流會阻斷去路。

我們農村人上學年齡在七、八歲,我村小學由一年級到六年級每班四,五十人。?我讀書又蠢又笨,從小就不愛讀書討厭讀書,一年級和四年級都留過班,小學別人讀六年我就讀了八年。我十二、三歲時婆婆就去世,讀一年級時由於母親要工作弟弟由於沒人照顧,兩個弟弟由我帶著上課,記得還背著小的弟弟上課呢。

讀小學時開學前都要提前到學校領新書,領書時沒有人肯要一捆新書中的上下幾本,因為一捆書綁得太緊太實上下幾本都被綁得走了樣,領回新書還要回家找些靚紙夾書,家裏有點餞的就買牛皮紙夾、沒錢的就找些舊報紙舊畫報夾,總之想把書保護得漂漂亮亮,男同學和女同學相比女同學的書本夾得特別漂亮。

我由小學至中學最怕和女同學共書桌,那時讀書和女同學共書桌會有人笑,我們學校是兩個人坐一張長書桌。學期一結束就把課室桌凳搬到一角落,課室除了天天搞清潔外學期結束還要來一次大掃除,好像還有剪紙掛彩球等布置課室,女同學多數喜歡搞這些。

記得讀小學時學校開始教漢語拚音(bo波po潑mo摸fo佛)、我們讀一、二、三年級隻有語文算術兩門主科,主科設在上午上課天天有。另有音樂、體育,圖畫等,音樂、體育,圖畫每星期隻上一次,每星期還有一次老師帶著課外活動,我們課外活動在樹蔭下聽老師講故事,老師講故事主題都是那些戰爭英雄人物,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等,老師講故事我們都喜歡聽。進入四,五,六年級,課本增加四科,自然、地理,曆史,珠算。我珠算特別差,老師教來教去都學不會,記得有一次我們上珠算課,老師對著全班罵“我見過笨的從未沒見過你們這樣笨的,教來教去都不會,豬都學會啦”全班同學鴉雀無聲、我讀書成績很差幾乎年年包尾。

我讀小學四年級時正逢公社成立,由於學校夠氣派被公社看上用來辦公,樓房原是大地主李天存物業,解放後被用做學校,此樓建築和裝修設計都是超豪華,地板、牆上都鑲滿花瓷磚,樓頂還有涼亭和水井,對了,還有旗杆。學校被公社用作辦公地後,我們小學六班人(每級一班)各散東西找地方上課,我讀的四年級就換了三個地方上課,都是找些沒人住的空房子當課室,這類空房子在我們村還真不少,屋主全家都跑到外麵謀生去了。後來公社在小鎮蓋了辦公樓才搬離我村。公社辦公地搬走後學校又回來,總之政府要用一切都必須讓路,學校也不例外。

我還記得初上學一年級,班主任是一位軍人家屬,廿多三十歲的女老師,那時村裏駐有林彪部隊,番號有時是三八九團、有時又是三六九團,軍隊經常換防。女老師長得肥肥胖胖名叫鄭麗映,如果這位老師還健在,沒有一百也有九十多了。我讀小學時,學校每年都有一次全校高年班一起遠地課外活動,有如現在的旅遊性質,遠地課外活動每個學生都要自己帶米上山,中午在山上煮飯食。老師帶著我們走幾小時山路,走到離村很遠大山裏。山上有山澗溪流,還有小瀑布和水潭。

到了山上,老師把我們分成兩方,集體在山上樹林裏東躲西藏打野戰、打遊擊。中午就在山坡上自己煲蔥鹽飯食。農村人窮沒有其它菜可帶,大多數人都是帶幾根蔥和少許鹽,蔥鹽飯就是飯煲熟後加進一撮蔥花和鹽。那年代家裏很少有飯食,蔥鹽飯食起來挺香挺好食的。除老師組織打野戰外,中午吃完午餐各自自由活動,女同學多選擇捉迷藏、男同學跑到水潭裏遊水玩耍、年齡大的從小瀑布直接跳下水潭玩水。有得食有得玩高興得樂而忘返,整整玩足一天。

我最記得六年級考完畢業試後把課室搬空,把枱凳搬放一處大掃除,這一天老師同學也準備聚餐大吃一頓,然後散夥各奔東西,成績好考上中學時繼續他的學業,成績差的回生產隊參加勞動做農民。公社年代那有東西吃,我們隻能自力更生想法找食物。女同學和體力差的男同學負責搬枱凳和大掃除,年齡大體力好的男同學到學校門前海壩攔魚,我們學校門前不遠處有個浪釘壩,改革開放後改叫紅樹林。

浪釘壩有很多溝溝渠渠,潮漲時海水湧上浪釘壩,魚蝦蟹隨流進壩找食,攔魚是在漲潮後停流時用網把溝渠攔住,網中留個袋口,潮退時壩上無水,魚蝦蟹全進到溝渠裏,溝渠口被網攔住魚蝦蟹跑不了全在長長溝渠水裏,溝渠有水很難捉到魚蝦蟹,這時就要想辦法把魚蝦蟹趕進袋口,怎樣才能把魚蝦蟹趕下來呢,用茶枯從上遊往下散,女人洗頭的茶枯,用量不要太重太重會把魚直接毒死。這時這些魚蝦蟹會快速往下遊進袋裏。我們那天捉了八十多斤各種各樣的海鮮。童年小學記憶猶新,小學畢業時有食有玩最高興。

我們附近有兩間中學,一間是解放前己有的老中學也是好中學淡水崇雅中學,一間是公社時59年成立的新中學澳頭初級中學,澳頭中學那時沒有高中,60年那一屆我們六年級一共四十多五十人,考進淡水崇雅中學兩個人,考進澳頭中學十個人,一共十二個人考上中學。

我那一屆地主仔可不少,少先隊三杠大隊長還是地主妹呢,她的弟弟是我幾十年最好同學,和我一起考進澳頭中學,澳頭中學一級分甲乙兩班,地主仔分到甲班我在乙班,三杠大隊長她沒考上。另一個我堂兄弟地主仔考進淡水崇雅中學,他的姐姐前兩屆也是考進淡水崇雅中學而且還上了髙中,和她同屆上淡水崇雅中學高中的還有另一個地主妹。所以說讀書沒有成分之分,這是我村我親眼見到的,後來這些人全都到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