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我的青年時代(二)大學年代(6)
我們當時讀的是”明碼標價”的五年製大學,我還以為我們的學校因為是全國重點理工科大學,學的專業知識比較高深才需要花五年的時間來學習它。其實不然,而是在整個教程裏給我們安排了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時間用來讓我們參加社會上各種政治運動或活動,旨在讓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後來文革來了,我們又加碼在學校裏多呆了一年多的時間。畢業後進入社會已經不再是個受人尊敬的“技術員”和以後的“工程師”,而是個被人唾棄的“臭老九”。實在有點諷刺性的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一個人?回憶起這段曆史至今還曆曆在目,但我隻把它當作我人生中的一個部分,一個回憶而已,並沒有抱有太多的遺憾。因為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曆,而是我們一代人的經曆,甚至是幾代人的經曆。
我們在讀大一的一個秋天,學校突然組織我們去崇明農場勞動一星期。我不知道這一星期的時間是怎樣製定出來的?因為我們去時還興師動眾的帶著被頭鋪蓋等東西,心想這麽個陣仗應該是至少一個月才是。當然也不知道去勞動的目的是什麽?因為去的是農場而不是農村,高中時農忙季節曾下鄉幫助農民收割過莊稼,這倒還有點實際的意義。現在又不是真正的農忙季節,而去的是農場,當時農場在我的印象裏隻有蘇聯集體農莊的概念,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機械化作業,我們去幫得了什麽忙?後來知道是讓我們去“鍛煉,鍛煉“的。我又想,作為農村出生的我已經不知道鍛煉了多少回了,還用得著專門帶著被頭鋪蓋去“鍛煉”?覺得有點多此一舉。但我並沒有一點抵觸情緒,因為這種勞動對我而言可謂小菜一碟。再說在學校裏已經緊張了一段時間出去放鬆一下,倒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看著班級裏那些在城市裏呆久了的上海同學聽到去崇明農場的消息後個個都興高采烈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原有的一些想法也拋之九霄雲外了。我的幾個要好的同學知道我是崇明中學出來的,還問我崇明有什麽好玩的?但我無以回答,心想農村有什麽好玩的?我就告訴他們崇明與上海郊區的奉賢、川沙等縣一樣,想必他們在讀中學時也有過類似的勞動去過。其實我這些地方都沒有去過。但農村都是差不多的,特別上海郊區的各個縣。
但是,當時正值國家困難時期,物質非常的匱乏,而我們又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即使當時上海的條件算是比較好,我們大學生每個月有33斤的定量,卻還常懷著饑餓感讀書。但我們上海同學還好至少每星期天可以回家“卡點油”,父母總是把肉票、魚票及豆製品票留在星期天改善我們的夥食,回校時父母還總是塞點吃的東西給我們帶走。說實話上海同學在此其間倒真的沒有受過什麽苦。
上海同學的家長知道我們將去崇明農場勞動以後,總是把勞動和艱苦聯係在一起,總是要為我們準備些什麽,無奈之下有的母親為兒子做一瓶花生肉丁辣椒醬,那個醬在當時也可算是上品的食物,確實可以在沒有菜的時候解解饞的;還有的隻能給孩子帶上一瓶用油炒過的鹽,好在沒有菜時下飯。也有比較講究衛生的父母認為農村不太講究衛生,害怕會感染著什麽毛病?還讓孩子帶著家裏藏著的銀質湯匙和筷子以防萬一,據說它們可以鑒別食物中是否有毒?……。
