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患者的故事——地下室怪物

阿芒曬太陽 (2025-07-02 16:38:25) 評論 (1)

改編自艾琳·薩克斯的《我穿越瘋狂的旅程》



     有這麽一位女孩,在令人豔羨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本科、碩士(牛津大學)、博士(耶魯大學)都是優等生。

      女孩聰慧自律,酷愛交友,有過幾次美好的戀愛經曆,按常理,罹患精神分裂的幾率微乎其微,但這極小概率的不幸,偏偏砸在了她的頭上。

     她與精神分裂症的殊死抗爭,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最慘烈最悲壯的精神曆程,令人唏噓不已。

     艾琳出生於美國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住在有遊泳池的大宅子裏。

     艾琳的高知父母,感情極好且家庭觀念極重,全家每年去國外度假。

      家裏的三個孩子在沒有體罰與苛責的溫馨氛圍中,如同陽光下的小樹苗,健康茁壯地成長著……

       傳記中,艾琳努力複盤往昔的記憶,尋找其精神分裂的萌芽或誘因。

       7歲時,艾琳纏著父親去遊泳,“爸爸,你答應過我的!”

       父親一再解釋,他手頭有工作需要處理,終於不耐煩了: “艾琳!你就從不聽我說話嗎?!”

       小艾琳聽到嗬斥,如遭雷擊,“意識瞬間變得光怪陸離,完整的自我以慢鏡頭的方式逐漸碎裂,這比任何恐怖場景都更怪異”。

      這可能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斷片”。

      由此可以看出,在溫室裏長大的孩子,從未經受過挫折或打罵,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這就是高敏感性格的體現。

   

      8歲左右,在沒有鬼故事或恐怖片的外在刺激下,艾琳在夜裏偶爾會出現”幻覺“——窗外站著一個人。

      父母認為這是吃撐了的緣故,晚飯少吃點就沒事了。

      這種幻覺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裏時不時地折磨她,讓小艾琳對即將到來的夜晚恐懼不安。

      有時她確定自己聽到了有人闖入的聲音,倉皇躲進衣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

      這是否是精神分裂的前兆或早期表現?不排除這種可能。

     不過,考慮到他們家的居住空間相當開闊,一個待在自己房間裏的孩子,夜深人靜時陷入瘋狂的胡思亂想,不一定是病態的表現。

     

      進入高三的那個暑假,艾琳第一次離開家人參加墨西哥某高校的夏令營。

      為了不被同學邊緣化,天真的艾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嚐試了大麻,沒什麽特別的感覺。

      高三的時候,又跟著同學嚐試了一次致幻劑,一直到第二天,都能看到鮮豔的色彩和變化的圖案在眼前飄來蕩去。

      幻覺漸漸消散,她卻無法恢複正常,惡心嘔吐,頭昏眼花,不得不將嗑藥的事情告知父母。

     父母萬分震驚,如臨大敵,火速將她送進邁阿密的一家戒毒中心。

     高中時代的艾琳,白天上課,下午去戒毒中心直到晚上八點回家——長達兩年之久。

      站在父母的角度,把女兒從“癮君子”及時拉回到正常人的軌道,這一大義滅親的舉措挽救了女兒及家族的顏麵,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站在艾琳的角度,這件事的負麵影響深遠而漫長。

      一個從小被過度嗬護的女孩,自尊要強的學霸,被家人與社會貼上了“癮君子”的恥辱標簽,從此獨來獨往,內心的掙紮可以想象。

     父母的過激態度使得艾琳此後不再求助父母,甚至千方百計隱瞞自己的病情。

      艾琳變得孤僻寡言,出現了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狀——幻聽,她深感恐懼而無助。

      艾琳並沒有怨恨父母或與之決裂,這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積極向陽,總能從糟糕的境遇中找到正能量——這一點非常非常難得!

      她在這段經曆中找到了一生受用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戒毒中心灌注給她的人生信條——必須與疾病或軟弱鬥爭!你能戰勝它們,相信自己的意誌力!

       進大學沒多久,艾琳因為不洗澡而被忍無可忍的室友善意提醒:

      “艾琳,跟你商量個事兒,我有個室友經常不洗澡,我們都受不了她的味道,你覺得我應不應該當麵跟她說?”

     艾琳當即表態,應該當麵說的,是為了對方好。

     當她得知那個人竟然就是自己,驚詫又羞愧——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洗過澡或吃過飯。

      沒多久,艾琳與一位博士生相愛了,精神分裂症這頭怪物暫停了對她的圍攻。

      兩個人建立親密關係,就像兩個孩子在海灘共同搭建一個沙堡,雙方的性格和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衝撞磨合,真正能夠享受過程的其實並不多,而艾琳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父母好友的女兒來到艾琳的大學考察,艾琳一時衝動讓她留宿,很快感覺心煩意亂,焦灼惶恐。

      到了晚上,艾琳突然抓起毯子蒙住自己的腦袋,衝到了冰雪覆蓋的戶外,伸開胳膊狂奔,仿佛自己是一隻飛翔的小鳥。

      又一次,與男友、室友聊天的時候,毫無征兆的,艾琳開始放聲高歌、脫衣服,學鴨子叫,當著他們的麵吞下一瓶阿司匹林。

      此類發作持續時間大約1小時,清醒後的艾琳感覺困惑和虛弱,就好像地下室的怪物破門而出,兜了一圈又自動鑽回了地下室。

      艾琳發現,知識之鎖可以幫她把怪物困在地下室裏。

      當她沉浸式學習的時候,尤其是踏入了哲學殿堂,她感覺到秩序井然、目標明確、內心充實,創造感與使命感激勵著她,讓她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走過了大一。

   

      進入喜憂參半的大二,艾琳與男友和平分手,結交了三位好友,友情似乎比愛情更能安撫她躁動的心。

      艾琳像誤入熱帶叢林的旅者,放眼望去,到處是混亂的信號,她恐懼而無助,隨時都會抓狂崩潰。

      這時,一位善良而有耐心的人牽著她的手,幫她帶到了大路上——這個人的名字叫友情。

      與朋友們在一起,音樂、美食、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聊不完的話題!

      艾琳在自傳中從未提及自己的性格優勢——她像孩童一樣心思單純,放聲大笑的時候像個傻妞兒。

      在人際關係上,她與對方彼此提供情緒價值,因而收獲了真正意義上的友情。

     艾琳與戀人或朋友的交往過程中,享受著每一個當下的快樂時光,在記憶的倉庫中留下的都是無比美好的回憶。

     這對於她太重要了!

     個人感覺,這是艾琳最終戰勝精神分裂症的法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