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新中國成立後,美蘇法暗中勾結,聯合圍堵中國,在中國周邊一次又一次點燃戰火,策劃、發動、參加或支持了朝鮮戰爭、法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越南戰爭、越柬戰爭。
為反對美蘇法圍堵,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被迫進行了幾次反侵略和反圍堵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援越抗美,並且都取得了偉大勝利,為保衛中國的和平建設、打破圍堵和中國的崛起樹立了五座曆史豐碑。
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派出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一次在朝鮮戰場直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及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交戰,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需要繼續解放中國南方和新疆、西藏。
還要解放台灣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新中國需要蘇聯的海空支援才能進行跨海登島作戰。
但是,斯大林拒絕給毛澤東提供解放台灣所需要的海空支援。中共中央仍然在加緊準備解放台灣,計劃在1950年夏季發動解放台灣戰役。
毛澤東於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訪問莫斯科,為簽《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而受到斯大林冷遇,在此期間,斯大林一改過去反對金日成主動發動朝鮮戰爭的態度,竟然悄悄同意和幫助金日成準備發動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打斷了毛澤東解放台灣的計劃。
美國從南朝鮮、日本、台灣到菲律賓,在第一島鏈對中國大陸形成一條封鎖線,台灣處於關鍵位置,美國不允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台灣,蘇聯也不想看到毛澤東統一中國後而難以掌控。
所以,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策劃了朝鮮戰爭,讓毛澤東卷入朝鮮戰爭,打斷毛澤東進攻台灣的計劃。
朝鮮戰爭一爆發,美國的第7艦隊立即開往台灣海峽封鎖台灣海峽。
然後,在聯合國授權下美國組建聯合國軍隊準備開往朝鮮半島。
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給金日成設計了個誘敵深入的陷阱,讓金日成的主力部隊深陷南朝鮮最南部,9月15日麥克阿瑟領導的美軍仁川登陸,截斷金日成部隊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進攻南朝鮮的金日成主力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然後,美韓軍隊跨過三八線進攻平壤,金日成告急。
將金日成逼人絕境後,斯大林不願派兵解救金日成,而讓毛澤東派兵解救。
但是,斯大林又不答應毛澤東讓蘇聯提供空軍支援才出兵的簡單要求,從而將毛澤東逼入二難選擇。
如果中國不出兵,金日成將在中國境內成立流亡政府,美軍打到鴨綠江後很可能以追擊金日成為名而入侵中國領土,那時將很被動,即使蘇軍幫助中國趕走美軍,中國很可能不得不讓利於蘇聯而失去東北獨立。
如果中國出兵,在沒有蘇聯空軍支援下,中國人民誌願軍很可能在三個星期內即被美軍打敗而不得不退回中國境內,美軍仍將會入侵中國。
無論這二種情況哪種情況出現,斯大林都將坐收漁利。
經過許多個不眠之夜,毛澤東終於下定決心出兵。
中國於1950年10月25日開始抗美援朝戰爭。
結果,上述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
中國人民誌願軍經過第一、二次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將聯合國軍隊趕回了三八線,挽救了北朝鮮。
第三、四次戰役形成拉鋸戰,互有勝負,誌願軍堅守三八線。
第五戰役誌願軍頂住了美軍的進攻,最後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逼迫美軍於1953年7月27日在談判桌上簽字。
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護了北朝鮮,為中國在東北贏得了一個緩衝地帶,保衛了中國的和平建設,也讓美軍不敢支持蔣介石從台灣海峽反攻大陸。
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洗刷了中國百年恥辱,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國從曆史低穀瞬間躍升到曆史高峰,是曆史的群山上一道瑰麗的霞光。
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也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從東亞到美洲大陸、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一場共產主義“海嘯”即將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升起。
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升,美國的聲望急跌,斯大林失算,不得不於1953年3月5日“去世”,蘇聯更換領導人,以便改變國際戰略,抑製中國的勝利即將掀起的共產主義“海嘯”。
於是,赫魯曉夫上台後推出了親西方的三和二全緩和政策。
杜魯門在1953年底的新的總統競選中也“失利”,美國也開始戰略轉型。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政協會上,毛澤東曾宣布“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在朝鮮戰場上變成了現實。