其實,那時候父母的許多顧慮是多餘的,在那個年代那有考慮菜的?有白米飯吃飽肚子是最大的願望。我們在那次的勞動中,具體的細節已經記不得了,當時好像我們每人每天給農場交1斤的糧票就基本上可以隨便吃了,因為是農場想必糧食沒有外麵那麽緊張。而我們當時都強壯小夥子,又參加的是重體力勞動,除了女同學外,我們基本上吃的都超過了定量。當時吃的都是農場新產的大米又糯又香,有一次我在沒有什麽菜的情況下一下子吃了整整兩大碗米飯,算起來有一斤半的糧食。現在思來簡直不可思議。
我們男生一起住在農場的一間大房子裏,地麵是夯實的泥地,打掃以後表麵顯得光滑而結實。我們在靠牆的一側的地上舖了一層厚厚的稻草,然後將我們帶來的被子舖在上麵。我們玩的比較好的幾個上海同學緊挨在一起,晚上可以隨便打鬧說笑。
當時在我們中間,Q同學算是最活躍的一個,也是他的父母為他考慮最多的一個,因為他是他父親中年得的那個兒子,對他寵愛有加,家庭富裕為他考慮最多。銀質湯匙和筷子就是他的父母讓他帶來的。並且教會了他如何使用它來檢測食品中是否有毒?真讓我長了見識。
我們在勞動時總是在一起。而且,這次勞動不是我們與當地的農民一起勞動,而是獨立去挖一條灌溉和排澇用的小溝。也許農場裏的領導根本對我們抱有太大的期望,也懶得派人來指導我們,對我們也沒有具體的指標任務。隻是在挖溝的地方用白灰劃了一條長長的線,告訴我們溝的大概的深度和寬度,再也沒有什麽具體的要求就走了。總而言之,讓我們按著他們劃好的白線挖出一條能滿足他們的深度和寬度要求的溝來就可以了。說實在的,這樣的“工程”無需太多的農業知識和技術,憑著我們年輕人的力氣就可以了。
但真正幹起來還是少不了我們從農村出來的同學,並且隻有我這個本地出來的同學最為熟悉這個挖溝的活。雖然我沒有親自從事過這樣的活,但我看的太多了,況且我從小對事物的觀察不僅僅是看過而已,還常會思考他們為什麽這樣幹?怎樣幹才最省力?這畢竟不是什麽高技術,有我當時小學的學曆就完全可以把它搞懂了,隻是當時我有些厭惡這種勞動,因為太勞累人了。現在我已經吃了兩大碗的米飯有體力了,我用工具示範給他們看了一下,他們也都會挖了,隻是沒有我那麽熟練效率高而已。但我們還是根據他們的要求挖出了一條寬度約一米,深度約八十公分的其截麵是上闊下窄呈梯形形狀的排水溝來。
我們在挖的時候,看到在小水塘裏有不少爬行著的不同顏色的螃蟹,在樹根旁邊潮濕地上的有各種形狀的蘑菇,使生活在城市裏的上海同學感到特別的好奇和興趣。因為他們都聽說過螃蟹和蘑菇是可以吃的。而且據說其味都非常鮮美。但又聽說並不是所有的螃蟹都能吃,有些蘑菇也是不能吃的。但現在正處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若這些螃蟹和蘑菇能吃,倒不為枉來一次。於是,我們在放工以後,便去田地實地考察了一次。
他們都知道我是崇明人,我的幾個要好同學在考察時總不忘把我一起拖去。我既然是那裏的人,理所當然的要顯示一下本地人的優越感來,我就直言不諱的指著在河浜邊正在爬行、打洞著的五顏六色的小螃蟹說:“我小時候我跟隨著我的兩個姐姐捉過這些螃蟹,但這種“螃蟹”有兩種,一種腿上有毛的且是呈紅黃顏色的,我們崇明人稱之為騷蜞,因為它有一股騷味。一般隻用它來做有機肥料;另一種身體和腿上無毛的且比較光滑且呈黑褐色的,它隻是有一點腥味,我們崇明人稱它為螃蜞,是可以食用的。一般炒或用醋糖醃製來吃,這兩種方法製作出來的螃蜞我都吃過,其味確實鮮美無比。對於這種野生的蘑菇一般都認為有毒,並且曾毒死過人。我們老家的人都比較膽子小,幹脆都不吃的。但也聽有人說有些野蘑菇是可以吃的,而且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我們老家的人都始終不敢去嚐試。“
