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的“大罷免”投票!

Lxxyy2014 (2025-07-23 13:13:16) 評論 (6)




7月26日在台灣地區,  將是極為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將舉行一史無前例,  全世界所有民主國家都罕見的“大罷免”投票!它是由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發起,  無差別的針對主要反對黨(國民黨)41位分區選出的立委, 投罷免票!

由於其規模之大,這一事件被廣泛認為是當今全世界所有民主國家中;曆史性罕見的事件。我認為不管罷免成功與否? 都值得登上金氏記錄!

大罷免即將於7月26日(本周六)投票,朝野政黨莫不卯足全勁,雙方大咖要角,  都紛紛出麵宣講催票,企業界與藝能界也出現表態潮;預料隨著最後衝刺,選情還會更加白熱化,而投票當天正反雙方的投票率必將是勝負的關鍵。

民進黨立院黨團重視台北市的立法委員,鎖定藍委徐巧芯、王鴻薇進行罷免催票,綠營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說,徐、王是惡中之惡,而大罷免是“民主修複”,是要讓國會恢複正常。藍營媒體指出這簡直是睜眼說瞎話,論其實,柯建銘、吳思瑤才是真正的惡中之惡,更是執行賴清德、民進黨意圖威權獨大的鷹犬。

民進黨中央則由秘書長林右昌領軍進駐花蓮,目標鎖定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昆萁。近日更有企業界的童子賢加入火攻行列,直指他賑災7000萬變成“傅昆萁做功德”,遭花蓮縣府否認。這種事說詞模棱兩可,所以也隻是信者恒信!

眾所周知,  民主的重要機製之一就是監督製衡,但這次綠營搞的大惡罷並不是針對某些不適任的立委,而是針對在野黨的全麵消滅行動。試問,如果罷免成功,改選時難道不是想要全改成綠營立委嗎?這樣一黨獨大、毫無監督製衡機製的國會,竟還敢說是民主的”修複”?簡直就是民主的“休克”!

同樣的錯亂,  也發生在民進黨罷團領銜人曹興誠身上,他說自己繳稅30億,卻遭惡公仆徐巧芯天天痛罵;但套用曹的邏輯,立法院的多數也是無數繳稅的民意所選出,為什麽賴政府與民進黨就可以公然對抗不從?可見曹興誠說話有多不負責任!

在越來越多的表態潮中,不斷湧現謊言、欺詐,選舉奧步也同時出籠。周六的投票應該展現真正的民意,讓社會回歸純真、善良。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請讓我ー一道來:

一, 起因與背景

1, 政治對立加劇:

早在2024年初,國民黨與民眾黨(藍白陣營)憑借立法院多數席位,提出多項民進黨所謂的爭議性法案,包括《國會改革法案》、《選罷法》、《憲訴法》和《財劃法》修正案,以及審查國家預算時, 削減2025年度政府預算。

這些法案引發民進黨及部分民眾反彈,認為這是“立院擴權”、“擾亂國會”或“掏空中央”。

2024年5月,立法院因《國會改革法案》引發肢體衝突;年底民進黨的“冬季青鳥行動, 抗議進一步點燃罷免情緒。

這時立法院長韓國瑜, 因暫緩將《選罷法》和《財劃法》移送總統公布,被民進黨指控違憲,觸發針對其本人的罷免提議。

2, 公民團體推動:

台灣的所謂的公民團體如“民主補破網”(曾協助2020年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及“反共護台誌工聯盟”在2024年7月至10月醞釀罷免藍營立委,他們在年底通過“冬季青鳥行動”, 以提升聲量,提供技術支持推動罷免連署。

3, 藍綠針鋒相對:

2025年1月4日,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 公開號召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及41名國民黨區域立委,指責藍營“擾亂國會”。

國民黨反製,宣布分階段罷免38名民進黨立委,鎖定吳思瑤、吳沛憶、蘇巧慧等中立選區,並計劃擴展至南部綠營票倉。

民眾黨為響應國民黨也加入,也推出“掃除綠衛兵”行動,針對民進黨立委發起罷免行動。

二, 罷免進展

1, 第一階段(提議):

根據中華民國政府《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75條,立委需就職滿一年(2025年2月1日起)才能被提議罷免。