抗美援朝戰爭可謂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一仗不僅打出了中國的世界軍事強國地位,通過引進蘇聯的裝備和技術,使過去“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走向現代化,同時中國還通過得到“156項”重大援助為工業化奠基。
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則是新中國對自身參加朝鮮戰爭的定義。抗美援朝戰爭是不能不打的。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開始是這個半島國家的南北衝突,不論誰先進攻都是其內政。美國卻在6月26日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幹涉,支援南朝鮮軍隊作戰,同時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以武力阻止中國的統一。美國武裝幹涉台灣。
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的武裝幹涉措施不僅僅對朝而是“三管齊下”,即同時出兵朝鮮和台灣,並派軍事顧問團進入越南。
按照毛澤東的說法,這是“三把刀”插來我們新中國:朝鮮一把插在頭上,台灣一把插在腰上,越南一把插在腳上。
毛澤東進一步說,美國出兵台灣要想造成新中國的分裂,將戰火又燒到新中國的東北邊境,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因缺少海空軍力量無法解放台灣,出兵越南也不利。而出兵朝鮮才具備“三個最有利”:最有利於發揮陸軍優勢,最有利於後勤供應,最有利於蘇聯的援助。
毛澤東強調:此時若不敢迎戰,美國勢必得寸進尺,隻有選擇一個戰場對其打擊才能讓其收斂,正如毛澤東所形容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敢於出兵朝鮮同擁有世界上最優良裝備的美軍交鋒,要冒極大的風險。美國敢武力幹預朝鮮和中國內政,依仗的是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其認定蘇聯不敢參戰同時又極其輕視中國。戰爭是綜合力量的較量,毛澤東全麵考慮戰略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最終確定“必須參戰”。必須參戰。必須參戰。
曆史證明,這是一個極其英明正確的決策,體現了毛澤東非凡的膽略和氣魄,幾十年後再看解密的曆史資料更會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
敢於鬥爭,敢於勝利
1950年10月19日傍晚,鴨綠江邊的夜幕降臨後,實行了燈火管製的安東和輯安的江邊道路上,出現了車輪滾動聲、馬蹄聲和行軍的腳步聲,誌願軍先頭部隊4個軍(第38、第39、第40和第42軍)開始通過鴨綠江橋進入朝鮮戰場。此後兩年9個月中,中國人民誌願軍主要依靠步兵加少量炮兵、坦克部隊等作戰,後期有少量空軍參戰,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實施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經受現代戰爭鍛煉的部隊累計達290萬人次。
誌願軍入朝後對美軍的第一印象是什麽?他們的回答都是“飛機查戶口”,那就是美國飛機幾乎擦著樹梢超低空飛行,到處投彈掃射,前後方都是戰場,過去的平麵戰爭變成了立體戰爭。
“我們是一軍對三軍(陸軍對付敵人陸海空軍),同時又要三軍對一軍(除正麵對敵還要在東西海岸設防)。”在朝部隊因敵機“白天找煙、夜間看火”無法做飯,指戰員靠“一把炒麵一把雪”充饑,這比以往任何戰爭時都苦,“長征時還能生火吃口熱飯”。部隊能忍受這些困苦堅持戰鬥,靠的是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以及長期革命戰爭中形成的英勇頑強作風。
誌願軍入朝後,在裝備上同美軍存在著徒步騾馬化與機械化的“代差”。中國人民誌願軍雖然在兵力上居於相對優勢(因供應困難優勢也不大),在火力上卻處於絕對劣勢。此時誌願軍一個軍的火炮按編製隻有198門(多為75毫米口徑),汽車120輛,同時沒有坦克更沒有空軍、海軍的支援。美軍一個軍卻有火炮1428門(多為105毫米和155毫米口徑),汽車約9000輛,坦克430輛。另外,在朝鮮戰場上,美軍還有1100架作戰飛機和300艘軍艦,誌願軍沒有空中掩護和海軍支援,雙方在技術裝備上的差距非常大。
按毛澤東的說法,入朝後首先要解決“能不能打”的難題。誌願軍發揮政治優勢,在全軍進行藐視“紙老虎”的教育,說明美軍裝備雖好卻得不到本國和戰地民眾支持,官兵又因怕死而不敢近戰拚搏,一打敗仗便士氣沮喪。毛澤東綜合部隊士氣、民心向背和特殊戰場條件等因素,最後得出了美軍“鐵多氣少”的結論,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精神強調打近戰、夜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1950年10月25日,第40軍打響入朝第一仗,擊潰向鴨綠江冒進的南朝鮮軍一個團,這一天成為抗美援朝紀念日。11月1日傍晚,第39軍在雲山同美國陸軍最早建立的第1騎兵師打響了中美兩軍“王牌對王牌”的首戰。誌願軍利用夜暗隱蔽接敵,打響後即衝進敵陣地展開白刃戰、交手戰,使美軍優勢的火力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美軍被迫丟棄大部分重裝備在坦克的掩護下突圍,在途中坦克也大多被炸藥包炸毀。這次出色的夜間進攻戰,是美軍從未見過的獨特戰法,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作戰理論入門》也將此戰作為模範戰例編入。
在隨後的第二次戰役中,入朝已有45萬人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敵軍發起了合圍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大的勝利。西線誌願軍對清川江一帶的美軍第8集團軍實施包抄,其中第38軍穿插至三所裏、龍源裏一線,截斷美軍後方運輸線。誌願軍指戰員在頭頂上有上百架飛機轟炸、地麵有近百輛坦克衝擊時,用隨身攜帶的輕武器與美軍搏殺,因衝入敵陣相互緊貼在一起還使美機還不敢投彈。敵軍主力在驚慌之中拋棄了數以千計的汽車和大量坦克、火炮向南奔逃,幾天內就敗退近300公裏。彭德懷接到這一仗報告後,在嘉獎電報上特別加上了一句:“三十八軍萬歲!”