他們聽了我的介紹以後,他們堅持要我帶著他們先去捉些螃蜞來試試看。這我倒有經驗也有十足的把握。於是在剛去的第二天放工以後,根據我對螃蜞的認識在河邊一會兒就捉了大半臉盆的螃蜞。大家的興致大發,立刻在野外用鐵鍬砌了個土灶,我的鋼精臉盆當作鍋子。我先將盆裏的螃蜞用河水衝幹淨,其他人在周圍撿了些柴禾,又讓同學把他的油炒鹽拿來。將鋼精臉盆放在土灶上,放上柴禾,點上火,在鍋裏放入少量的油炒鹽,待油炒鹽炒熱後,將洗淨的螃蜞倒入,螃蜞感到鍋裏的溫度驟升,開始在鍋裏掙紮,我忙用一根幹淨的樹枝在鍋裏慢慢攪動,看著它們慢慢的失去了掙紮力,最終一動也不動,看著這樣的情景,似乎覺得自己有點殘酷。我再用樹枝在盆裏撥弄了它們幾下,向鍋裏加上了一些清潔的水,然後用另外一隻搪瓷臉盆扣上,又加了些柴禾燒了一會,鍋子裏的一股誘人的香味從鍋蓋的縫隙中溢出來。在我斷定熟了以後將鍋蓋揭了開來,原來黑褐色的螃蜞全變成了紅黃色,撲鼻的香味一下子充滿了整個周圍。大家忙圍了上去,都拿起準備好的碗筷,爭著用筷子撿螃蜞嚐味道,鬆、脆、香的螃蜞一入口,個個多驚呼:“其味真的妙不可言!”不多久,大半盆的炒螃蜞被一掃而光。
炒螃蜞的味道果然名不虛傳,使得Q同學他們一定還要嚐試一下野蘑菇的味道,並且還是要我來像主持炒螃蜞一樣來主持燒野蘑菇。我一口拒絕了他們,這不是鬧著玩的,這是人命關天的事。他們卻還是死皮賴臉的要我至少參與,雙方妥協後我還當他們的參謀,Q同學自告奮勇的來主持燒蘑菇。原來他帶來了測試蘑菇是否有毒的工具—銀質湯匙和筷子,並掌握了測試的方法。於是我們就在次日的放工時間,在原地周圍的樹蔭下撿了一些形狀比較常見的蘑菇,洗淨後又在清水裏浸泡了一會兒,然後他仍然用我的臉盆放在昨天的土灶上,另外一個同學用早準備好的柴禾開始點火,根據我昨天的操作,在鍋裏放些油炒鹽,看著火候差不多的時候,我叫他把蘑菇放入,用幹淨的樹枝將蘑菇炒動幾下,蘑菇稍微有些變色,我又要他加水至蘑菇全部被水淹沒。因為我們不但吃蘑菇本身,還要喝它的湯,據說它的湯特別的鮮。而且適當的多煮一些時間,使湯的鮮味更加濃厚。當大家聞到了鍋裏的蘑菇味道從鍋與蓋的縫隙中蔓溢出來的時候,大家都稱道:“時間差不多了。”大家急著要知道結果。
此時Q同學倒不慌不忙的把準備好的銀質湯匙和筷子從他的背包裏取出,好像一個檢驗員似的臉部帶著嚴肅將鍋蓋打開,觀察了一下,然後將兩隻銀質湯匙和兩雙銀質筷子均勻的插在蘑菇湯的各處,又把鍋蓋蓋上。嚴肅地向大家掃了一眼說:“等候10分鍾後看結果。”平時10分鍾就在一瞬間,可是現在的10分鍾似乎有點長,但這是一次測試,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大家靜待著,也好像在期待著什麽重大好消息似的。
Q同學看著手腕上的表,時間到了,他迅速地將鍋蓋打開,將鍋裏的湯匙和筷子取出放在一隻搪瓷碗裏,讓大家來辨別是否變了顏色?我們一起湊了上去,湯匙和筷子依然發光透亮,沒有一點點的變色。但都沒有發聲,隻是視線一致對著Q同學,似乎在等待著權威的最後結論。他儼然裝的權威似的作出了一個終結性的結論:“根據我們的科學、認真、嚴密、細致的測試,測試結果:”該種蘑菇完全無毒,符合食品要求,特批準可以食用。“他這麽一說完,大家紛紛用湯匙從鍋裏舀蘑菇和湯來喝,邊吃邊稱讚道:”原來蘑菇的味道如此的鮮美!“不一會,一鍋子的蘑菇被一掃而盡。大家一致認為這次勞動收獲頗豐,成了我們人生的一個深刻的記憶。
六 我的青年時代(二)大學年代(6)
