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開始寫,完全是出於一個簡單的衝動:想記錄點什麽。那時候移民不久,生活裏有很多新鮮的體驗,也有不少困惑和感慨,寫下來,像是和自己說話,也像是對這個新世界做一點回應。
慢慢地,寫博客變成了一種習慣。一到周末,無論多忙,我總想找幾個小時坐下來,認真地碼字。它不是工作,沒有報酬,但卻給我帶來了一種深藏的滿足感。有時晚上躺在床上,眼睛有點累了,就打開去年的博客,用“Read Aloud”聽一聽過去的自己,那些記錄著春天的旅行、夏天的工作、秋天的紅葉、冬天的白雪的文字,像是時間的瓶中信,重新抵達我手中。
不是每篇文章都會被推薦到首頁,但隻要有一百個人讀我就很高興。想想平時我們說話,哪有一百個人來聽?寫博客,就是一種安靜的分享。當文章被推薦到首頁,閱讀量飆升到幾千甚至上萬,自然也會開心,但我不再刻意追求這個了。不是因為不在意,而是因為漸漸明白:最初讓我堅持下來的,不是熱度,而是心裏的某種熱愛。
其實,我寫博也有過不少掙紮和矛盾。
第一個,是中英文之間的時間分配。作為一名移民,我的工作幾乎完全使用英語,平日裏閱讀、寫作、交流,也多是英文。為了應對職業上的要求,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英文表達。但與此同時,我又不想讓母語被慢慢荒廢。中文是我成長的根,是情感的容器。於是,寫博客成了我維係母語的方式。雖然有時回頭看十年前的文章,會覺得文字並沒有太大進步,但至少,我還在堅持寫著,沒有滑坡。
第二個矛盾,是精神與物質的拉扯。我博客的產量其實並不高,每周一篇都做不到,但每寫一篇,常常要花費幾個小時。作為第一代移民,賺錢養家始終是生活的重要課題。而在這個節奏飛快的時代裏,花幾個小時吭哧出一個“不能換錢”的東西,內心難免會浮出一絲“犯罪感”。尤其是當我坐在電腦前寫字,而先生在一旁做家務時,那種心虛的感覺會格外明顯。有時我抱怨眼睛累,他就打趣我:“你是不是又看博客看多了?”或者說:“別人家老婆周末都在縫縫補補,我家老婆隻知道寫啊寫。”我知道他是在開玩笑,但這類話總會無意間觸碰我內心深處的敏感與焦慮。
還有一個小小的矛盾,是關於分享與隱私的邊界。寫博客的時間久了,難免會透露一些生活裏的細節。有時候我會感到不太自在,仿佛被輕輕推離了自己的舒適區。有時寫完一篇文,我會左右掂量:這一段要不要刪掉?那句話是不是說得太多?太真?但我知道,寫作對我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滋養,而分享,又是一種甜蜜的快樂。於是,我隻好在自我保護與真誠表達之間,慢慢摸索那個不易卻值得追尋的平衡。
我也考慮過用英文寫博客,但始終沒找到合適的平台。中文的表達對我來說,更像一種心靈的釋放。而博客也不僅僅是寫文章,它也是一種網絡上的交流和人際連接。有讀者留言,我會盡量及時回複,也會去讀他們的文章,像現實生活中的“禮尚往來”。寫博客讓我認識了不少有趣、有深度的博主,也在觀察、處理網絡裏的衝突和互動中,更理解了人性和交流的藝術。
這十年裏,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
我們兩邊的母親都相繼離世,孩子也從中學一路走到大學畢業,我自己也換了幾次工作崗位。人生的轉折、生活的起伏,都不經意地被記錄在一篇篇文字裏。十年前的我,可能沒法想象今天的自己;而今天的我,也在透過文字不斷回望、整理和理解一路走來的日子。
有時候,我也會想停一停。但每當我打開舊文,再一次被當時的情感觸動時,就又重新得到了繼續寫下去的力量。
寫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想起陳奕迅曾經唱過一首歌《十年》。上網去聽,卻無意中看到張學友2023年發行的新歌《又十年》。他唱出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感觸,更貼近我此刻的年齡與心境。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寫博客,也許正是這十年裏,我給予自己的最好的關愛。
於是,我也寫下這首拙詩,作為寫博十年的紀念:
《在博客裏,與自己走過十年》
一眨眼,
十年像水,寫在指縫的博客裏。
春日的櫻花、秋日的落葉、
深夜裏的耳語、旅途中的風——
我一字一句收集,像是給未來寫信。
點開舊文,
聽見去年的我,
在講一個小故事,說一段旅程。
那時候的我,還不懂放下,
也不知,有些人一轉身就是餘生。
留言框裏的溫暖,
和素未謀麵的閱讀者,
讓我相信:真誠,是能被看到的光。
哪怕不是首頁上的萬丈流量,
也足夠在夜深時,給我一點亮。
先生笑我太認真:
“這又不能當飯吃。”
可他不知,我在字裏行間,
縫的是記憶,補的是自己。
我也怕暴露太多,
怕把心攤開,放在眾目睽睽。
可我更怕遺忘,
怕日子像水,流過卻沒有痕跡。
寫博客,
不是為了驚豔誰,
隻是記錄那個,
在生活夾縫裏,還願意坐下來、
安靜書寫的自己。
在博客裏,
我與自己走過十年。
下一段日子,我依然願意——
為光陰留下痕跡,
為心事留一行詩,
寫給未來,也寫給現在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