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一):平城社寺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7/1266.html
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二):千年舊都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7/7440.html
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三):九州掠影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7/14852.html
大阪古稱“難波”(Naniwa),明治維新前寫作“大阪”,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要道,沿岸住吉津和難波津是日本古代最重要的港口。早在飛鳥時代後期,日本朝廷就在如今大阪城西南一帶建造了皇居難波宮,在難波宮遺跡曾發現最古老的用萬葉假名書寫的木簡。“大化改新”之後設立複都製,曾一度在大阪設立“難波京”,奈良時代後期則作為遣唐使港口的副都,直到遷都平安京,其悠久曆史並不遜色於京都和奈良。16世紀末,豐臣秀吉在難波本願寺遺址上建造了全日本規模最大的城郭大阪城,作為其統一日本的根據地,在1615年德川幕府與豐臣家的大阪夏之陣中化為灰燼,1620年代德川秀忠建造了二代城堡和城下町,成為控製西日本大名的重要據點,豐臣城堡遺跡全部深埋於地下十米。

日式城堡大都建於群雄逐鹿的16-17世紀,即戰國時代末期至江戶時代初期,呈現 “一國一城”的曆史景象。聳立在城堡最高處的天守如同曆史之錨,是當地領主的權力象征。明治政府於1873年實施 “廢城令”,大部分天守被拆除。1665年大阪城天守毀於雷擊,變成沒有天守的城池,又在1868年的動亂中幾近全毀。左上圖現在的大阪城是1930-1931年間用市民捐款複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二戰期間大阪在兩次大空襲中化為廢墟,然而新建天守卻幸免於難。右上圖是保衛城堡正門大手口的角樓千貫櫓,建於 1620 年,大阪城內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右下圖是大阪城旁的豐臣秀吉雕像,身後是以其為主祭神的豐國神社別社,主社位於京都。

難波八阪神社是大阪著名的旅遊景點,主祭神是日本神話傳說中的素戈嗚尊和櫛名田比賣夫妻,以及他們的兒子禦子神。素盞嗚尊的功德包括避邪祛疫、生意興隆、農業豐產,稻田姬神的功德包括締結良緣、夫妻和諧以及安產。在四世紀仁德天皇時期,難波地區爆發瘟疫,牛頭天王這位神佛合一的神祇出現並被供奉,成為該地區的守護神。據稱此即八阪神社的起源,自古以來被稱為“難波下宮”。神社以獅子殿為特色,其外觀是銅粉噴塗合成樹脂,眼睛和 24 顆牙齒均由黃銅製成。獅子在日本神道信仰中,被視為驅邪的神獸和吉祥的象征,據說獅子殿的大嘴能夠呼喚勝利、喝退邪魔、帶來好運。難波八阪神社的繪馬精心設計了兩個獅子頭,與神社的象征相呼應。在1945年三月第一次大阪空襲中,難波八阪神社被毀,於1974年重建。

在紅塵滾滾、俗世紛攘的大阪,有一個十分安靜的去處。住吉大社是日本最著名的千年神社、全國各地2300間的住吉神社的總本社。據說大社是曾渡海遠征朝鮮半島的神功皇後於三世紀創建,與仁德天皇在此地開辟的住吉港有著密切聯係。這裏也是七至九世紀間日本官方13批遣唐使的出發祈福之地,住吉三神也是遣唐使船的守護神。住吉大社占地廣闊,綠樹砂庭環繞著四棟本殿,麵向西麵的大阪灣方向,是傳統的住吉造樣式,於1810年重建。前三棟模仿作為航海路標的獵戶座腰帶三星,從東到西一字排開,分別供奉底筒男命、中筒男命和表筒男命三位航海和漁民的守護神。第四本殿與第三棟並排,供奉神功皇後,四棟主殿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隊。左上圖是明神式石鳥居,右上圖是遣唐使紀念石碑,下方二圖是第三本殿正麵以及幾棟本殿的側麵。

住吉大社平日少有遊客,大都是當地人,但據說每年元旦期間有兩百多萬信眾前來朝拜。祭拜神功皇後的良辰吉日為“卯年卯月卯日”,所以住吉大社與兔子有不解之緣,左上圖是兔子和招財貓禦守。右上圖中住吉大社楠珺社的禦神木,是一棵具有千年樹齡的楠樹。左下圖是大社的標誌性建築“反橋”,又稱“太鼓橋”,被比喻為連接神域與塵世的彩虹。川端康成曾在小說《反橋》中寫道:“比起登橋,下橋更令人心生畏懼啊。”住吉三神還具有保佑日本傳統和歌詩發揚光大的神力,被稱為“和歌之神”,住吉神社曾在《伊勢物語》《源氏物語》《映畫物語》等日本古籍中出現。右下圖是“住吉萬葉歌碑”,上方是17-19世紀的商船北前船的造型,下方則是推測萬葉時期大社所在地住吉浜的海岸線位置圖,《萬葉集》內有多首與住吉相關的和歌。

