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習總已失權和被政變的黑幕

蔣公子 (2025-07-28 17:32:49) 評論 (1)

習總權力正在減弱,還是更加鞏固?——一場誤讀與現實的對照

作者:蔣大公子

近年來,圍繞習近平權力變動的國際報道層出不窮,從“政變傳言”到“健康危機”,再到“權力下放”,諸如此類的聲音時有流傳。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尤其出現了大量關於“習近平將於8月下台”的預測和推測。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下麵將試圖結合國際權威媒體如《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及相關研究者的觀察,並結合當前中國政局實際,對習近平的權力現狀做出清晰分析。

一、“越來越難以琢磨”的執政風格

《經濟學人》近期一篇文章指出,習近平“越來越難以琢磨”,但“陷入困境”的說法被過度解讀。這種“難以琢磨”既是個人風格的延伸,也源於體製的高度封閉。習近平自上台以來,強調“黨管一切”,個人權威淩駕製度,強調“定於一尊”。但與其早年執政時事必躬親、親自批複文件的狀態不同,近年他更多地依賴“親信班子”來維持中央政策運行軌道。

但是這一轉變並不一定等於權力下滑,而是習總根據自身狀況而進行的策略調整的結果。早期為了鞏固地位,他需要事無巨細,直接幹預所有事務;而今,他感覺自己對黨和國家的掌控已無疑慮,更傾向於將部分事務交給信任的團隊——蔡奇、李強、丁學祥組成的“三駕馬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讓他們承擔起具體政務執行的職能。

二、關於“下台”與“政變”的傳聞:不過是誇大其詞的猜測性投射

2024年中以來,“習近平健康惡化”“中共內訌”“八月下台”等傳聞在社交平台與自媒體中大量流傳,甚至有些境外媒體也引用不明消息源作出推測。然而,這些說法全部來自於大陸的傳聞已經聽床師們的爆料以及海外大V們根據這些信息的分析。,其中很多爆料還是相互矛盾的,全部都缺乏實質性的證據。正相反,種種跡象顯示習近平依舊牢牢掌握權力:

1,有些重大國際場合仍由他親自出席,如到越南,哈薩克斯坦訪問等;

2,中共高層官員頻繁重申“兩個確立”“兩個維護”,政治局無任何異動;

3,對經濟輿論及學術界的控製愈加收緊,如經濟學家高善文因質疑GDP數據被“消音”;

4,繼續強力推進反腐整頓,公安係統、軍隊、國企高管多人被查,表明反腐仍是鞏固權力的有效工具。

這一係列操作說明,所謂“權力失控”或“政變逼宮”,更像是輿論在信息不透明環境中的某些人一廂情願的猜測性投射。

三、“下放權力”實則是“信任委托”

比較靠譜的分析認為,習近平“放手”政務可能是因身體狀況欠佳。這種判斷未必沒有依據,但真正關鍵的是,他放手的不是權力本身,而是執行機製。他仍掌握關鍵領域的最終決策權——意識形態、人事任免、軍事安全、外交方針等領域,繼續由他直接控製。而由蔡奇、李強、丁學祥等人主導日常行政,更像是“信任委托”的體現,而非“權力交出”。

這也符合威權體製的運作邏輯:最高領導人穩居戰略高地,下屬執行日常政策,同時維持對上忠誠。

四、經濟困境與體製僵化:習未來麵臨的真正挑戰

雖然“政變”之說言過其實,但中國當前確實麵臨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

1,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救市無望;

2,地方政府債務高企,難以補救;

3,青年失業率創新高,民心盡失;

4,民營企業信心不足,難以生存;

5,外資撤離持續加劇,;

這些挑戰並未動搖習近平的統治根基,但卻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前景。更令人擔憂的是,體製對於反思與修正的空間幾乎被壓縮殆盡。內部監督機製形同虛設,權力極度集中,容易導致政策誤判長期得不到糾正。

五、小結:走向不確定的“穩定集權”

習近平今天的中國,是一個處於經濟結構極端困難卻政治統治相對穩固的特殊體製。他的執政風格從“事必躬親,親力親為”走向“垂簾聽政,遠程操控”,這不是退讓,而是調整;他依賴信任官僚,不是被架空,而是重新部署;他麵臨最大挑戰是經濟危機,而不是政治上的反對者。

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不在於“習下不下台”,而在於:在他繼續執政的情況下,中國是否還有製度性糾錯的可能。

在一個“越來越難以琢磨”的領導者之下,最大的危機從來不是他個人的命運,而是製度整體的封閉與不可預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