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還在和公司商量退休的具體時間,也時常聽到一些來自網上網下的聲音:
“你是提前退休,還是不得不退?”
“是被一時情緒左右,還是出於長遠規劃?”
“股市下行怎麽辦?社安金會不會破產?”
“六七十歲是事業的黃金期,難道不該繼續追求成就感?”……
有些出於關心,有些帶著評判。但它們真實反映了很多人對“退休”的理解,尤其是對“提前退休”——這個詞,在不同人眼裏,意味大不相同。
什麽是“主動退休”?什麽又是“被動”?
許多人以為,隻有在職場春風得意、手握資產、被公司挽留時選擇離開,才叫“主動退休”;
而如果是因健康、家庭、職場倦怠或組織變動而提前離開,就成了“被動退休”。
但我更願意從另一個維度看:
真正的主動,不在於離開的原因,而在於你是否清醒地做出了這個選擇。
不是“外界決定你必須離開”,而是“你決定不再繼續”。
就像我自己,
並非等到“非退不可”的臨界點,才被動止步。
而是在感到內心時機漸熟時,認真盤點自己的狀態和願望,然後,做出選擇。
不是逃避,也不是突圍,而是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節奏,走向它。
主動退休,是一種對自己的負責
很多人不敢退休,並非因為不能,而是因為沒有想清楚“之後要過怎樣的生活”。
但如果你已經為人生下半場做了安排,比如我:
想把更多時間留給年邁的母親,哪怕隻是牽手散步;
想規律鍛煉,慢慢修複長期積壓的身心疲憊;
想精簡開支,安穩投資,不再為追漲殺跌耗神;
那這份選擇,就不隻是“退”,而是一次生活重心的轉移。
不是“被動退出”,而是“主動歸位”。
很多人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怎麽選擇?”。
堅持還是歸隱,本就沒有高下
我們常被一種敘事左右:
“有價值的人要一直在做事”,
“不做了,就代表被淘汰。”
其實不然。
有人在職場中持續發光發熱,享受挑戰感;
也有人在生活中找到節奏感,追求鬆弛與專注。
這兩種選擇,沒有高下,隻有適合與否。
關鍵不是別人怎麽看,而是我們是否走在屬於自己的節奏上。
尾聲:順從本心,無需比較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是:“自由,不在於擁有多少選擇,而在於你真的做出了選擇。”
退休,對我而言,是告別也是轉換。這份選擇,是我與自己的約定。
退休主動與被動,因心而定
徐徐道來 (2025-07-26 05:19:38) 評論 (4)
最近還在和公司商量退休的具體時間,也時常聽到一些來自網上網下的聲音:
“你是提前退休,還是不得不退?”
“是被一時情緒左右,還是出於長遠規劃?”
“股市下行怎麽辦?社安金會不會破產?”
“六七十歲是事業的黃金期,難道不該繼續追求成就感?”……
有些出於關心,有些帶著評判。但它們真實反映了很多人對“退休”的理解,尤其是對“提前退休”——這個詞,在不同人眼裏,意味大不相同。
什麽是“主動退休”?什麽又是“被動”?
許多人以為,隻有在職場春風得意、手握資產、被公司挽留時選擇離開,才叫“主動退休”;
而如果是因健康、家庭、職場倦怠或組織變動而提前離開,就成了“被動退休”。
但我更願意從另一個維度看:
真正的主動,不在於離開的原因,而在於你是否清醒地做出了這個選擇。
不是“外界決定你必須離開”,而是“你決定不再繼續”。
就像我自己,
並非等到“非退不可”的臨界點,才被動止步。
而是在感到內心時機漸熟時,認真盤點自己的狀態和願望,然後,做出選擇。
不是逃避,也不是突圍,而是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節奏,走向它。
主動退休,是一種對自己的負責
很多人不敢退休,並非因為不能,而是因為沒有想清楚“之後要過怎樣的生活”。
但如果你已經為人生下半場做了安排,比如我:
想把更多時間留給年邁的母親,哪怕隻是牽手散步;
想規律鍛煉,慢慢修複長期積壓的身心疲憊;
想精簡開支,安穩投資,不再為追漲殺跌耗神;
那這份選擇,就不隻是“退”,而是一次生活重心的轉移。
不是“被動退出”,而是“主動歸位”。
很多人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怎麽選擇?”。
堅持還是歸隱,本就沒有高下
我們常被一種敘事左右:
“有價值的人要一直在做事”,
“不做了,就代表被淘汰。”
其實不然。
有人在職場中持續發光發熱,享受挑戰感;
也有人在生活中找到節奏感,追求鬆弛與專注。
這兩種選擇,沒有高下,隻有適合與否。
關鍵不是別人怎麽看,而是我們是否走在屬於自己的節奏上。
尾聲:順從本心,無需比較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是:“自由,不在於擁有多少選擇,而在於你真的做出了選擇。”
退休,對我而言,是告別也是轉換。這份選擇,是我與自己的約定。
“你是提前退休,還是不得不退?”
“是被一時情緒左右,還是出於長遠規劃?”
“股市下行怎麽辦?社安金會不會破產?”
“六七十歲是事業的黃金期,難道不該繼續追求成就感?”……
有些出於關心,有些帶著評判。但它們真實反映了很多人對“退休”的理解,尤其是對“提前退休”——這個詞,在不同人眼裏,意味大不相同。
什麽是“主動退休”?什麽又是“被動”?
許多人以為,隻有在職場春風得意、手握資產、被公司挽留時選擇離開,才叫“主動退休”;
而如果是因健康、家庭、職場倦怠或組織變動而提前離開,就成了“被動退休”。
但我更願意從另一個維度看:
真正的主動,不在於離開的原因,而在於你是否清醒地做出了這個選擇。
不是“外界決定你必須離開”,而是“你決定不再繼續”。
就像我自己,
並非等到“非退不可”的臨界點,才被動止步。
而是在感到內心時機漸熟時,認真盤點自己的狀態和願望,然後,做出選擇。
不是逃避,也不是突圍,而是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節奏,走向它。
主動退休,是一種對自己的負責
很多人不敢退休,並非因為不能,而是因為沒有想清楚“之後要過怎樣的生活”。
但如果你已經為人生下半場做了安排,比如我:
想把更多時間留給年邁的母親,哪怕隻是牽手散步;
想規律鍛煉,慢慢修複長期積壓的身心疲憊;
想精簡開支,安穩投資,不再為追漲殺跌耗神;
那這份選擇,就不隻是“退”,而是一次生活重心的轉移。
不是“被動退出”,而是“主動歸位”。
很多人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怎麽選擇?”。
堅持還是歸隱,本就沒有高下
我們常被一種敘事左右:
“有價值的人要一直在做事”,
“不做了,就代表被淘汰。”
其實不然。
有人在職場中持續發光發熱,享受挑戰感;
也有人在生活中找到節奏感,追求鬆弛與專注。
這兩種選擇,沒有高下,隻有適合與否。
關鍵不是別人怎麽看,而是我們是否走在屬於自己的節奏上。
尾聲:順從本心,無需比較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是:“自由,不在於擁有多少選擇,而在於你真的做出了選擇。”
退休,對我而言,是告別也是轉換。這份選擇,是我與自己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