位於大阪市北區的天滿宮是供奉公元九世紀的文道之祖、學問之神、有“日本孔夫子”之譽的菅原道真的神社。這裏是祈求學業有成、考試順利的聖地,倍受考生和白領的歡迎。道真自幼多才多藝,有“和歌神童”之譽。他成年後獲得學者最高學位文章博士,官拜朝廷右大臣。道真曾被選為遣唐使,由於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在他的建議下停止派遣。後來道真被貶至偏遠的福岡太宰府,抑鬱而終,成為日本古代三大怨靈之一。全國共有1200座天滿宮,可謂日本的文廟,總本宮建在太宰府。上方二圖是1845年重建的大門和本殿,後來躲過了1945年的大阪空襲。左下圖的 “大將軍社”始建於650年,據說是道真左遷太宰府時途中參拜過的場所,村上天皇為了安撫他的怨靈,於949年在此興建了大阪天滿宮,看到一些西裝革履的紳士淑女前來朝拜。

雖然大阪天滿宮位居鬧市,但周末造訪這裏的遊人也不算多,每年夏天在這裏舉辦日本三大祭之一“天神祭”。左上圖是大門內頂棚上的日本十二生肖方位盤,其中羊是綿羊、豬是野豬、雞成了鳳凰,東西方向也與中國相反。傳說道真被流放之前拜訪伯母,黎明時有雞叫,他作詩“雞鳴時分催別離,無啼鄉曉良幾分”以表達惜別之情,為了紀念道真就將雞改為鳳凰。右上圖是天滿宮後麵供奉白米大神的白米稻荷神社。左下圖的天滿宮側門旁有一尊慈眉善目、單手執酒杯的 “惠比須” 神像,他是七福神中唯一的日本固有神明;旁邊的“玻璃誕生地”石碑紀念大阪玻璃商工的開山祖師——長崎商人播磨屋清兵衛,1751年他在天滿宮鳥居前開設玉屋商號。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出生地也在天滿宮旁邊,右下圖是“川端康成生誕之地紀念碑”。

在許多神社的神域內,常常有除本社之外受到管理的小型神社,稱為 “攝末社”。其中攝社與本社的祭神有深厚關係,否則為末社,例如白米稻荷神是大阪天滿宮的末社。左上圖是大阪住吉大社的攝社若宮八幡宮,供奉神宮皇後之子應神天皇;右上圖是博多住吉神社的末社望月稻荷神社。左下圖是大阪城東北角的地藏菩薩廟與石山若宮三吉大明神社混搭,據說是一間神秘的神社。在日本地藏菩薩是兒童的守護神,所以常常戴著紅圍兜或紅帽子。街頭巷尾也會偶遇可愛的小小神社,大阪難波購物中心有一間供奉葵稻荷大明神的迷你神社 ,門前 “青蛙王子”銅像(右下圖)的肚皮被遊客摸得錚亮。日語中青蛙王子與 “歸來”同音,意為 “福氣回歸”。日本號稱有八百萬神明,各有特長,保佑不同的東西,甚至還有“禦齒神社” “禦發神社”等等。

17世紀的大阪水運繁榮,建造了多條運河,逐漸形成以船場為中心的 “水之都”。1612年,商人成安道頓擔任新川奉行,負責興建運河 “新堀”。然而尚未完工,他就作為豐臣家臣在大阪夏之陣中戰死沙場,平野藤次和安井久兵衛接手運河工程並於1615年11月竣工。為了表彰成安道頓投入私財修建運河的功績,時任大阪城主鬆平忠明將這條運河命名為 “道頓堀”,成安道頓得以青史留名。大阪當年約有200座橋梁,大多數都是當地居民自己出錢建造的 “城鎮之橋”。1622年,一位名為岡田心齋的商人自掏腰包,在運河長堀上架起一座木橋,連接了興起中的新町和劇場區,這座橋後來就命名為 “心齋橋”。如今道頓堀和心齋橋已發展成為大阪的繁華商業區和夜生活中心,每當夜慕降臨,總是燈紅酒綠、遊人如織,夢回大唐不如活在當下。

從江戶時代起,大阪就匯集了日本各地食材,形成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從而獲得“食倒城市”和“天下台所(廚房)”的美譽。人生不滿百,何必千歲憂,莫使金樽空對月。逛吃節奏,煙火人生,特別喜歡那些具有江戶風情的酒肆食店,散發著思古之幽情。

大約五至六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八世紀的遣唐使吉備真備根據漢字偏旁部首創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後來空海大師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了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日文漢字與中文的發音及語意不盡相同,據說有些還是唐代古音。例如日語中用“駅”(eki)字表示車站,其實是中文“驛”的日文新字體,即日文的簡化字。想起來從前看到過“澤”字在日文中寫成“沢”,兩個字都是將其繁體字的聲旁“睪”換成“尺”。大阪的街道布局沿用豐臣時代的命名——憑依水路的東西軸線為 “通”(doori),現代發展的南北軸線則為“筋”(suji)——也有指向目的地的道路的意思,大阪的主幹道是“中央大通”和“ 禦堂筋”。天神橋筋步行商業街在天棚上掛了一串串鳥居,左下圖是中央大通的夜色,有些現代建築也用破風作為裝飾。

難波曆經千年風雨卻繁華依舊,如豐臣秀吉辭世前所言: “像露水一樣落下,像露水一樣消失,我的身體就像夢中之夢。”今日大阪已成為國際化大都會,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大阪灣區的晚霞夕照,環球影城的動漫光影。歡樂又魔幻,聊發少年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