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北齊北周的生死博弈和殘酷殺戮的政權更替(一百二十四)

玉米穗 (2025-08-22 07:58:52) 評論 (0)

  己醜日(十七日),周主到方丘祭祀。下詔說:“路寢,會義,崇信,含仁,雲和,思齊諸殿,都是晉國公宇文護專政時代所建,營造極盡奢侈壯麗,規模逾越清廟,全可拆除。拆後磚瓦木料等,賜予貧民。今後建築,務必遵從簡樸原則。”後,又下詔說:“晉陽,鄴都的所有堂殿,凡過於奢侈華麗的,一概比照長安宮殿辦法處理。

   八月壬寅日(初二),周主將朝臣議定的度量衡,頒布四方,作為天下計量的統一標準。

   陳朝陳宣帝聽說周師滅亡齊國的消息,想與周朝爭奪徐,兗二州,下詔命令南兗州刺史吳明徹都督諸軍北伐,命令吳明徹的世子吳惠覺代替其父攝行南兗州事。吳明徹大軍抵達呂梁,周朝徐州總管梁士彥率兵抵禦,戊午日(十九日),吳明徹打敗了梁士彥軍,梁士彥據城防守,吳明徹包圍了呂梁城。

   周人誣告溫公高緯與宜川刺史穆提婆串通謀反,周主下令將高緯及其宗族全都賜死。齊宗族很多人都自陳沒有造反,隻有高延宗卷袖飲泣不語,因他明知此為周主借故誅滅亡齊高氏宗族,說什麽都是白說。周人用椒塞高氏眾人之口,把他們活活嗆死。隻有高緯的弟弟高仁英因為是傻子;高仁雅因為是啞巴,得以免除一死,被遷徙到四川。其餘高氏親戚沒有被殺戮的,統統被分散發配到長安以西遙遠之地,後來都死在邊疆。

   周主把高湝的妻子盧氏賜給部將斛斯徵。盧氏蓬頭垢麵不梳理打扮,長齋,不苟言笑,斛斯徵覺得無趣,將她放出去做了尼姑。齊皇後,貴妃則因為貧窮,淪落到以賣燭為生。

   周主宇文邕生性節儉,常身著布袍,蓋布被,後宮嬪妃不過十餘人;每行軍打仗,親自在行伍之中,跋山涉水,能夠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辛苦;撫慰將士厚施恩情,而且明察秋毫,殺伐果斷,用法嚴峻。所以將士們感懷他的恩德,畏懼他的威嚴,都樂意為他出生入死效命疆場。

   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在北齊滅亡之後向範陽王高紹義上表勸他登基稱帝。高紹義是文宣帝高洋的兒子,北齊滅亡後他奔逃到突厥,突厥佗缽可汗認為高洋是英雄天子,因而厚待高紹義,把北齊被滅後陸續逃到北邊的士卒難民等都撥給高紹義統管,高寶寧力推高紹義稱帝,突厥樂觀其成,於是高紹義在突厥地方即位為皇帝,改年號為武平元年,任命高寶寧為丞相。突厥佗缽可汗舉兵援助他。

   578年,二月,吳明徹圍攻周彭城,環列舟艦於城下,攻勢猛烈。周將王軌奉周主宇文邕命令率兵馳援,一路疾行占據了淮口,在那裏豎立柵欄結成長圍,用鐵鎖貫穿車輪數百個,沉入清水,以阻斷陳軍艦船的歸路。陳軍見狀,惶恐不安。譙州刺史蕭摩訶向吳明徹建議說:“聽聞王軌開始封鎖下遊,在河兩旁建築城壘,現在尚未完成,公若乘此時機派我出擊,對方必不敢抗拒。水路不被阻斷,敵方氣勢尚未形成;如果坐等對方城壘築成,那麽我們必將成為俘虜了。”吳明徹撫髯笑說:“馳馬拔旗衝陣,是將軍分內之事;運籌帷幄深謀遠慮,則是老夫的事情。”蕭摩訶聽了失色而退。不足十天,下遊水路終被阻斷。

   周援軍不斷趕到,吳明徹手下諸將提議破堰瀉水,用船載馬退兵,馬軍主將裴子烈反對說:“若破堰下船,船隻必會擱淺傾倒,不如派遣馬軍突圍先出。”此時正逢吳明徹苦於背疾發作,蕭摩訶又再次向他請求說:“如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悄然突圍退軍,並不恥辱。願主公統帥步卒,乘馬車徐行而退,摩訶我率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主公安然回抵健康。”吳明徹說:“弟出此策,確是好計。然而步軍既多,我又身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率軍同行。弟馬軍應迅速在前行進,不宜遲緩。”蕭摩訶於是率領馬軍連夜突圍而走。甲子日(二十七日),吳明徹決開堤堰,乘水勢啟航退軍,期望能夠順水進入淮河,然而船到清口,水勢逐漸減弱,舟艦被周軍沉入水中的鐵鎖車輪阻擋住,無法通過。周將王軌引兵圍攻,陳軍崩潰。吳明徹被周軍擒獲,將士三萬人連同器械輜重都被周軍俘獲。蕭摩訶率精騎兵八十名居前突圍,騎兵大隊人馬跟隨在後,到了天明,抵達淮水南岸,與將軍任忠,周羅睺二人獨能全軍得還。

   當初,陳宣帝謀取彭城,卞水之地時候,曾經問五兵尚書毛喜是否可行,毛喜說:“淮南之地剛攻取下來,邊民尚未歸心。周吞並齊國,國勢膨脹,我朝一時難與之爭鋒。況且舍棄善長的舟艦水戰,到車馬馳騁的平地作戰,這是去長就短,對我們江東人而言是不適宜的。所以愚臣以為不如安民保境,停息戰爭,結好周國,這才是長久之計。”等到吳明徹兵敗被俘,陳宣帝對毛喜說:“卿先前所說如今全都應驗了。”當初因為進諫反對陳宣帝出兵北伐而被免除官職削去爵位的中書舍人蔡景曆也被陳宣帝召回,重新任命為征南谘議參軍。

   周主宇文邕封被俘的吳明徹為懷德公,位為大將軍。但吳明徹憂鬱憤懣,兩年後在長安鬱悶死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