Aurora2015 (2025-08-16 06:29:38) 評論 (0) 六 我的青年時代(二)大學年代(6)
我們當時讀的是”明碼標價”的五年製大學,我還以為我們的學校因為是全國重點理工科大學,學的專業知識比較高深才需要花五年的時間來學習它。其實不然,而是在整個教程裏給我們安排了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時間用來讓我們參加社會上各種政治運動或活動,旨在讓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後來文革來了,我們又加碼在學校裏多呆了一年多的時間。畢業後進入社會已經不再是個受人尊敬的“技術員”和以後的“工程師”,而是個被人唾棄的“臭老九”。實在有點諷刺性的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一個人?回憶起這段曆史至今還曆曆在目,但我隻把它當作我人生中的一個部分,一個回憶而已,並沒有抱有太多的遺憾。因為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曆,而是我們一代人的經曆,甚至是幾代人的經曆。
我們在讀大一的一個秋天,學校突然組織我們去崇明農場勞動一星期。我不知道這一星期的時間是怎樣製定出來的?因為我們去時還興師動眾的帶著被頭鋪蓋等東西,心想這麽個陣仗應該是至少一個月才是。當然也不知道去勞動的目的是什麽?因為去的是農場而不是農村,高中時農忙季節曾下鄉幫助農民收割過莊稼,這倒還有點實際的意義。現在又不是真正的農忙季節,而去的是農場,當時農場在我的印象裏隻有蘇聯集體農莊的概念,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機械化作業,我們去幫得了什麽忙?後來知道是讓我們去“鍛煉,鍛煉“的。我又想,作為農村出生的我已經不知道鍛煉了多少回了,還用得著專門帶著被頭鋪蓋去“鍛煉”?覺得有點多此一舉。但我並沒有一點抵觸情緒,因為這種勞動對我而言可謂小菜一碟。再說在學校裏已經緊張了一段時間出去放鬆一下,倒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看著班級裏那些在城市裏呆久了的上海同學聽到去崇明農場的消息後個個都興高采烈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原有的一些想法也拋之九霄雲外了。我的幾個要好的同學知道我是崇明中學出來的,還問我崇明有什麽好玩的?但我無以回答,心想農村有什麽好玩的?我就告訴他們崇明與上海郊區的奉賢、川沙等縣一樣,想必他們在讀中學時也有過類似的勞動去過。其實我這些地方都沒有去過。但農村都是差不多的,特別上海郊區的各個縣。
但是,當時正值國家困難時期,物質非常的匱乏,而我們又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即使當時上海的條件算是比較好,我們大學生每個月有33斤的定量,卻還常懷著饑餓感讀書。但我們上海同學還好至少每星期天可以回家“卡點油”,父母總是把肉票、魚票及豆製品票留在星期天改善我們的夥食,回校時父母還總是塞點吃的東西給我們帶走。說實話上海同學在此其間倒真的沒有受過什麽苦。
上海同學的家長知道我們將去崇明農場勞動以後,總是把勞動和艱苦聯係在一起,總是要為我們準備些什麽,無奈之下有的母親為兒子做一瓶花生肉丁辣椒醬,那個醬在當時也可算是上品的食物,確實可以在沒有菜的時候解解饞的;還有的隻能給孩子帶上一瓶用油炒過的鹽,好在沒有菜時下飯。也有比較講究衛生的父母認為農村不太講究衛生,害怕會感染著什麽毛病?還讓孩子帶著家裏藏著的銀質湯匙和筷子以防萬一,據說它們可以鑒別食物中是否有毒?……。