在清川江圍殲戰中,誌願軍第9兵團也在長津湖附近包圍了冒進的美軍兩個師,第27軍還創造了全殲其中一個團的紀錄。不過因當地氣溫降至零下40攝氏度,部隊在饑寒交迫中凍傷嚴重,東線美軍才逃出包圍並從海上撤往南朝鮮,誌願軍收複了整個朝鮮北部。這一戰果當時震驚了世界,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稱其為“美軍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在舊中國時代,2萬八國聯軍就能輕易打進北京,2萬日本關東軍也能迅速占領東北。新中國成立剛一年,出手就能在邊境外將以美軍為首的幾十萬“聯合國軍”打得大敗而逃,中國人自鴉片戰爭後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這時起終於得到恢複。全國人民切實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人民政權的執政能力和解放軍的戰鬥力是腐敗的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國民黨當局根本不能望其項背的,上世紀50年代全國人民也由此激發起建設祖國的衝天幹勁。
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打到三八線後,因後勤供應的困難導致糧彈都缺乏,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得到增援後又進行反撲,交戰雙方形成了拉鋸式交戰,至五次戰役後形成基本勢均力敵的僵持局麵。美國當局自感深陷於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之中,從而希望進行談判達成停戰,中國因基本達到了保家衛國和援救鄰邦的目的,也想結束戰爭集中力量於經濟建設。1951年7月,交戰雙方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不過因美方又依仗所謂“海空優勢”提出無理要求,中朝方麵堅決不能讓步,在三八線附近又進行了持續兩年的陣地戰。
在朝鮮前線轉入陣地防禦戰,這對國內戰場上一向習慣打遊擊戰、運動戰的新中國軍隊是一個全新的考驗。1951年秋季,麵對“聯合國軍”的全麵攻勢,誌願軍以反複爭奪的拉鋸式作戰,守住了前線陣地,並在作戰中創造了坑道戰的方式。此後全軍上下一起“挖洞子”,至1952年8月在橫貫朝鮮半島的250公裏長的戰線上建起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毛澤東對此高興地總結說:“能不能守,這個問題去年也解決了。辦法是鑽洞子。我們挖兩層工事,敵人攻上來,我們就進地道。”
1952年10月開始的上甘嶺戰役,顯示了誌願軍的坑道防禦體係是敵人無法突破的銅牆鐵壁。在43天的戰役期間,美軍和南朝鮮軍為攻奪4平方公裏上的兩個高地,竟陸續投入6萬兵力,發射了190萬發炮彈,單位火力密度為世界戰爭史上罕見。誌願軍先後投入4萬兵力,發射炮彈40餘萬發,創造了解放軍炮兵戰史上的紀錄。誌願軍指戰員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最後守住了陣地。在這次戰役中,湧現出了舍身堵槍眼的特級英雄黃繼光等一大批戰鬥英雄,“上甘嶺”一詞後來成為英勇頑強精神的代名詞。
1953年夏天,中朝軍隊為向敵人施加壓力迫其早日簽訂停戰協定發動了夏季攻勢。在第三階段攻勢的金城戰役中,誌願軍出動5個軍24萬人並配備了1360門火炮和20輛坦克,對敵形成了局部火力優勢。經過3天連續進攻,誌願軍全麵突破敵防線並將戰線南推了15公裏,成為解放軍戰史上對敵堅固防禦工事大規模進攻的成功範例。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消息傳來,中國國內一片歡騰。當天毛澤東破例在中南海的院內清唱了一曲京劇。“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克拉克上將在簽字後感歎說:“我是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獲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考察曆史可以看出,從內戰演進為國際化的朝鮮戰爭從三八線開始最終又基本回到原地,是以平局結束。新中國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從鴨綠江邊開始,最後取得將世界上最強的對手擊敗500公裏的戰果,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根據共產黨中央“邊打邊建”的指導思想,解放軍按現代戰爭的要求實行了新編製,建立了諸多新技術兵種,並將朝鮮戰場作為演習場,實現了由單一兵種作戰向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曆史性轉變。抗美援朝戰爭堪稱人民解放軍進行現代戰爭的一部百科全書,裝備了蘇製武器後的各軍兵種部隊(海軍除外)多數以誌願軍名義陸續到朝鮮戰場輪戰。
