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中國人的“大西瓜”日本人說是“大玉西瓜”,中文的“大團焰火”日本人說是“大輪花火”,寬敞的客廳,房間是“大廣間”,“大部屋”。“大框架”是“大枠”等等。
中日之間許多細節大相徑庭,因為同樣使用漢字有“似曾相識”,“似是而非”的文字用法。中日之間的數量詞便是一組特殊用法,普遍日本人都很難把握得徹底,隻能是耳濡目染從小記憶特殊使用法。數量詞多達500多個其組合搭配使用方法有專門的辭典堪比數量詞《新華字典》,收錄的助數詞詞匯繁多。所以外國人學日語,數量詞,助數詞可能就成了關鍵的短板之一。
漢語的數量詞對於學漢語日本人來說可能是極大的挑戰。一些學者也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為連中國人都不好把握好一些量詞、名量詞、動量詞的特殊用法外國人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很難。
一場電影,一部電影其語境不同會使日本人搔頭撓首。
一出戲,一齣戲,一台戲,一場戲,一折戲……中國人都說不清況乎外國人。
數詞與量詞必須搭配使用,單獨使用無意義(如“三”不可直接修飾名詞)。
位置固定:數詞在前,量詞在後(如“五本”而非“本五”)。
重疊形式:單音節量詞可重疊(如“個個”“張張”),表示逐一包含。
搭配限製
量詞需與名詞匹配:如“魚”用“條”修飾(“一條魚”),錯誤搭配會導致語義不通(如“一隻魚”)。
動量詞專用於動詞:如“次”(“一次會議”)與名詞無直接關聯。
漢語中常見的數量詞(量詞)可分為名量詞和動量詞兩大類,涵蓋人、動物、植物、物品、建築等多個類別,具體用法需結合名詞特性選擇。
日本助數詞500以上,量詞(名量詞、動量詞)時量詞,差量詞
一本書 (日:1冊之本),兩隻貓 (日:2匹之貓) ,看一眼 (Chotto miru)
日本不存在的中國才有的數量“一”,往往中國初學者會畫蛇添足地加“一”。
我聞到一股香味兒。受了一頓批評。心裏存著一線希望。
在日語中,量詞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這些量詞不僅豐富了語言的表達,種類繁多,用法獨特。量詞在日語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不僅裝飾了語言的華彩。
中文用“張”、“根”、“斤”等量詞來描述數量;日語中,則通過助數詞如“枚”、“本”、“斤”等來實現這一目的。
中日兩國的量詞體係有相似之處,但仍然存在顯著的差異。特別是在10以內的數字上,音讀和訓讀的區別尤為明顯。蛇一匹、犬一匹;大象、馬一頭。
日語裏魚的數法:金槍魚根據其不同形態,選用不同量詞。在數魚的時候,通常根據魚的形狀來決定其數量詞。中國是“一條魚”在日本在海中遊的時候是一“匹”;釣上來就用一“本”來修飾;在魚市場上切分後,成了一“丁”;再切成小塊的叫一“塊”;在超市封入袋子裏 似短冊叫“一冊”。
番:計算順序。台:計算交通工具及電器用品。
歳:計算年齡。十歲以下用“才”年齢増加以後用“歳” (正式年齢表記)
著:計算衣服。回:計算頻率。足:計算鞋子跟襪子。軒:計算房屋。階:計算樓層。
中文:一場電影大約播放2小時,《一部電影一座城》是2013年上映的中國大陸微電影。
中國人都很難說出“一出戲”和“一齣戲”的用法有何區別。
一本戲是指劇情完整,前後連貫,所以往往加一“全”字,如全本《四郎探母》,全本《紅鬃烈馬》等。而一折,一場都是全本裏的一部分,一場戲是最小的單元,從演員陸續上場到演員全部下場,出現空場為止稱為一場,與話劇類似。一折就有把一本折斷的意思,從一本戲裏抽出一場或幾場戲單獨演出就稱為一折,如一折“坐宮”隻有一場,一折《空城計》就有兩場。
如全本戲很長,就可分為幾本甚至幾十本,稱為連台本戲,一本就是一個晚上演完,劇情相對告一段落。前幾年的《宰相劉羅鍋》就是一,二兩本。原來上海的《西遊記》有好幾十本了。
至於一出,現在似乎是一本和一折的戲都在用,變了統稱。一出《四郎探母》和一出《坐宮》都在用,凡是一晚上出來演的都稱為一出。
“出”:簡體字,明代起廣泛用作戲曲量詞,側重指代單次表演或獨立情節單元(如折子戲)。其字形演變自甲骨文的“足離穴”意象,與表演的“登場”概念相關。
齣:繁體字,元代已見於傳奇劇本,原義為“段落”或“章節”,字形包含“齒”部,隱喻情節的咬合與連貫性。明清時期多用於標注完整劇本的分場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