其實,那時候父母的許多顧慮是多餘的,在那個年代那有考慮菜的?有白米飯吃飽肚子是最大的願望。我們在那次的勞動中,具體的細節已經記不得了,當時好像我們每人每天給農場交1斤的糧票就基本上可以隨便吃了,因為是農場想必糧食沒有外麵那麽緊張。而我們當時都強壯小夥子,又參加的是重體力勞動,除了女同學外,我們基本上吃的都超過了定量。當時吃的都是農場新產的大米又糯又香,有一次我在沒有什麽菜的情況下一下子吃了整整兩大碗米飯,算起來有一斤半的糧食。現在思來簡直不可思議。
我們男生一起住在農場的一間大房子裏,地麵是夯實的泥地,打掃以後表麵顯得光滑而結實。我們在靠牆的一側的地上舖了一層厚厚的稻草,然後將我們帶來的被子舖在上麵。我們玩的比較好的幾個上海同學緊挨在一起,晚上可以隨便打鬧說笑。
當時在我們中間,Q同學算是最活躍的一個,也是他的父母為他考慮最多的一個,因為他是他父親中年得的那個兒子,對他寵愛有加,家庭富裕為他考慮最多。銀質湯匙和筷子就是他的父母讓他帶來的。並且教會了他如何使用它來檢測食品中是否有毒?真讓我長了見識。
我們在勞動時總是在一起。而且,這次勞動不是我們與當地的農民一起勞動,而是獨立去挖一條灌溉和排澇用的小溝。也許農場裏的領導根本對我們抱有太大的期望,也懶得派人來指導我們,對我們也沒有具體的指標任務。隻是在挖溝的地方用白灰劃了一條長長的線,告訴我們溝的大概的深度和寬度,再也沒有什麽具體的要求就走了。總而言之,讓我們按著他們劃好的白線挖出一條能滿足他們的深度和寬度要求的溝來就可以了。說實在的,這樣的“工程”無需太多的農業知識和技術,憑著我們年輕人的力氣就可以了。
但真正幹起來還是少不了我們從農村出來的同學,並且隻有我這個本地出來的同學最為熟悉這個挖溝的活。雖然我沒有親自從事過這樣的活,但我看的太多了,況且我從小對事物的觀察不僅僅是看過而已,還常會思考他們為什麽這樣幹?怎樣幹才最省力?這畢竟不是什麽高技術,有我當時小學的學曆就完全可以把它搞懂了,隻是當時我有些厭惡這種勞動,因為太勞累人了。現在我已經吃了兩大碗的米飯有體力了,我用工具示範給他們看了一下,他們也都會挖了,隻是沒有我那麽熟練效率高而已。但我們還是根據他們的要求挖出了一條寬度約一米,深度約八十公分的其截麵是上闊下窄呈梯形形狀的排水溝來。
我們在挖的時候,看到在小水塘裏有不少爬行著的不同顏色的螃蟹,在樹根旁邊潮濕地上的有各種形狀的蘑菇,使生活在城市裏的上海同學感到特別的好奇和興趣。因為他們都聽說過螃蟹和蘑菇是可以吃的。而且據說其味都非常鮮美。但又聽說並不是所有的螃蟹都能吃,有些蘑菇也是不能吃的。但現在正處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若這些螃蟹和蘑菇能吃,倒不為枉來一次。於是,我們在放工以後,便去田地實地考察了一次。
他們都知道我是崇明人,我的幾個要好同學在考察時總不忘把我一起拖去。我既然是那裏的人,理所當然的要顯示一下本地人的優越感來,我就直言不諱的指著在河浜邊正在爬行、打洞著的五顏六色的小螃蟹說:“我小時候我跟隨著我的兩個姐姐捉過這些螃蟹,但這種“螃蟹”有兩種,一種腿上有毛的且是呈紅黃顏色的,我們崇明人稱之為騷蜞,因為它有一股騷味。一般隻用它來做有機肥料;另一種身體和腿上無毛的且比較光滑且呈黑褐色的,它隻是有一點腥味,我們崇明人稱它為螃蜞,是可以食用的。一般炒或用醋糖醃製來吃,這兩種方法製作出來的螃蜞我都吃過,其味確實鮮美無比。對於這種野生的蘑菇一般都認為有毒,並且曾毒死過人。我們老家的人都比較膽子小,幹脆都不吃的。但也聽有人說有些野蘑菇是可以吃的,而且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我們老家的人都始終不敢去嚐試。“