此時新中國由於還沒有建設起工業基礎,武器主要從蘇聯進口,部隊通過戰爭實踐鍛煉很快有效地掌握這些新裝備。毛澤東對此曾高興地說:“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裏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新中國新技術兵種的裝備和技術雖然不能超過美軍,卻也能形成一定的抗衡力量,這又為後來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朝鮮上空,新中國剛建立的空軍同美國空軍進行了當時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空戰,幾乎是從無到有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從戰前隻有一個作戰旅和150架飛機發展到停戰時的23個航空兵師和3000架飛機。1951年秋,美國空軍參謀長範登堡就感歎說:“幾乎在一夜之間,共產黨中國就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空軍強國之一”。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空軍戰鬥英雄們都講述自己剛學會飛行就上天同技術純熟的美國飛行“老油條”交鋒,靠的就是“空中拚刺刀”的精神。隨後,人民空軍又強調“勇敢加技術等於戰鬥力”,指戰員努力學技術,並提升裝備水平,從而在空戰中能夠給世界第一的美空軍以沉重打擊,大大限製了其在中朝軍隊後方的活動。
戰爭期間,解放軍的地炮師數量發展到17個,高炮師發展到8個,其中大部分入朝參加過輪戰。戰爭後期,誌願軍炮兵已名副其實地成為發揮重要作用的“戰爭之神”。據美國軍方統計,戰爭中美軍傷亡有62%係炮火造成,32%係槍彈造成,4%係地雷造成。從此,解放軍陸軍的炮兵火力已取代步兵火力,成為全軍地麵火力的骨幹,這也是軍隊邁入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標誌。彭德懷對部隊裝備的進步曾總結說,短短幾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
停戰協定簽字後,“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克拉克上將就撰文感歎說:“我們的失敗在於敵人仍然沒有被擊敗,並且甚至比以前更為強大及更具有威脅性。我說更為強大的意思,是指共產主義的亞洲陸軍已學會如何打近代的陸地戰爭。”通過這場戰爭,新中國越打越強,打出了一個實力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空軍(當時僅次於美蘇),打出了一個強大的炮兵,並開始全麵建設裝甲兵,其他技術兵種也有很大發展。這種發展既是我國軍民自己奮鬥的成就,也是大力引進和運用國外先進軍事科技成果結出的碩果。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初,由於建立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廉潔政府,國內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有了最強的動員能力。舊中國進行戰爭的規律是越打越窮,而抗美援朝戰爭令後人讚歎的成績是國家通過“邊打邊建”,戰爭期間還能在國內有效地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
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1950年至1953年,中國的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從426億元人民幣增長到709億元人民幣,3年間的GDP總計有1700億元人民幣,抗美援朝所用的62億元戰費隻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3.6%。由於開展了增產節約和人民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國內仍能有比戰費更多的財力保障經濟恢複,戰爭期間每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5%,軍事和經濟實力都得到快速增長,真正做到了“打仗建設兩不誤”。
新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另一個巨大收益,是通過站在“第一線”抗美,讓蘇聯站在“第二線”,這使斯大林改變了過去援華不大慷慨的態度,同意援建中國141個大型工程項目,加上赫魯曉夫所增加15個項目,形成了有名的“156項”。在不到10年時間內,中國能用100億元人民幣的投入就建立起配套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基礎,這又在世界現代曆史上創造了成本最低和規模速度空前的紀錄。
通過參加朝鮮戰爭這場世界型現代化戰爭的實踐,經曆了長期戰爭考驗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也深刻體會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戰場上較量的技術含量日益提升。解放軍一方麵要發揮傳統的政治優勢,傳承紅色血脈,一方麵也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先進技術裝備,從增強“軟”“硬”兩方麵的實力入手,才能使自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新中國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打贏保家衛國的這場戰爭,使中國獲得了長期和平建設的環境,並極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了全民族的愛國熱情,激起了建設新中國的無窮力量。