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術不端與造假事件
1. 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技術爭議
2016年,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宣稱開發出可媲美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但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無法重複實驗結果,最終韓春雨團隊於2017年主動撤稿。盡管河北科大調查未認定主觀造假,但該事件暴露了科研誠信監管的漏洞,也引發國際學界對中國生物技術原創性的質疑。
2. 漢芯一號造假事件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陳進團隊宣稱研發出“漢芯一號”芯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2006年被揭露,該芯片實為摩托羅拉芯片磨去標識後偽造。這一事件導致國家11億元科研資金損失,嚴重損害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公信力,甚至影響了後續國產芯片項目的社會信任。
二、技術爭議與倫理討論
1. 中山大學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
2015年,黃軍就團隊利用CRISPR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試圖治療地中海貧血。研究因涉及人類胚胎倫理問題引發國際爭議,論文被《自然》《科學》拒稿後,最終在國內期刊發表。盡管團隊強調使用的是無法正常發育的三原核胚胎,且符合中國倫理規範,但仍引發關於基因編輯邊界的全球討論。
2. 千金藤素抗新冠研究的過度炒作
2022年,中國科學家關於千金藤素抑製新冠病毒的體外實驗結果(抑製倍數達15393倍)被市場過度解讀,導致相關概念股暴漲。但專家指出,體外實驗與臨床應用差距巨大,且該研究未進入臨床階段,屬於早期探索性工作。這種炒作反映了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市場非理性,而非研究本身的科學性問題。
三、重大項目的學術分歧
1. 大型對撞機建設爭議
2012年,王貽芳團隊提議建設預算2500億元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旨在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等前沿物理。楊振寧等科學家反對,認為項目耗資巨大、人才儲備不足,且可能為國際合作“做嫁衣”。盡管王貽芳團隊堅持預研並取得進展,但該項目兩次被否決,成為基礎科學領域路線爭議的典型案例。
2. 恒星級黑洞質量認定爭議
2019年,中國科學院團隊宣布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級黑洞LB-1,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但國際學者質疑其測量方法,認為該天體可能是中子星或普通恒星。後續複核雖部分支持原結論,但爭議仍未完全平息,凸顯天文學觀測的複雜性。
四、科學倫理與社會影響
1. 人兔雜交胚胎實驗
2003年,上海科學家將人類皮膚細胞核移植到兔卵母細胞中,培育出嵌合胚胎。盡管研究旨在解決幹細胞來源倫理問題,但被國際媒體批評為“跨越物種界限”。中國於2019年出台《生物安全法》,明確禁止此類研究。
2. 氣功熱時期的科學背書
上世紀80年代,部分物理學家為“氣功能治百病”提供理論支持,引發全民氣功熱潮。這種將科學工具化的行為,最終被證明是偽科學,成為科學精神缺失的反麵教材。
中國盛極一時的最扯淡的科技成果
蘇向東 (2025-06-14 18:37:56) 評論 (10)一、學術不端與造假事件
1. 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技術爭議
2016年,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宣稱開發出可媲美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但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無法重複實驗結果,最終韓春雨團隊於2017年主動撤稿。盡管河北科大調查未認定主觀造假,但該事件暴露了科研誠信監管的漏洞,也引發國際學界對中國生物技術原創性的質疑。
2. 漢芯一號造假事件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陳進團隊宣稱研發出“漢芯一號”芯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2006年被揭露,該芯片實為摩托羅拉芯片磨去標識後偽造。這一事件導致國家11億元科研資金損失,嚴重損害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公信力,甚至影響了後續國產芯片項目的社會信任。
二、技術爭議與倫理討論
1. 中山大學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
2015年,黃軍就團隊利用CRISPR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試圖治療地中海貧血。研究因涉及人類胚胎倫理問題引發國際爭議,論文被《自然》《科學》拒稿後,最終在國內期刊發表。盡管團隊強調使用的是無法正常發育的三原核胚胎,且符合中國倫理規範,但仍引發關於基因編輯邊界的全球討論。
2. 千金藤素抗新冠研究的過度炒作
2022年,中國科學家關於千金藤素抑製新冠病毒的體外實驗結果(抑製倍數達15393倍)被市場過度解讀,導致相關概念股暴漲。但專家指出,體外實驗與臨床應用差距巨大,且該研究未進入臨床階段,屬於早期探索性工作。這種炒作反映了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市場非理性,而非研究本身的科學性問題。
三、重大項目的學術分歧
1. 大型對撞機建設爭議
2012年,王貽芳團隊提議建設預算2500億元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旨在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等前沿物理。楊振寧等科學家反對,認為項目耗資巨大、人才儲備不足,且可能為國際合作“做嫁衣”。盡管王貽芳團隊堅持預研並取得進展,但該項目兩次被否決,成為基礎科學領域路線爭議的典型案例。
2. 恒星級黑洞質量認定爭議
2019年,中國科學院團隊宣布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級黑洞LB-1,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但國際學者質疑其測量方法,認為該天體可能是中子星或普通恒星。後續複核雖部分支持原結論,但爭議仍未完全平息,凸顯天文學觀測的複雜性。
四、科學倫理與社會影響
1. 人兔雜交胚胎實驗
2003年,上海科學家將人類皮膚細胞核移植到兔卵母細胞中,培育出嵌合胚胎。盡管研究旨在解決幹細胞來源倫理問題,但被國際媒體批評為“跨越物種界限”。中國於2019年出台《生物安全法》,明確禁止此類研究。
2. 氣功熱時期的科學背書
上世紀80年代,部分物理學家為“氣功能治百病”提供理論支持,引發全民氣功熱潮。這種將科學工具化的行為,最終被證明是偽科學,成為科學精神缺失的反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