他們聽了我的介紹以後,他們堅持要我帶著他們先去捉些螃蜞來試試看。這我倒有經驗也有十足的把握。於是在剛去的第二天放工以後,根據我對螃蜞的認識在河邊一會兒就捉了大半臉盆的螃蜞。大家的興致大發,立刻在野外用鐵鍬砌了個土灶,我的鋼精臉盆當作鍋子。我先將盆裏的螃蜞用河水衝幹淨,其他人在周圍撿了些柴禾,又讓同學把他的油炒鹽拿來。將鋼精臉盆放在土灶上,放上柴禾,點上火,在鍋裏放入少量的油炒鹽,待油炒鹽炒熱後,將洗淨的螃蜞倒入,螃蜞感到鍋裏的溫度驟升,開始在鍋裏掙紮,我忙用一根幹淨的樹枝在鍋裏慢慢攪動,看著它們慢慢的失去了掙紮力,最終一動也不動,看著這樣的情景,似乎覺得自己有點殘酷。我再用樹枝在盆裏撥弄了它們幾下,向鍋裏加上了一些清潔的水,然後用另外一隻搪瓷臉盆扣上,又加了些柴禾燒了一會,鍋子裏的一股誘人的香味從鍋蓋的縫隙中溢出來。在我斷定熟了以後將鍋蓋揭了開來,原來黑褐色的螃蜞全變成了紅黃色,撲鼻的香味一下子充滿了整個周圍。大家忙圍了上去,都拿起準備好的碗筷,爭著用筷子撿螃蜞嚐味道,鬆、脆、香的螃蜞一入口,個個多驚呼:“其味真的妙不可言!”不多久,大半盆的炒螃蜞被一掃而光。
炒螃蜞的味道果然名不虛傳,使得Q同學他們一定還要嚐試一下野蘑菇的味道,並且還是要我來像主持炒螃蜞一樣來主持燒野蘑菇。我一口拒絕了他們,這不是鬧著玩的,這是人命關天的事。他們卻還是死皮賴臉的要我至少參與,雙方妥協後我還當他們的參謀,Q同學自告奮勇的來主持燒蘑菇。原來他帶來了測試蘑菇是否有毒的工具—銀質湯匙和筷子,並掌握了測試的方法。於是我們就在次日的放工時間,在原地周圍的樹蔭下撿了一些形狀比較常見的蘑菇,洗淨後又在清水裏浸泡了一會兒,然後他仍然用我的臉盆放在昨天的土灶上,另外一個同學用早準備好的柴禾開始點火,根據我昨天的操作,在鍋裏放些油炒鹽,看著火候差不多的時候,我叫他把蘑菇放入,用幹淨的樹枝將蘑菇炒動幾下,蘑菇稍微有些變色,我又要他加水至蘑菇全部被水淹沒。因為我們不但吃蘑菇本身,還要喝它的湯,據說它的湯特別的鮮。而且適當的多煮一些時間,使湯的鮮味更加濃厚。當大家聞到了鍋裏的蘑菇味道從鍋與蓋的縫隙中蔓溢出來的時候,大家都稱道:“時間差不多了。”大家急著要知道結果。
此時Q同學倒不慌不忙的把準備好的銀質湯匙和筷子從他的背包裏取出,好像一個檢驗員似的臉部帶著嚴肅將鍋蓋打開,觀察了一下,然後將兩隻銀質湯匙和兩雙銀質筷子均勻的插在蘑菇湯的各處,又把鍋蓋蓋上。嚴肅地向大家掃了一眼說:“等候10分鍾後看結果。”平時10分鍾就在一瞬間,可是現在的10分鍾似乎有點長,但這是一次測試,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大家靜待著,也好像在期待著什麽重大好消息似的。
Q同學看著手腕上的表,時間到了,他迅速地將鍋蓋打開,將鍋裏的湯匙和筷子取出放在一隻搪瓷碗裏,讓大家來辨別是否變了顏色?我們一起湊了上去,湯匙和筷子依然發光透亮,沒有一點點的變色。但都沒有發聲,隻是視線一致對著Q同學,似乎在等待著權威的最後結論。他儼然裝的權威似的作出了一個終結性的結論:“根據我們的科學、認真、嚴密、細致的測試,測試結果:”該種蘑菇完全無毒,符合食品要求,特批準可以食用。“他這麽一說完,大家紛紛用湯匙從鍋裏舀蘑菇和湯來喝,邊吃邊稱讚道:”原來蘑菇的味道如此的鮮美!“不一會,一鍋子的蘑菇被一掃而盡。大家一致認為這次勞動收獲頗豐,成了我們人生的一個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