公民團體因此趕在新修訂《選罷法》(要求附身份證影本,增加連署難度)於2月20日生效前提交提案,以適用舊法。

截至2月20日,中央選舉委員會收到61件罷免案,包括52件立委罷免案(35名藍營、17名綠營)、1件市長罷免案(新竹市長高虹安)、8件縣市議員罷免案。

2, 第二階段(連署):

根據選罷法規定,   每一名被提名罷免的立委,  需收集選區選民10%以上的簽名連署書。截至2025年5月,多數罷免案進入第二階段連署,部分選區(如基隆林沛祥、桃園呂玉玲、台中江啟臣等)連署量未達“安全門檻”(130%),麵臨失敗風險。但現在都已過關,  故有第二波罷免投票日,:8月23日!

據報道,現至少己有25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連署已達門檻,可進入第三階段投票。

3, 爭議與問題:

(1)偽造連署:4月,台北地檢署及新北地檢署調查發現,部分罷免案(如吳沛憶、吳思瑤、蘇巧慧)存在“幽靈連署”問題,涉及國民黨地方黨部偽造簽名。相關人員(如李孝亮、宋建梁)被約談,部分被羈押。

(2)納粹符號風波:罷免李坤城領銜人宋建梁在調查時, 佩戴納粹符號,引發德國在台協會、以色列駐台代表及賴清德總統等強烈譴責,凸顯罷免行動的爭議性。

三, 社會反響:

1, 支持者聲音:綠營支持者認為,大罷免是“守護台灣民主”和“抗中保台”的必要手段,針對藍營立委的爭議法案和親中立場, 提出嚴重譴責。201名台灣作家(後增至1000+)發表聲明支持,稱藍營立委“摧毀台灣文學”。公民團體和部分藝人(如朱約信)通過音樂會、節慶活動號召連署,強調“參與、監督是人民日常”。

2, 反對者聲音:

58%台灣民眾不讚成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認為其擾亂社會秩序,  並忽視民生問題(如電價、低薪),大罷免真正的目的,  僅為重奪立法院多數的“惡鬥工具”。

藍營批評賴清德“口是心非”,表麵倡導和解,實則操控罷免。台北市議員洪健益爆料稱賴清德與罷免團體頻繁開會,引發爭議。

前立法院法製局長羅傳賢警告,大罷免可能導致“年年選舉”的內耗,台灣恐陷入“菲律賓化”困境。

四, 成本與影響:

1, 媒體估算,罷免73席區域立委可能耗費11億新台幣以上公帑,引發資源浪費爭議。

基隆市長謝國梁罷免案(未通過)與草屯鎮長補選被視為大罷免前哨戰,在野陣營的勝利增強其信心。

2, 倒閣與未來展望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被傳考慮與民眾黨合作推動“倒閣”(解散立法院),以“國會全麵改選”應對罷免壓力,但國民黨否認討論過此議題。

台北市長蔣萬安4月17日公開支持倒閣,稱若總統賴清德解散國會,可視為對其“不信任投票”。

若倒閣成功,立法院重新選舉將重置四年任期,可能打亂總統選舉周期,影響憲政秩序。

3, X平台上,部分用戶擔憂罷免話題降溫,呼籲持續推動連署;另有聲音指出,罷免若成功,可能提升台灣國際形象,削弱親中勢力。

五, 選民態度

1, 綠營選民:積極參與連署,視罷免為對抗藍白“惡法”的民主武器,特別是在台北、桃園等藍綠勢均力敵選區。

2, 藍營白營選民:反製連署,聚焦綠營立委,強調民生問題優先,認為罷免是民進黨“報複性翻桌”。

3, 中立選民:部分支持監督立委,但對頻繁罷免導致社會撕裂感到疲憊,擔心政治內耗。

綜上所述, 2025年大罷免潮反映了台灣高度極化的政治生態,藍綠陣營以罷免為武器展開激烈博弈。賴清德宣稱要團結台灣,  這大罷免行動, 似乎在撕裂台灣!

公民團體的自主性與政黨動員交織,凸顯民主機製的雙刃劍效應。罷免行動短期內可能重塑立法院格局,但長期恐或導致政治資源耗費和社會對立加劇。

我個人覺得,  這次台灣地區的大罷免,  是對台灣地區選民智慧的一大考驗!未來走向,  應取決於投票結果及潛在的倒閣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